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芽蓼(學(xué)名:Polygonumviviparum?L.)是蓼科蓼屬植物。多年生草本。根狀莖粗壯,彎曲,黑褐色,直徑1-2厘米。莖直立,高15-60厘米,不分枝。基生葉長圓形或卵狀披針形,長3-10厘米,寬0.5-3厘米。總狀花序呈穗狀。瘦果卵形,長約2毫米,包于宿存花被內(nèi)。花期5-7月,果期7-9月。
珠芽蓼資料形態(tài)特征
珠芽蓼
多年生草本。根狀莖粗壯,彎曲,黑褐色,直徑1-2厘米。莖直立,高15-60厘米,不分枝,通常2-4條自根狀莖發(fā)出。基生葉長圓形或卵狀披針形,長3-10厘米,寬0.5-3厘米,頂端尖或漸尖,基部圓形、近心形或楔形,兩面無毛,邊緣脈端增厚。外卷,具長葉柄;莖生葉較小披針形,近無柄;托葉鞘筒狀,膜質(zhì),下部綠色,上部褐色,偏斜,開裂,無緣毛。總狀花序呈穗狀,頂生,緊密,下部生珠芽;苞片卵形,膜質(zhì),每苞內(nèi)具1-2花;花梗細(xì)弱;花被5深裂,白色或淡紅色。花被片橢圓形,長2-3毫米;雄蕊8,花絲不等長;花柱3,下部合生,柱頭頭狀。瘦果卵形,具3棱,深褐色,有光澤,長約2毫米,包于宿存花被內(nèi)。花期5-7月,果期7-9月。
主要變種
細(xì)葉珠芽蓼(PolygonumviviparumL.var.angustumA.J.Li):該變種與原變種的區(qū)別是葉片線形,長3-7厘米,寬0.2-0.3厘米。分布于中國陜西、甘肅南部、青海、四川和云南。生長于海拔2000-4300米的山頂草地、山坡林緣、河谷濕地。
生長環(huán)境
珠芽蓼是高山草甸植物,耐寒性強,多生長在陽光充足、氣候冷涼,海拔2500-5000米的山坡草地、山谷溪旁、沙河灘低、林下及林緣等地。珠芽蓼喜土層深厚,富含有機質(zhì)、較濕潤的土壤。
分布范圍
珠芽蓼
分布于中國、朝鮮、日本、蒙古、高加索、哈薩克斯坦、印度、歐洲及北美。在中國分布于東北、華北、河南、西北及西南;在云南分布于瀘水、彝良、鎮(zhèn)雄、巧家、會澤、沾益、德欽、中甸、貢山、寧蒗、維西、麗江、福貢、碧江、蘭坪、漾濞、大理、祿勸、峨山、蒙自、保山、騰沖、臨滄和雙江等;在西藏分布于江達、察雅、昌都、左貢、八宿、察隅、波密、林芝、米林、錯那、那曲、安多、聶榮、拉薩、班戈、江孜、亞東、聶拉木、薩噶、吉隆、普蘭和扎達等;在四川分布于木里、冕寧、鄉(xiāng)城、稻城、巴塘、雅江、康定、丹巴、道孚、小金、理縣、汶川、甘孜、德格、茂縣、黑水和松潘等。繁殖方法
分蘗
于清明后,采集野生根莖分蘗繁殖(作種源繁殖可以,作為生產(chǎn)一般不采用)。種源地根莖種植以5厘米×30厘米的株行距栽植,穴深根據(jù)根莖大小而定,種后覆土2-4厘米,土干澆水,每畝種植5-6萬株。
珠芽
珠芽是珠芽蓼的營養(yǎng)器官,著生于花序上,珠芽和花朵同步發(fā)育,珠芽在未脫落母體時,能附在母株植物上萌發(fā)葉芽,珠芽成熟后脫落入土,生長成新的植株,這是珠芽蓼的一種特殊繁殖方式。珠芽蓼的珠芽要隨采隨播效果最好,若不能及時播種的應(yīng)置于陰涼處低溫攤晾,每天翻1-2次,在表面噴灑少量水霧,以防燒苗和保濕,每批珠芽采收后最好在一周內(nèi)全部下種,盡量不要超出半個月,否則會影響出苗率。
在每年六月左右雨季充沛時,采收新鮮珠芽,采用開溝條播方式,條播時,開淺溝,溝深5-10厘米,溝寬10-15厘米,溝間距30厘米左右,播種,以珠芽與土完全緊密接觸為宜;畝用種量20-25千克。
栽培技術(shù)
澆水:生長期保持土壤濕潤,播種當(dāng)年可出苗,幼苗期需要適當(dāng)遮陰。在花期要保持充足的陽光和水分。
除草施肥:播種當(dāng)年幼苗小,不宜中耕,當(dāng)雜草長至10厘米左右時,可離地3-4厘米處割除。播種第二年,可結(jié)合中耕除草2-3次,施肥1-2次,開花時每畝施用鉀肥15-20千克。
采收珠芽:珠芽蓼播種三年后大量開花結(jié)果,一般在6月份左右,珠芽蓼陸續(xù)開花,長出珠芽,珠芽在母株上萌發(fā)后要及時采收,畝采收珠芽大約50-100千克。
采收根莖:播種后3-5年采挖根莖,在珠芽蓼倒苗后,全根挖起,清除須根、泥土、莖葉,即可銷售。
主要價值
珠芽蓼
藥用珠芽蓼是一種傳統(tǒng)藏藥材,藥用部位為根狀莖,具有抑菌、抗菌、消炎、抗病毒的作用,臨床上主要用于止瀉,尤其對腸炎、細(xì)菌性痢疾、嬰幼兒腹瀉屬大腸濕熱者,具有較好療效。
經(jīng)濟
根狀莖可提栲膠,是藥材冬蟲夏草寄主昆蟲的主要食料。根狀莖和果實富含淀粉,又可釀酒,全草搗爛制成粉劑或溶液能防治農(nóng)作物害蟲。
飼料及生態(tài)
莖葉嫩時可做飼料,是高原重要野生牧草,其生態(tài)適應(yīng)性強、抗寒能力強,須根系復(fù)雜,對改良土壤、調(diào)節(jié)氣候、保持水土與生態(tài)恢復(fù)有很大作用。
參考資料
[1]珠芽蓼·中國植物志[引用日期2019-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