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通
(《藥性論》)
【異名】通草、附支(《本經》),丁翁(《吳普本草》),丁父(《廣雅》),?藤(《本草經集注》),王翁、萬年、萬年藤(《藥性論》),燕?、烏?(《唐本草》)。
【來源】為木通科植物白木通或三葉木通、木通的木質莖。
【植物形態】①白木通,又名:八月瓜藤、地海參。
落葉或半常綠纏繞灌木,高6~10米,全體無毛。掌狀復葉;小葉3枚,卵形或卵狀矩圓形,長3~7厘米,寬2~4厘米,先端圓形,中央凹陷,基部圓形或稍呈心臟形至闊楔形,全緣或微波狀,二面均淡綠色。花雌雄同株,總狀花序腋生,長約15厘米,總花梗細長;花紫色微紅或淡紫色;雌花1~3朵生于花序下部,苞片線形,花被3,橢圓形,頂端圓,退化雄蕊6枚,雌蕊3~6枚,柱頭頭狀;雄花具細小苞片,花被3,倒卵形,頂端稍凹,雄蕊6枚,花絲三角形,退化雌蕊3或4枚.甚?狀漿果,橢圓形或長圓筒形,長8~13厘米,寬約4厘米,成熟時紫色。種子矩圓形,暗紅色。花期3~4月。果期10~11月。
野生于山坡荒地半陰處。分布江蘇、浙江、江西、廣西、廣東、湖南、湖北、山西、陜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本植物的根(木通根)、果實(八月札)、種子(預知子)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②三葉木通,參見"八月札"條。
③木通,參見"八月札"條。
【采集】9月采收,截取莖部,刮去外皮,陰干。
【藥材】白木通的干燥木質莖呈圓柱形而彎曲,長30~60厘米,直徑1.2~2厘米。表面灰褐色,外皮極粗糙而有許多不規則裂紋,節不明顯,僅可見側枝斷痕。質堅硬,難折斷,斷面顯纖維性,皮部較厚,黃褐色,木部黃白色,密布細孔洞的導管,夾有灰黃色放射狀花紋。中央具小形的髓。氣微弱,味苦而澀。以條勻,內色黃者為佳。
產四川、湖北、湖南、廣西等地。
目前所用的木通藥材,主要有關木通、川木通、淮通和白木通四類,其中使用最廣的關木通為馬兜鈴科木通馬兜鈴的木質莖(詳"關木通"條);其次為川木通,為毛茛科小木通、繡球藤等的木質莖(詳"川木通"條);淮通為馬兜鈴科大葉馬兜鈴、淮通馬兜鈴的木質莖(詳"淮通"及"朱砂蓮"條);白木通則僅在少數地區自產自銷。而歷代本草所記載的木通則為木通科木通,目前很少見用。
【化學成分】莖含豆甾醇等。根含皂甙,小解得齊墩果酸及葡萄糖、鼠李糖。
【炮制】用水稍浸泡,悶潤至透,切片,晾干。
【性味】苦,涼。
①《本經》:"味辛,平。"
②《吳普本草》:"雷公:苦。"
③《別錄》:"甘,無毒。"
④《藥性論》:"微寒。"
⑤《海藥本草》:"溫平。"
【歸經】入心、小腸、膀胱經。
①《綱目》:"手厥陰心包絡,手足太陽小腸、膀胱。"
②《木草匯言》:"入手少陰、足太陽經。"
③《藥品化義》:"入睥、心、小腸、膀胱四經。"
④《本草經解》:"入手太陰肺經。"
⑤《要藥分劑》:"入心、腎、膀胱、小腸四經。"
【功用主治】瀉火行水,通利血脈。治小便赤澀,淋濁,水腫,胸中煩熱,喉痹咽痛,遍身拘痛,婦女經閉,乳汁不通。
①《本經》:"主去惡蟲,除脾胃寒熱,通利九竅血脈關節,令人不忘。"
②《吳普本草》:"止自汗。"
③《別錄》:"療脾疸常欲眠,心煩噦,出音聲,療耳聾,散癰腫諸結不消,及金瘡、惡瘡、鼠瘺、垅折、鼻息肉,墮胎,去三蟲。"
④《藥性論》:"主治五淋,利小便,開關格。治人多睡,主水腫浮大,除煩熱。"
⑤《食療本草》:"煮飲之,通婦人血氣,又除寒熱不通之氣,消鼠瘺、金瘡、垅折,煮汁釀酒妙。"
⑥《本草拾遺》:"利大小便,令人心寬下氣。"
⑦《海藥本草》:"主諸瘺瘡;喉嚨痛及喉痹,并宜煎服之,磨亦得,急即含之。"
⑧《食性本草》:"主理風熱淋疾,小便效急疼,小腹虛滿,宜煎湯并蔥食之有效。"
⑨《日華子本草》:"安心除煩,止渴退熱。治健忘,明耳目,治鼻塞;通小腸,下水,破積聚血塊,排膿,治瘡癤,止痛,催生下胞,女人血閉,月候不勻,天行時疾,頭痛目眩,羸劣乳結,及下乳。"
⑩《安徽藥材》:"治腳氣浮腫。"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2錢;或入丸、散。
