豇豆
(《救荒本草》)
【異名】羊角、豆角(《醫林纂要》),角豆、飯豆、腰豆、長豆、裙帶豆(《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豆科》),漿豆(《貴州民間方藥集》)。
【來源】為豆科植物豇豆的種子。
【植物形態】豇豆
一年生纏繞性草本。莖無毛或近于無毛。托葉棱形,兩端漸狹急尖,基部著生莖上;3出復葉互生,頂生小葉菱卵形,兩側小葉斜卵形?;ㄐ蜉^葉短,著生2~3朵花;小苞片匙形,早落;萼鐘狀,無毛,皺縮,萼齒5,披針形;花冠蝶形,淡紫色或帶黃白色,旗瓣、翼瓣有耳,龍骨瓣無耳;雄蕊10,2體;雌蕊1,子房無柄,花序頂部被髯毛。莢果長20~30厘米,下垂;種子腎形或球形。花期6~7月。果期8月。
全國大部分地區有栽培。
本植物的根(豇豆根)、葉(豇豆葉)、莢殼(豇豆殼)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采集】秋季果實成熟后采收。
【化學成分】種子含大量淀粉、脂肪油、蛋白質、煙酸、維生素B1、B2。鮮嫩豇豆含抗壞血酸22毫克%。
【性味】甘,平。
①《滇南本草》:"味平。"
②《綱目》:"甘咸,平,無毒。"
③《本草從新》:"甘澀,平。"
【歸經】入脾、腎經。
①《得配本草》:"入足太陰經氣分。"
②《本草求真》:"入腎,兼入胃。"
【功用主治】健脾補腎。治脾胃虛弱,瀉痢,吐逆,消渴,遺精,白帶,白濁,小便頻數。
①《滇南本草》:"治脾土虛弱,開胃健脾。"
②《綱目》:"理中益氣,補腎健胃,和五臟,調營衛,生精髓。止消渴,吐逆,泄痢,小便數,解鼠莽毒。"
③《本草從新》:"散血消腫,清熱解毒。"
④《醫林纂要》:"補心瀉腎,滲水,利小便,降濁升清。"
⑤《四川中藥志》:"滋陰補腎,健脾胃,消食。治食積腹脹,白帶,白濁及腎虛遺精。"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或煮食。
【宜忌】《得配本草》:"氣滯便結者禁用。"
【選方】①治食積腹脹,噯氣:生豇豆適量,細嚼咽下,或搗絨泡冷開水服。(成都《常用草藥治療手冊》)
②治白帶,白濁:豇豆、藤藤菜。燉雞肉服。(《四川中藥志》)
③治蛇咬傷:豇豆、山慈姑、櫻桃葉、黃豆葉。搗絨外敷。(成都《常用草藥治療手冊》)
豇豆
時間:1970-01-01 08:00 來源:未知 作者:小久 人氣:
【導讀】:豇豆 (《救荒本草》) 【異名】羊角、豆角(《醫林纂要》),角豆、飯豆、腰豆、長豆、裙帶豆(《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豆科》),漿豆(《貴州民間方藥集》)。 【來源】為豆科植物豇豆的種子。 【...
文章標簽:
相關推薦
-
角蒿2
角蒿2 (《西藏常用中草藥》) 【異名】烏確瑪爾布(藏名)。 【來源】為紫葳科植物藏角蒿的根及種子。 【植物形態】藏角蒿...
-
醬
醬 (《別錄》) 【來源】系用面粉或豆類,經蒸罨發酵,加鹽、水制成的糊狀物。 【化學成分】醬以大豆或面粉為主要原料,...
-
接骨草1
接骨草1 (《南寧市藥物志》) 【異名】紅母雞藥(《南寧市藥物志》),紅毛母雞、壯陽草(《廣西藥植名錄》)。 【來源】為豆...
-
接骨木
接骨木 (《唐本草》) 【異名】木蒴所(《唐本草》),接骨草(《履?巖本草》),續骨木(《綱目》),扦扦活(《本經逢原》),七...
-
薅田
薅田? (《綱目》) 【異名】?(《爾雅》),蛇泡?、黑龍骨(《生草藥性備要》),三月泡(《辰溪縣志》),紅梅消、紅瑣梅、過江...
-
藤杜仲
藤杜仲 (《陸川本草》) 【異名】土杜仲(《廣西中獸醫藥植》),紅杜仲(《廣西藥植名錄》)。 【來源】為夾竹桃科植物杜仲藤...
-
紅澤蘭
紅澤蘭 (《四川常用中草藥》) 【來源】為爵床科植物垂序馬藍的全草。 【植物形態】垂序馬藍 多年生灌木狀草本,高60~...
-
光石韋
光石韋 (《四川常用中草藥》) 【異名】牛皮風尾草、大石韋、石蓮姜、巖蓮雞尾(《四川常用中草藥》),大魚刀(《湖南民間...
版權聲明:
1、本文系會員投稿或轉載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觀點和立場;
2、本站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3、若侵犯您的版權或隱私,請聯系本站管理員刪除。
上一篇:角蒿2
下一篇:暫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