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枝蓼
(《全展選編·內(nèi)科》)
【異名】水紅辣蓼、辣蓼(《全展選編·傳染病》)。
【來源】為蓼科植物叢枝蓼的全草。
【植物形態(tài)】叢枝蓼,又名:簇蓼。
平臥或斜生草本,高30~60厘米。近基部多分枝,無中央莖的區(qū)別。單葉,互生,通常卵形,有時呈披針形,兩端狹尖,兩面無毛或有短柔毛,在葉緣和中脈上經(jīng)常有小刺狀毛;托鞘有緣毛。穗狀花序,通常頂生或腋生,花穗細弱,具稀疏的小花,生在下部的間斷不連;花被粉紅色或白色;苞片漏斗狀,綠色,無毛,通常具粉紅色的邊緣,上有緣毛。瘦果,卵形有3棱,黑色而光亮,包于宿存的花被內(nèi)。花期9~10月。
生于溪邊或陰濕處。分布我國南北各地。
【功用主治】治腹痛泄瀉,痢疾。
【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煎湯,0.5~1兩(鮮用)。
【選方】治急性胃腸炎:鮮吹風散(木蘭科植物異形南五珠子藤)三十公斤,辣蓼草五公斤,加水至一百二十六公斤,煎熬濃縮至四十二公斤,加2%尼泊金作防腐劑。每服10~20毫升,每日取三至四次,兒童減半。(《全展選編·內(nèi)科》)
【臨床應用】治療急性細菌性痢疾
用100%辣蓼煎劑,成人每次60毫升,日服3次;小兒按體重服10~30毫升,每日3次。待體溫下降至正常,臨床癥狀消失后再續(xù)服2~3天停藥。一般7天為一療程。治療54例,其中成人32例,小兒22例。成人組體溫下降主正常所需時間最短30小時,最長4天;小兒組體溫平均在36小時左右下降至正常。各種癥狀消失的平均時間,成人組為3天,小兒組為2.5天;大便性狀的改善較臨床癥狀為晚,在體溫下降及其他癥狀消失后,稀便仍可持續(xù)2~3天。全組病例大便培養(yǎng)陽性者共20例(其中弗氏桿菌18例,宋氏桿菌2例),治療后復查全部陰性,轉(zhuǎn)陰時間平均4~5天。成人32例全部治愈,無1例復發(fā)。小兒18例痊愈,4例顯著好轉(zhuǎn)。
叢枝蓼
時間:1970-01-01 08:00 來源:未知 作者:小久 人氣:
【導讀】:叢枝蓼 (《全展選編·內(nèi)科》) 【異名】水紅辣蓼、辣蓼(《全展選編·傳染病》)。 【來源】為蓼科植物叢枝蓼的全草。 【植物形態(tài)】叢枝蓼,又名:簇蓼。 平臥或斜生草本,高30~60厘米。近基...
文章標簽:
相關推薦
-
?木白皮
?木白皮 (《浙江民間草藥》) 【來源】為五加科植物?木樹皮的韌皮部。 【植物形態(tài)】?木(《本草拾遺》),又名:鵲不踏(《綱...
-
刺玫花
刺玫花 (《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 【來源】為薔薇科植物山刺玫的花。植物形態(tài)詳"刺莓果"條。 【功用主治】治月經(jīng)過多,...
-
刺蜜
刺蜜 (《本草拾遺》) 【異名】羊刺蜜(《北史》),草蜜、給敦羅(《本草拾遺》),刺糖、駱駝刺糖(《新疆藥材》),陽塔克西...
-
刺莓果
刺莓果 (《黑龍江中藥》) 【異名】薔薇果(東北)。 【來源】為薔薇科植物山刺玫的果實。 【植物形態(tài)】山刺玫,又名:刺玫...
-
刺菱根
刺菱根 (《綱目拾遺》) 【來源】為菱科植物野菱的根。植物形態(tài)詳"刺菱"條。 【功用主治】利水通淋。 【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
-
布荊
布荊 (《云南思茅中草藥選》) 【異名】五指疳、五指風、山紫荊(《廣西藥植名錄》),梅哈忍(傣名)。 【來源】為馬鞭草科植...
-
臭牡丹
臭牡丹 (《綱目拾遺》) 【異名】大紅袍、臭八寶(《植物名實圖考》),矮童子(《分類草藥性》),大紅花(《貴州民間方藥集》...
-
川層草
川層草 (《廣西藥植名錄》) 【異名】獻雞尾(《廣西藥植名錄》),舟山碎米蕨、細鳳尾草、鳳凰路雞、鐵線路雞(《湖南藥物...
版權聲明:
1、本文系會員投稿或轉(zhuǎn)載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觀點和立場;
2、本站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3、若侵犯您的版權或隱私,請聯(lián)系本站管理員刪除。
上一篇:?木白皮
下一篇:暫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