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落回
(《本草拾遺》)
【異名】落回(《酉陽雜俎》),號筒草、勃勒回(《植物名實圖考長編》),號簡稈(《湖南野生植物》),號筒青(《土農藥志》),滾地龍(《廣西中獸醫藥楂》),山號筒、山麻骨(《中國土農藥志》),猢猻竹、空洞草、角羅吹、號角斗竹、亞麻筒(《浙江農藥志》),三錢三(《廣西中藥志》),山火筒(《農藥植物手冊》),山梧桐(《杭州藥植志》),通大海、泡通珠、邊天蒿、通天大黃(《湖南藥物志》),土霸王(《江西民間草藥驗方》),號桐樹(《江西醫藥》(7):371,1966)。
【來源】為罌粟科植物博落回的帶根全草。
【植物形態】博落回
多年生草本,高1~2米,全體帶有白粉,折斷后有黃汁流出。莖圓柱形,中空,綠色,有時帶紅紫色。單葉互生,闊卵形,長15~30厘米,寬12~25厘米,5~7或9淺裂,裂片有不規則波狀齒,上面綠色,光滑,下面白色,具密細毛;葉柄長5~12厘米,基部膨大而抱莖。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萼2片,白色,倒披針形,邊緣薄膜質,早落;無花瓣:雄蕊多數,花絲細而扁;雌蕊1,子房倒卵形,扁平,花柱短,柱頭2裂。蒴果下垂,倒卵狀長橢圓形,長約2厘米,寬約5毫米,扁平,紅色,表面帶白粉,花柱宿存。種子4~6粒;矩圓形,褐色而有光澤。花期6~7月。果期8~11月。
生于山坡、路邊及溝邊,分布長江流域中、下游各省。
【采集】5~10月采收。
【化學成分】根含血根堿、白屈菜紅堿、博落回堿。此外,尚分出原阿片堿、α-別隱品堿、氧化血根堿、B-堿、C-堿。從全草中分出了原阿片堿、α-別隱品堿及另一種A-堿。
【藥理作用】①驅蟲作用
博落回中的三種生物堿,有殺線蟲作用;對某些細菌及真菌也有抑制效力。
②殺蛆作用
博落回有殺蛆作用,能抑制蠅卵孵化;殺蛆作用以葉及果皮效力最強,莖次之,根最弱,其效力不因干燥而失效,有效成分可能為生物堿。
【毒性】博菇回含多種生物堿,毒性頗大。文獻上已屢有口服或肌注后中毒乃至死亡的報道,主要為引起急性心源性腦缺血綜合征。動物實驗也證明,將博落回注射液注入兔耳靜脈,可引起心電圖的T波倒置,并可出現多源性多發性室性期前收縮,伴有短暫的陣發性心動過速;阿托品有對抗作用。
【性味】辛苦,溫,有毒。
①《本草拾遺》:"有大毒。"
②《四川中藥志》:"苦辛,溫,有大毒。"
③《湖南藥物志》:"辛澀,寒,有小毒。"
【功用主治】消腫,解毒,殺蟲。治指疔,膿腫,急性扁桃體炎,中耳炎,滴蟲性陰道炎,下肢潰瘍,燙傷,頑癬。
①《江西民間草藥》:"治臁瘡,頑癬,白禿子,以葉浸醋內七、八日,杵爛敷患處,一日一換。"
②《廣西中藥志》:"外用治跌打。"
③《湖南藥物志》:"祛風解毒,行氣消腫,殺蟲。"
【用法與用量】外用:搗敷;煎水熏洗或研末調敷。
【宜忌】本品有毒,內服宜慎。
【選方】①治惡瘡,癭根,贅瘤,息肉,白癜風,蠱毒,溪毒,已上("上"一作"生")瘡瘺者:博落回、百丈青、雞桑灰等分。為末敷。(《本草拾遺》)
②治指疔:㈠博落回根皮、倒地拱根等分。加食鹽少許,同濃茶汁搗爛,敷患處。(《江西民間草藥驗方》)㈡號桐樹(連梗帶葉)一把,水煎熏洗約十五分鐘,再將煎過的葉子貼患指,日二至三次。早期發炎者,如此反復熏洗,外貼三至六次愈。如已化膿,則須切開排膿,不適宜本藥。(《江西醫藥》(7):371,1966)
③治臁瘡:博落回全草,燒存性,研極細末,撒于瘡口內,或用麻油凋搽,或同生豬油搗和成膏敷貼。(《江西民間草藥驗方》)
④治下肢潰瘍:㈠博落回煎水洗;另用葉二張,中夾白糖,放鍋內蒸幾分鐘,取出貼患部,每日換一次。㈡博落回(鮮根)兩斤,煎濃汁,調蠟燭油涂瘡口周圍,外用紗布包扎。
⑤治中耳炎:博落回同白酒研末,澄清后用燈芯灑滴耳內。
⑥治黃癬(癩痢):先剃發,再用博落回二兩,明礬一兩,煎水洗,每日一次,共七天。
⑦治水、火燙傷:博落回根研末,棉花子油調搽。(④方以下出江西《草藥手冊》)
