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菔
(《唐本草》)
【異名】莢、蘆妊(《爾雅》),蘆菔、薺根(《說文》),羅服(《潛夫論》),蘿?(《漢書》晉灼注),雹?(《經典釋文》),紫菘(《唐本草》,蘿卜(孟詵),紫花菘、溫菘、蘿苗、楚菘、秦菘(《本草圖經》),土酥(《蔬食譜》),?子(《癸辛雜識》),蘿白(《廣州植物志》)。
【來源】為十字花科植物萊菔的新鮮根。
【植物形態】萊菔
一年生或二年生直立草本,高可達1米。根肥厚,肉質、大小、色澤、形狀不一。莖租壯,具縱紋及溝,有分枝,多少有白霜。根生葉叢生,成琴形羽狀分裂,長達30厘米,疏生祖毛;莖下部葉琴形羽狀分裂,長12~24厘米,頂端裂片最大,先端鈍,兩側裂片4~6對,沿葉軸對生或互生,三角狀卵形,愈向下裂片愈小,先端銳,邊緣鈍齒狀或牙齒狀;莖上部的葉漸小,葉片矩圓形,長3~5厘米,寬1~1.5厘米,先端短尖,邊緣有淺鋸齒或近于全緣;基部具短柄或近無柄。總狀花序生于分枝頂端;萼片4,線狀長橢圓形,綠色,外面帶淡紫色;花瓣4,倒卵狀楔形,具長爪,白色,淡紫色或粉紅色3雄蕊4強;雌蕊1,子房細圓柱形。長角果圓柱形,肉質,在種子處稍向內縊縮,先端具較長的尖喙。種子呈卵圓形而微扁,直徑約3毫米,紅褐色。花期3~6月。果期5~8月。
全國各地普遍栽培。
本植物結果植株的根(地骷髏)、葉(萊菔葉)、種子(萊菔子)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采集】冬季挖取鮮根,去莖葉,洗凈。
【化學成分】根含糖分主要是葡萄糖、蔗糖和果糖。各部分還測得香豆酸、咖啡酸、阿魏酸、苯丙酮酸、龍膽酸、羥基苯甲酸和多種氨基酸。鮮根含甲硫醇7.75毫克%、維生素C近20毫克%,因不含草酸,是鈣的良好來源。含錳0.41毫克%,硼約7毫克%(干重)。又含萊菔甙。
【藥理作用】醇提取物有抗菌作用,特別是對革蘭氏陽性細菌較敏感;有血清時,活力降低一半;亦能抗真菌。萊菔根中的酸性物質對小鼠皮下注射3克/公斤或腹腔注射2克/公斤,皆無毒性,對兔皮下注射1克/公斤僅有輕微、短暫之毒性反應。另據報告,根搗碎后,榨取之汁液,可防止膽石形成而應用于膽石癥。
【性味】辛甘,涼,
①《別錄》:"味苦,溫,無毒。"
②《唐本草》:"味辛甘,溫,無毒。"
③孟詵:"冷。"
④《本草經巰》:"生者味辛,性冷;熟者味甘,溫平。"
【歸經】入肺、胃經,
①《滇南本草》:"入脾、肺二經。"
②《綱目》:"入太陰、陽明、少陽氣分。"
③《本草經巰》:"手足太陰、陽明經。"
④《本草再新》:"入心、肺二經。"
【功用主治】消積滯,化痰熱,下氣,寬中,解毒。治食積脹滿,痰嗽失音,吐血,衄血,消渴,痢疾,偏正頭痛。
①《別錄》:"主利五臟,益氣。"
②《唐本草》:"散服及炮煮服食,大下氣,消谷,去痰癖;生搗汁服,主消渴。"
③孟詵:"甚利關節,除五臟中風,練五臟中惡氣。"
④《四聲本草》:"凡人飲食過度,生嚼咽之便消,亦主肺嗽吐血。"
⑤《食性本草》:"行風氣,去邪熱氣。""花:明目。"
⑥《日華子本草》:"能消痰止咳;治肺痿吐血;溫中,補不足,治勞瘦咳嗽,和羊肉、鯽魚煮食之。"
⑦《日用本草》:"寬胸膈,利大小便。熟食之,化痰消谷;生啖之,止渴寬中。"
