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筋
(《別錄》)
【異名】菅根、土筋(《別錄》),黃茅(《綱目》),毛針子草(《貴州草藥》)。
【來源】為禾本科植物黃茅的根或全草。
【植物形態(tài)】黃茅,又名:黃菅(《綱目》)。
多年生草本.須根質較堅韌。稈直立,叢生,高40~90厘米,光滑無毛。葉鞘扁壓而具脊,光滑無毛或鞘口具細柔毛;葉舌較硬,膜質,長約1毫米,截平,具纖毛;葉片線形,長達15厘米,寬2~5毫米,兩面均粗糙或上面基部疏生柔毛??偁罨ㄐ騿紊?,長3~6厘米(芒除外),下部具3~10個同性對,上部可具達12個異性對;孕性小穗線形,長6~8毫米,基盤尖銳,具棕馮色髯毛;第1穎革質,被短硬毛,背部圓形,先端鈍,邊緣包卷同質之第2穎;第2穎等長而甚窄于第1穎,具2脈,脈間被短硬毛,具膜質緣;第2外稃膜質,極窄,延伸成芒;芒2回膝曲,長6~10厘米,芒柱扭轉而被短硬毛;不育小穗偏斜而略扭轉,覆蓋孕性小穗,綠色或帶紫色,無毛或生糙疣毛?;?、果期7~11月。
生長于山坡草地。分布華南、西南、華中和浙江、陜西等地。
【采集】全年可采。
【化學成分】干草(開花期采集)含水分11.2%、灰分4.9%、蛋白質3.9%、脂類1.5%、粗纖維36.0%、碳水化物42.5%。所含多糖主為半纖維素類。低分子糖類有蔗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醇、內消旋肌醇和棉子糖。
【性味】甘,寒。
①《別錄》:"味甘,平,無毒。"
②《本草求原》:"甘,寒。"
【功用主治】清熱止渴,祛風除濕。治熱病消溺,咳嗽,吐瀉,關節(jié)疼痛。
①《別錄》:"主益氣,止渴,除熱在腹臍,利筋,"
②《綱目》:。"根、苗、花功與白茅同。"
③《生草藥性備要》:"治熱咳,止吐瀉,理小腸氣。"
④《本草求原》:"止水瀉,理心氣熱痛,小腸氣痛。"
⑤《嶺南采藥錄》:"理跌打內傷。"
⑥《貴州草藥》:"驅風除濕,敝寒止咳,"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0.5~1兩;搗汁或浸灑。外用:搗敷。
【選方】①治風寒咳嗽:毛針子草根一兩,煎水服。
②治風濕關節(jié)疼痛:毛針子草根一兩,大血藤、小血藤、觀音柴各五錢,泡酒服。
③治槍傷(退子彈):毛針子草、迷馬樁各等量,搗爛敷傷處。(①方以下出《貴州草藥》)
地筋
時間:1970-01-01 08:00 來源:未知 作者:小久 人氣:
【導讀】:地筋 (《別錄》) 【異名】菅根、土筋(《別錄》),黃茅(《綱目》),毛針子草(《貴州草藥》)。 【來源】為禾本科植物黃茅的根或全草。 【植物形態(tài)】黃茅,又名:黃菅(《綱目》)。 多年生草...
文章標簽:
相關推薦
-
倒生蓮
倒生蓮 (《四川常用中草藥》) 【異名】倒水蓮(《草木便方》),花老鼠、尾生根、石上鳳尾草(《廣西藥植名錄》),金雞尾...
-
地錦
地錦 (《本草拾遺》) 【異名】地噤(《本草拾遺》),常春藤(《植物名實圖考》),爬墻虎、紅葡萄藤、紅葛(《中國樹木分類學...
-
稻谷芒
稻谷芒 (《本草拾遺》) 【異名】稻穩(wěn)(《日華子本草》),谷穎(《綱目》)。 【來源】為禾本科植物稻的果實上的細芒刺。植物...
-
燈盞細辛
燈盞細辛 (《云南中草藥》) 【異名】地頂草、燈盞花(《云南中草藥》),地朝陽、雙葵花、東菊(《云南中草藥選》)。 【來源...
-
貉肉
貉肉 (《本草圖經》) 【來源】為犬科動物貉的肉。 【動物形態(tài)】貉(《詩經》),又名:金毛獾(《醫(yī)林纂要》),貍。 形體似...
-
蛇床子
蛇床子 (《本經》) 【異名】蛇米(《本經》),蛇珠(《吳普本草》),蛇粟(《廣雅》),蛇床仁(《藥性論》),蛇床實(《千金方...
-
草威靈
草威靈 (《滇南本草》) 【異名】小黑藥、葳靈仙(《滇南本草》),黑根(《貴州民間藥物》),草靈仙(《昆明民間常用草藥》...
-
包谷火焰包
包谷火焰包 (《重慶草藥》) 【來源】為禾本科植物玉蜀黍感染病菌后變成黑色的雄花序。植物形態(tài)詳"玉蜀黍"條。 【功用主...
版權聲明:
1、本文系會員投稿或轉載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觀點和立場;
2、本站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3、若侵犯您的版權或隱私,請聯(lián)系本站管理員刪除。
上一篇:倒生蓮
下一篇:暫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