⑧治蜈蚣、黃蜂咬傷:取新鮮博落回莖,折斷,有黃色汁液流出,以汁搽患處。(《江西民間草藥驗方》)
【臨床應用】①治療各種炎癥
用博落回注射液肌肉注射,成人每次2毫升,每日2~4次;小兒每次0.5~1.5毫升,每日2次。曾用于大葉性肺炎、小兒肺炎、急性扁桃體炎、上感高熱、支氣管肺炎、耳下腺炎、急性闌尾炎、深部膿腫、膽道蛔蟲癥、膽囊炎、外傷、下腿潰瘍、脈管炎,不全性腸梗阻、產褥熱、各種中小手術后等患者共300余例,90%以上均有預防或控制感染作用。根據藥敏試驗結果,博落回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志賀氏痢疾桿菌、變形桿菌、傷寒桿菌、宋內氏痢疾桿菌、炭疽桿菌、弗氏痢疾桿菌、綠色鏈球菌等高度敏感;對鮑氏痢疾桿菌、大腸桿菌、類大腸桿菌等中度敏感;對綠膿桿菌則不敏感。
②治療滴蟲性陰道炎
將鮮嫩號筒桿(博落回)莖葉切碎,加水熬成每毫升含生藥25克的浸膏。先用1:5000高錳酸鉀液(嚴重者用50%號筒桿溶液)300~500毫升沖洗陰道,后用棉簽蘸藥反復涂擦陰道壁2~3次,或留置含藥的陰道棉栓。每天上藥1~2次,7~10天為一療程。療程結束后連續3天,取標本鏡檢,以觀察療效。治療時機,以月經期結束后為佳。一般3個療程可以根治。共治療132人,經一個療程后,癥狀全部消失,陰道分泌物鏡檢全部轉陰。據顯微鏡觀察,在載有滴蟲的玻片上滴入號筒桿浸膏后,滴蟲即立刻全部死亡;而滴入卡巴胂、滅滴靈等2小時后,滴蟲仍在活動。由此證明,號筒桿浸膏是一種滅滴蟲作用較強的藥物。
博落回
時間:1970-01-01 08:00 來源:未知 作者:小久 人氣:
【導讀】:博落回 (《本草拾遺》) 【異名】落回(《酉陽雜俎》),號筒草、勃勒回(《植物名實圖考長編》),號簡稈(《湖南野生植物》),號筒青(《土農藥志》),滾地龍(《廣西中獸醫藥楂》),山號筒、山...
文章標簽:
相關推薦
-
菠菜子
菠菜子 (《滇南本草》) 【異名】刺蒺藜(《滇南本草》)。 【來源】為藜科植物菠菜的果實。植物形態詳"菠菜"條。 【化學成...
-
薄荷露
薄荷露 (《綱目拾遺》) 【來源】為唇形科植物薄荷或家薄荷鮮莖葉的蒸餾液。植物形態詳"薄荷"條。 【性味】《中國醫學大...
-
扁藤
扁藤 (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異名】腰帶藤、羊帶風(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扁骨風(《廣西中草藥》)。...
-
扁青
扁青 (《本經》) 【異名】白青(《本經》),碧青(《唐本草》),石青,大青(《綱目》)。 【來源】為碳酸鹽類礦物藍銅礦的礦...
-
棘針
棘針 (《本經》) 【異名】白棘(《本經》),棘刺、棗針(《別錄》),赤龍爪(《普濟方》)。 【來源】為鼠李科植物酸棗的棘刺...
-
雞嗉子
雞嗉子 (《昆明民間常用草藥》) 【異名】野荔枝(《中國高等植物圖鑒》),山覆盆(《昆明民間常用草藥》)。 【來源】為山茱...
-
白毛藤
白毛藤 (《百草鏡》) 【異名】苻(《爾雅》),蜀羊泉、谷菜(《本經》),鬼目草(《爾雅》郭璞注),白草(《別錄》),排風、白...
-
鱉頭
鱉頭 (《唐本草》) 【異名】鱉首(《中藥志》)。 【來源】為鱉科動物中華鱉的頭,動物形態詳"鱉甲"條。 【采集】加工鱉甲...
版權聲明:
1、本文系會員投稿或轉載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觀點和立場;
2、本站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3、若侵犯您的版權或隱私,請聯系本站管理員刪除。
上一篇:菠菜子
下一篇:暫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