蕎麥七
(《陜西中藥志》)
【異名】白藥子、石天蕎(《陜西中草藥》),紅要子(《河南中草藥手冊》)。
【來源】為蓼科植物翼蓼的塊根。
【植物形態(tài)】翼蓼
多年生木質藤本。莖長數(shù)米,下部分節(jié)。淡紫紅色,上部不分節(jié),綠色。葉互生,心狀三角形,或心狀卵形,長4~8厘米,寬3~5厘米,先端尾尖,基部凹入,兩側基腳呈耳形或圓形,全緣,脈上微有毛;葉柄長3~8厘米,紅色;具托葉鞘。總狀花序腋生,花為單被花;萼黃綠色,卵圓形,長約3毫米,寬約1.5毫米;雄蕊8;子房上位,柱頭3叉。果實三角形,頂部有3翅,基部有3角,果梗有2翼,其下具披針形膜質苞片。花期夏、秋。
野生于高山密林下或山坡草叢中。分布我國西北地區(qū)。
【采集】秋季采收,挖出后,去掉莖葉及須根,洗凈泥土,切片曬干。
【藥材】塊根肉質,不甚規(guī)則,大小不等,小者如拳,大者直徑可至30厘米。外皮棕褐色,或黑褐色,周圍著生稠密的須根。商品多切成厚片,厚約0.6~0.9厘米,一般直徑2~6厘米。斷面不平坦,粉紅色或粉白色,帶粉性。質輕而脆,易折斷。無臭,味苦極澀。
產(chǎn)陜西。
【性味】酸苦,寒。
①《陜西中草藥》:"苦澀微甘,性涼。"
②《河南中草藥手冊》:"性寒,味酸苦澀。"
【功用主治】涼血消瘀,祛濕解毒。治吐血,衄血,便血,痢疾,崩漏帶下,風濕痹痛,瘡癤,燒傷。
①《陜西中藥志》:"止血涼血。治吐血,衄血,紅白痢疾,崩帶,風濕寒痹。"
②《陜西中草藥》:"涼血止血,除濕解毒。治痢疾,崩漏,腰腿痛,癤瘡,瘋狗咬傷。"
【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煎湯,2~3錢;或研末。外用:搗敷或研末調敷。
【選方】①治腰痛:蕎麥七、芋兒七、桃兒七各二錢。共研細粉。白酒沖服,每次一錢,每日二次。(《陜西中草藥》)
②治瘡癤:鮮蕎麥七適量,搗爛外敷。(《陜西中草藥》)
③治燒傷:紅要子四兩,大黃一兩,地榆一兩,冰片五錢,香油一斤。前四味共研細面,香油調和,涂患處。(《河南中草藥手冊》)
④治腹瀉、痢疾、便血:紅要子一兩,地榆一兩。共研面。每服三錢,一日二至三次,開水沖服。(《河南中草藥手冊》)
蕎麥七
時間:1970-01-01 08:00 來源:未知 作者:小久 人氣:
【導讀】:蕎麥七 (《陜西中藥志》) 【異名】白藥子、石天蕎(《陜西中草藥》),紅要子(《河南中草藥手冊》)。 【來源】為蓼科植物翼蓼的塊根。 【植物形態(tài)】翼蓼 多年生木質藤本。莖長數(shù)米,下部分...
文章標簽:
相關推薦
-
青棉花藤葉
青棉花藤葉 (《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來源】為虎耳草科植物青棉花藤的葉片,植物形態(tài)詳"青棉花藤根"條。 【功用主治】...
-
鞘菝葜
鞘菝葜 (《甘肅中草藥手冊》) 【來源】為百合科植物鞘柄菝葜的塊莖及根。 【植物形態(tài)】鞘柄菝葜 落葉、灌木或攀援藤本,...
-
茄蒂
茄蒂 (《履?巖本草》) 【來源】為茄科植物茄的宿萼。植物形態(tài)詳"茄子"條。 【功用主治】治腸風下血,癰疽腫毒,口瘡,牙...
-
青黛
青黛 (《藥性錄》) 【異名】靛花(《簡便單方》),青蛤粉(《綱目》),青缸花(《外科正宗》),藍露,淀花(《手板發(fā)蒙》),靛...
-
鉤藤根
鉤藤根 (《閩東本草》) 【來源】為茜草種植物鉤藤的根,植物形態(tài)詳"鉤藤"條。 【性味】《閩東本草):"味苦澀,寒。" 【歸...
-
獨蕨箕
獨蕨箕 (《云南思茅中草藥選》) 【異名】蕨箕參。 【來源】為陰地蕨科植物絨毛陰地蕨的根。 【植物形態(tài)】絨毛陰地蕨 多...
-
紅紫珠
紅紫珠 (《廣西藥植名錄》) 【異名】野藍靛(《廣西中獸醫(yī)藥植》)。 【來源】為馬鞭草科植物紅紫珠的葉。 【植物形態(tài)】紅...
-
雞頭
雞頭 (《本經(jīng)》) 【來源】為雉科動物家雞的頭。動物形態(tài)詳"雞肉"條。 【性味】《本草再新》:"味甘,性溫,無毒。" 【歸...
版權聲明:
1、本文系會員投稿或轉載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觀點和立場;
2、本站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3、若侵犯您的版權或隱私,請聯(lián)系本站管理員刪除。
上一篇:青棉花藤葉
下一篇:暫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