⑧汪穎《食物本草》:"生搗服,治噤口痢。"
⑨《本草會編》:"殺魚腥氣,治豆腐積。"
⑩《綱目》:"主吞酸,化積滯,解酒毒,散瘀血,甚效。末服治五淋;丸服治白濁;煎湯洗腳氣;飲汁治下痢及失音,并煙熏欲死;生搗涂打撲、湯火傷。"
⑾《本草求真》:"解附子毒。"
⑿《隨息居飲食譜》:"治咳嗽失音,咽喉諸病;解煤毒、茄子毒。熟者下氣和中,補脾運食,生津液,御風寒,已帶濁,澤胎養血。"
【用法與用量】內服:搗汁飲,1~3兩;煎湯或煮食。外用:搗敷或搗汁滴鼻。
【宜忌】①《本草衍義》:"萊菔根,服地黃、何首烏人食之,則令人髭發白。"
②《本經逢原》:"脾胃虛寒,食不化者勿食。"
【選方】①治食物作酸:蘿卜生嚼數片,或生菜嚼之亦佳。干者、熟者、鹽腌者,及人胃冷者,皆不效。(《瀕湖集簡方》)
②治翻胃吐食:蘿卜捶碎,蜜煎,細細嚼咽。(《普濟方》)
③治結核性、粘連性腸梗阻,機械性腸梗阻:白蘿卜一斤,切片,加水1000毫升,煎至500毫升。每日一劑,一次服完。(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④治失音不語:蘿卜生搗汁,入姜汁同服。(《普濟方》)
⑤治痰熱喉閉:蘿卜汁和皂角漿,吐之。(《普濟方》)
⑥治鼻衄不止:蘿卜(搗汁)半盞,入酒少許,熱服,并以汁注鼻中皆良。或以酒煎沸,入蘿卜再煎飲之。(《衛生易簡方》)
⑦治肺結核咯血:紅色大蘿卜二斤,加水300毫升,煎到100毫升時,除去殘渣,再加入明礬三錢,蜂蜜三兩。每日三次,早晚空腹服用,每次60毫升。(《中國防癆》(2):90,1960)
⑧治消渴口干:蘿卜絞汁一升,飲之。(《食醫心鏡》)
⑨治諸熱痢、血痢及荊后大腸里痛:蘿卜,截碎,研細,濾清汁一小盞,蜜水相拌一盞,同煎。早午食前服,日晡以米飲下黃連阿膠丸百粒。無蘿卜以蘿卜子代之。(《普濟方》)
⑩治酒疾下血,旬日不止:生蘿卜,揀稍大圓實者二十枚,留上青葉寸余,及下根,用瓷瓶取井水煮令十分爛熱,姜米,淡醋,空心任意食之。用銀器重湯煮尤佳。(《壽親養老新書》蘿卜菜)
⑾治偏正頭痛:生蘿卜汁一蜆殼,仰臥,隨左右注鼻中。(《如宜方》)
⑿治湯火傷灼,花火傷肌:生蘿卜搗涂之,子亦可。(《圣濟總錄》)
⒀治打撲血聚,皮不破者:蘿卜或葉搗封之。(《綱目》)
⒁治滿口爛瘡:蘿卜自然汁頻漱去涎。(《瀕湖集簡方》)
⒂治諸淋疼痛不可忍,及砂石淋:大蘿卜切作一指厚四、五片,用好白蜜淹少時,安鐵鏟上,慢火炙干,又蘸又炙,取盡一,二兩蜜,反復炙令香熟,不可焦,候冷細嚼,以鹽湯送下。(《朱氏集驗醫方》瞑眩膏)
⒃治腳氣走痛:蘿卜煎湯洗之,仍以蘿卜曬干為末,鋪襪內。(《圣濟總錄》)
【臨床應用】治療滴蟲性陰道炎
將蘿卜用水洗凈,以酒精擦拭消毒后剁成泥狀,每次取1~2茶匙用消毒紗布包成紗布卷,一端系以長線,作陰道塞劑。上藥時先用1/5000過錳酸鉀液沖洗外陰及陰道,拭干后,將蘿卜泥紗布卷放入陰道內,線頭露于陰道外。每天1次。共治68例,治愈62例。一般在用藥后2~3天外陰癢感、熱感、下腹重感或疼痛均消失,分泌物由膿性漸漸恢復至正常狀態;治療5~10次后陰道粘膜充血減輕或完全恢復正常。連續上藥4~7次后,涂片檢查滴蟲陰性。治程中未見副作用。
