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毛菜,中藥名。為藜科植物豬毛菜SalsolacollinaPall.的全草。分布于東北、華北、西北、西南及山東、江蘇、安徽、河南等地。具有平肝潛陽,潤腸通便之功效。用于高血壓病,頭痛,眩暈,腸燥便秘。
豬毛菜資料別名
扎蓬棵、刺蓬、三叉明棵、豬毛纓、叉明棵、猴子毛、蓬子菜、乍蓬棵子。
入藥部位
全草。
性味
味淡,性涼。
歸經
歸肝經。
功效
平肝潛陽,潤腸通便。
主治
用于高血壓病,頭痛,眩暈,腸燥便秘。
配伍
1、治高血壓頭暈、失眠:豬毛菜90g,玉米須45g,蚯蚓15g。水5kg,煎熬至1500ml。每服半小碗,每日服3次。或豬毛菜30g,水煎,分2次服,每日服1劑,連續服用。(《河南中草藥手冊》)
2、治習慣性便秘:豬毛菜60g。煎水代茶。(《安徽中草藥》)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或開水泡后代茶飲。
采集加工
夏、秋季開花時割取全草,曬干,除去泥沙,打成捆,備用。
形態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20-100厘米;莖自基部分枝,枝互生,伸展,莖、枝綠色,有白色或紫紅色條紋,生短硬毛或近于無毛。葉片絲狀圓柱形,伸展或微彎曲,長2-5厘米,寬0.5-1.5毫米,生短硬毛,頂端有刺狀尖,基部邊緣膜質,稍擴展而下延。
花序穗狀,生枝條上部;苞片卵形,頂部延伸,有刺狀尖,邊緣膜質,背部有白色隆脊;小苞片狹披針形,頂端有刺狀尖,苞片及小苞片與花序軸緊貼;花被片卵狀披針形,膜質,頂端尖,果時變硬,自背面中上部生雞冠狀突起;花被片在突起以上部分,近革質,頂端為膜質,向中央折曲成平面,緊貼果實,有時在中央聚集成小圓錐體;花藥長1-1.5毫米;柱頭絲狀,長為花柱的1.5-2倍。種子橫生或斜生。花期7-9月,果期9-10月。
分布范圍
分布于中國東北、華北、西北、西南及西藏、河南、山東、江蘇等省區。朝鮮、蒙古、蘇聯、巴基斯坦也有。
生長環境
豬毛菜較耐寒、耐旱、耐鹽堿,在堿性砂質土壤上生長最好,野生種常見于村莊附近、路旁、荒地,喜直射較強光照,生長適溫為18-25℃。
生長繁殖
豬毛菜用種子繁殖。在無霜期內露地栽培,選微堿性砂質土壤種植,無須多管理即有收獲。沿海地區為延長收獲時間,已利用大棚進行秋延后、春提早栽培。具體措施如下:
整地作畦:在微堿性砂質土壤上每畝施腐熟有機質肥2500千克,翻耕整平后,作寬150厘米(包埂)的平畦,播種前先澆足底水,雜草多的地最好噴一次滅生型除草劑。
播種:春提早播種可于春節后在大棚保溫栽培。秋播于9月中、下旬,播前用溫水浸種6-8小時,采用直播。撒播每畝用種量1-1.2千克。因種子細小,宜用細土拌勻后播,播種后用耙將畦面耬一遍,再撒過篩的細土覆蓋種子,約1厘米厚,稍壓畦面,覆蓋地膜,約3-4天出苗后,即可撤去地膜。
栽培技術
田間管理:出苗后要保持畦面經常濕潤,春季提早播種的要注意保溫,秋播的于初霜前扣上大棚膜。溫度白天控制在25-28℃,夜間15-18℃,冬季不低于5℃。采收后2-3天可用0.2%尿素水澆,促側枝萌發。有時有蚜蟲為害,以5月份發生較多,要注意防治。
采收:植株高20-25厘米時,留2-3片基葉收割上部嫩梢,并用保鮮膜分裝保鮮上市。每茬一般可收割3-4次。豬毛菜
主要價值
藥用:豬毛菜的全草入藥,有降低血壓作用。
食用:豬毛菜的幼苗及嫩莖葉,是中國廣大農民采食的一種傳統野菜。
藥材性狀
全草黃白色。葉多破碎,完整葉片絲狀圓柱形,長2-5cm,寬0.5-1mm,先端有硬針刺。花序穗狀,著生于枝上部,苞片硬,卵形,頂部延伸成刺尖,邊緣膜質,背部有白色隆脊;花被片先端向中央折曲,緊貼果實,在中央聚成小圓錐體。種子直徑約1.5mm,先端平。
藥理作用
1、降壓作用。
2、中樞抑制作用。
3、護肝作用。
4.、毒性,未見毒性反應。
論述
《河北中藥手冊》:“降血壓。治高血壓病,頭痛。”
附注
與本品同等入藥的另一種無翅豬毛菜Salsolakomaroviilljin與豬毛菜的區別在于:植株較短小,莖、枝有條紋;葉片半圓柱型,互生;苞片線形,長于小苞片,小苞片長卵形,長于花被,果時增厚,緊貼花被;花被片背面中上部有篦齒狀突起,外形成杯狀;柱頭長為花柱的3-4倍。胞果直徑2-2.5mm。生于海濱、河灘砂質土地。分布于東北及河北、山東、江蘇、浙江。
相關視頻
全部
96萬次播放02:31
豬毛菜在農村遍地都是,清淡養生降血壓,看看廚師長做的怎么樣
合集
美味食譜
2個視頻
2.4萬次播放03:33
農村一野菜長相奇特,人稱“豬毛菜”用途廣,看看到底有啥好?
科普小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