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生態農業學報》是1993年創辦的中文學術期刊,曾用名《生態農業研究》,月刊,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中國生態經濟學會主辦。學報主要報道農業生態學、農業生態經濟學及生態農業和農業生態工程等領域的創新性研究成果。
中國生態農業學報資料辦刊歷史
1993年,《生態農業研究》創刊,為季刊。
2001年,更名為《中國生態農業學報》。
2007年,由季刊改為雙月刊。
2012年,由雙月刊改為月刊。
2015年,學報入選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第一批認定學術期刊名單。
辦刊條件
欄目方向
《中國生態農業學報》設有農業生態系統與調控、作物栽培與生理生態、農業資源與環境、農業生態經濟與生態農業等4個欄目。
學報主要刊登農業生態系統結構功能、能量物質循環、演替及穩定性,農業高效耕作與栽培技術與機理、作物生理生態、作物分子生態,農業資源及其高效利用,農業環境保護與污染治理,農田有害生物群落特征及生態效應與農業病蟲草害的生物防治,農業生態經濟系統特征、評價與管理,生態農業模式與效益、農業生態工程技術、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技術及農業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研究報告、研究簡報及綜述等。
學報主要讀者對象是從事農業生態學、生態學、生態經濟學及農業環境保護等領域科技人員、高等院校有關專業師生,農業及環境管理工作者和從事生態農業建設的技術人員。
編委成員
根據2018年5月學報官網顯示,《中國生態農業學報》編委會擁有顧問7名及編委82名。
顧問:李振聲、山侖、石山、石玉林、滕藤、張新時、趙其國
編委:安調過、曹湊貴、曹林奎、曹志平、曾希柏、陳欣、陳洪松、陳效民、陳亞寧、程序、丁圣彥、高旺盛、郭熙盛、韓興國、胡春勝、黃國勤、黃鐵青、姜遠茂、康紹忠、李霞、李周、李存東、李發東、李鳳民、李俊明、李世清、李小芳、梁永超、林文雄、劉健、劉彬彬、劉金銅、劉孟雨、劉世梁、劉西崗、劉小京、劉曉冰、劉彥隨、駱世明、呂東平、馬林、梅旭榮、閔慶文、倪九派、歐陽志云、沈飛、沈彥俊、宋進喜、萬方浩、王克林、王立剛、王勤學、王仕琴、王祥榮、吳普特、吳文良、武繼承、謝高地、邢曉光、許吟隆、薛吉全、楊林章、楊永輝、尹昌斌、于強、于法穩、于貴瑞、宇萬太、張強、張仁陟、張萬軍、張衛建、張喜英、張正斌、張智猛、章家恩、趙桂慎、趙文智、周青、周冀衡、朱波、諸培新
辦刊成果
收錄情況
根據2018年5月學報官網顯示,《中國生態農業學報》被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CAJ-CD)、中國學術期刊綜合引證報告(CAJCCR)、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CAJCED)、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JFD)、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CJCR)、中國學術期刊文摘(CSA)、中國科學引文索引(CSCI)、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中國科技論文與引文數據庫(CSTPCD)、烏利希國際期刊指南(UIPD)、哥白尼索引(IC)、國際農業與生物科學研究中心數據庫(CAB)、化學文摘(CA)等收錄。
研究發表
根據2018年5月1日中國知網顯示,《中國生態農業學報》出版文獻量為5194篇。
根據2018年5月1日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顯示,《中國生態農業學報》出版文獻量為186篇。
影響因子
根據2018年5月1日中國知網顯示,《中國生態農業學報》總被下載1382067次、總被引87028次,(2017版)復合影響因子為2.457、(2017版)綜合影響因子為1.617。
根據2018年5月1日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顯示,《中國生態農業學報》載文量為4297,被引量為60186,下載量為180057。2015年期刊在全部統計源期刊(6735種)中排名第199名,在農業基礎科學(25種)中排名第2名;2015年期刊影響因子為1.937。
總被引頻次
影響因子
數值
名次/學科總刊數
數值
名次/學科總刊數
2015
3734
4/34
1.560
1/34
2014
3122
4/34
1.281
2/34
2013
2886
3/33
1.045
3/33
2012
2617
4/31
1.064
4/31
展開表格
榮譽表彰
根據2018年5月學報官網顯示,《中國生態農業學報》曾獲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精品科技期刊、百種中國杰出學術期刊、中國權威學術期刊、中國期刊方陣雙效期刊等獎項。
文化傳統
??辦刊宗旨
堅持報道中國生態農業的創新理論、方法與技術,及時刊發農業生態學及其相關領域的中國國內外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進展,讓讀者及時了解相關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為作者提供盡早展示最新科研成果的平臺,推動生態農業及農業學科領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