【名家論述】①《本草圖經》:"萊菔,功用亦同(蕪菁),然力猛,更出其右,斷下方亦用其根,燒熟入藥。"
②《本草衍義》:"萊菔根,世皆言草木中惟此下氣速者,為其辛也,不然。如生姜、芥子又辛也,何止能散而已?萊菔辛而又甘,故能散緩而又下氣速也。散氣用生姜,下氣用萊菔。"
③《本草衍義補遺》:"萊菔根,《本草》言其下氣速,往往見人食之多者,停滯成溢飲病,以其甘多而辛少也。"
④《綱目》:"萊菔,根、葉同功,生食升氣,熟食降氣。蘇,寇二氏止言其下氣速,孫真人言久食澀營衛,亦不知其生則噫氣,熟則泄氣,升降之不同也。大抵入太陰、陽明、少陽氣分,故所主皆肺、脾、腸、胃、三焦之病。李九華云:萊菔多食滲入血。則其白人髭發,蓋亦由此,非獨因其下氣澀營衛也。"
⑤《本草經疏》:"萊菔根,《本經》下氣消谷,去痰癖,肥健人,及溫中補不足,寬胸膈,利大小便,化痰消導者,煮熟之用也;止消渴,制面毒,行風氣,去邪熱氣,治肺痿吐血,肺熱痰嗽下痢者,生食之用也。"
萊菔
時間:1970-01-01 08:00 來源:未知 作者:小久 人氣:
【導讀】:萊菔 (《唐本草》) 【異名】莢、蘆妊(《爾雅》),蘆菔、薺根(《說文》),羅服(《潛夫論》),蘿?(《漢書》晉灼注),雹?(《經典釋文》),紫菘(《唐本草》,蘿卜(孟詵),紫花菘、溫菘、蘿苗、...
文章標簽:
相關推薦
-
萊菔葉
萊菔葉 (《唐本草》) 【異名】蘿卜桿(《滇南本草》),萊菔菜(《本草從新)》,蘿卜纓(《本草再新》),萊菔甲(《現代實用中...
-
苦竹筍
苦竹筍 (《本草拾遺》) 【異名】苦筍(《食療本草》)。 【來源】為禾本科植物苦竹的苗。植物形態詳"苦竹葉"條。 【性味】...
-
苦竹葉
苦竹葉 (《本草經集注》) 【來源】為禾本科植物苦竹的嫩葉。 【植物形態】苦竹,又名:傘柄竹。 稈直立,高可達4米,圓...
-
蘭花雙葉草
蘭花雙葉草 (《滇南本草》) 【異名】花葉兩塊瓦(《昆明民間常用草藥》)。 【來源】為蘭科植物斑葉杓蘭的全草。 【植物形...
-
大駁骨丹
大駁骨丹 (《嶺南采藥錄》) 【異名】鴨仔花、逼迫樹(《本草求原》),大還魂(《嶺南采藥錄》),大駁節(《陸川本草》),大...
-
單頭紫菀
單頭紫菀 (《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異名】喉風草、百條根、牛舌草、打風草、野白菊。 【來源】為菊科植物陀螺紫菀的全...
-
藿香
藿香 (《別錄》) 【來源】為唇形科植物廣藿香或藿香的全草。 【植物形態】①廣藿香,又名:枝香。 多年生草本,高30~...
-
藁本
藁本 (《本經》) 【異名】藁茇(《山海經》),鬼卿、地新(《本經》),山茝、蔚香(《廣雅》),微莖(《別錄》),藁板(《山東...
版權聲明:
1、本文系會員投稿或轉載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觀點和立場;
2、本站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3、若侵犯您的版權或隱私,請聯系本站管理員刪除。
上一篇:萊菔葉
下一篇:暫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