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夏嘎又稱哇夏嘎,為藏醫習用藥材,用于清血熱、肝熱、赤巴熱,治刺痛、血熱病、肝熱病、赤巴病、跌打損傷、瘡癤腫痛等。
巴夏嘎資料種類
巴夏嘎為車前科(原為玄參科,后劃入車前科)植物毛果婆婆鈉veronicaeriogyneH.Wink1.等同屬近緣植物的干燥全草,是藏醫臨床常用藥材,具有清熱,愈瘡,生肌,止血,臨床上廣泛用于瘡癤,創傷。炎癥。該藥材的植物來源復雜,在我國的西北,西南分布廣泛。據報道:巴夏嘎是使用比較混亂的品種之一,因其使用頻繁,各地使用的品種差異較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藥品標準·藏藥》第一冊中“二十五味大湯丸”等近10個成方制劑中均有奉品,但現在有關巴夏嘎生藥方面的研究報道極少,本文對巴夏嘎進行生藥學研究,為進一步開發利用和臨床應用提供鑒別依據。
分布范圍
在我國的西北,西南分布廣泛
尼泊爾、印度、西藏
現已瀕臨絕種,不易采集。藏藥中多處被使用。
形態特征
巴夏嘎
本品根莖短,須根成簇。莖直立,圓柱形,直徑1-2mm,長20-50cm。上部白色短柔毛,下部較少,質脆,中空。葉對生,無柄,多已脫落,皺縮,完整葉片披針形至條狀披針形,長1-4cm,寬0.4-1.5cm,邊緣有鋸齒,兩面生長柔毛??偁罨ㄐ?,2-4(多-3)支側生于莖頂葉腋。苞片寬條形1枚。蒴果卵形,長約6mm,頂端漸尖而鈍。種子褐色,長0.4-0.6mm炮制
除去雜質
除去雜質。性味
苦味性寒
氣味苦味,性寒。主要價值
清熱、愈瘡、生肌、止血、明目。臨床上廣泛用于瘡療,創傷,炎癥,眼疾。
巴夏嘎化痰效果比較好。渣馴膏可以清熱解毒、清除胃中邪熱。
可清熱解毒
參考資料
[1]巴夏嘎的顯微鑒別·百拇醫藥[引用日期2013-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