【宜忌】內無濕熱,津虧,氣弱,精滑,溲頻及孕婦忌服。
①《本草經疏》:"凡精滑不夢自遺及陽虛氣弱,內無濕熱者禁用。妊娠忌之。"
②《得配本草》:"腎氣虛,心氣弱,汗不徹,口舌燥、皆禁用。"
【選方】①治小兒心熱(小腸有火,便亦淋痛,面赤狂躁,口糜舌瘡,咬牙口渴):生地黃、甘草(生)、木通各等分。上同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入竹葉同煎至五分,食后溫服。(《小兒藥證直訣》導赤散)
②治尿血:木通、牛膝、生地黃、天門冬、麥門冬、五味子、黃柏、甘草。同煎服。(《本草經疏》)
③治水氣,小便澀,身體虛腫:烏臼皮二兩,木通一兩(銼),檳榔一兩。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粥飲下二錢。(《圣惠方》)
④治涌水、腸鳴腹大:木通(銼)三兩,桑根白皮(銼,炒)、石韋(去毛)、赤茯苓(去黑皮)、防己、澤瀉各一兩半,大腹(炮)四枚。上七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食前溫服,如入行五里再服。(《圣濟總錄》通草飲)
⑤治喉痹,心胸氣悶,咽喉妨塞不通:本通二兩(銼),赤茯苓二兩,羚羊角屑一兩半,川升麻一兩半,馬藺根一兩,川大黃一兩半(銼碎,微炒),川芒硝二兩,前胡二兩(去蘆頭),桑根白皮二兩(銼)。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圣惠方》木通散)
⑥治婦人經閉及月事不調:木通、牛膝、生地黃、延胡索。同煎服。(《本草經疏》)
⑦治產后乳汁不下:木通、鐘乳各一兩,漏蘆(去蘆頭)二兩,栝樓根,甘草各一兩。上五味,搗銼如麻豆大,每服三錢匕,水一盞半,黍米一撮同煎,候米熟去滓,溫服,不拘時。(《圣濟總錄》木通湯)
木通
時間:1970-01-01 08:00 來源:未知 作者:小久 人氣:
【導讀】:木通 (《藥性論》) 【異名】通草、附支(《本經》),丁翁(《吳普本草》),丁父(《廣雅》),?藤(《本草經集注》),王翁、萬年、萬年藤(《藥性論》),燕?、烏?(《唐本草》)。 【來源】為木通科...
文章標簽:
相關推薦
-
木芙蓉花
木芙蓉花 (《綱目》) 【異名】芙蓉花(《清異錄》),地芙蓉花(《本草圖經》),拒霜花(《益部方物略記》),七星花(《民間常...
-
木通根
木通根 (《藥性論》) 【異名】八月瓜根(《分類草藥性》)。 【來源】為木通科植物木通、三葉木通及白木通的根。植物形態...
-
木姜子
木姜子 (《貴州民間藥物》) 【來源】為樟科植物木姜子的果實。 【植物形態】木姜子,又名:山胡椒、臘梅柴、滑葉樹、山...
-
木香─厚葉川木香
【中文名】:木香─厚葉川木香 【類別】:根類 【英文名】:Thick-leavedDolomiaeaRoot 【別名】:青木香、木香。 【來源】:...
-
白蘞子
白蘞子 (《藥性論》) 【來源】為葡萄科植物白蘞的果實。植物形態詳白蘞條。 【功用主治】《藥性論》:治溫瘧,主寒熱結...
-
白背楊
白背楊 (《廣西植物名錄》) 【來源】為楊柳科植物銀白楊的葉。 【植物形態】銀白楊 喬木,高10~35米。幼枝密生白色絨毛...
-
臭茉莉
臭茉莉 (《生草藥性備要》) 【來源】為馬鞭草科檀物臭茉莉的根與葉。 【植物形態】臭茉莉,又名:臭矢茉莉(《嶺南采藥錄...
-
毛葉石楠根
毛葉石楠根 (《貴州民間藥物》) 【異名】鄧向觀根(《貴州民間藥物》)。 【來源】為薔薇科植物毛葉石楠的根。 【植物形態...
版權聲明:
1、本文系會員投稿或轉載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觀點和立場;
2、本站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3、若侵犯您的版權或隱私,請聯系本站管理員刪除。
上一篇:木芙蓉花
下一篇:暫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