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棉花根
(《滇南本草》)
【來源】為毛茛科植物野棉花的根,植物形態(tài)詳"野棉花"條。
【采集】春季或秋季采挖,去凈莖葉,曬干。
【藥材】干燥根略呈圓柱狀,常扭曲,全長約10~25厘米,直徑0.6~2厘米。商品大多已斷折,外表棕色至紫棕色,表面粗糙,具縱向凹裂,間或可見支根痕,外皮有時脫落,露出呈裂片狀的黃色木部。根頭部略形膨大,頂端附有殘存的葉柄基部,密生白色綿毛。質(zhì)脆,易折斷;斷面皮部淡棕色,木部黃色,射線色較深,導(dǎo)管部分十?dāng)?shù)個群束,作放射狀排列。根的中心部及射線部分常呈裂隙狀。氣微弱,味苦。
產(chǎn)于云南、四川、陜西、甘肅、湖南等地。
本品在四川、陜西、甘肅等地作白頭翁使用。參見"白頭翁"條。
【性味】①《滇南本草》:"性微寒,味苦,有毒。"
②《湖南藥物志》:"溫,苦,有大毒。"
【功用主治】治瘧疾,痢疾,腳氣,腸寄生蟲病,癰疽腫毒。
①《滇南本草》:"下氣。殺小兒寸白蟲、蛔蟲犯胃。"
②《中國藥植圖鑒》:"治痢疾。"
【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煎湯,2~4錢;或研末作丸。外用:搗敷。
【選方】①治瘧疾:野棉花根七至九枚,常山八兩,黃豆一升。共煮熟,去藥,黃豆曬干研成細粉,酒調(diào)為丸、雄黃為衣。瘧前服十粒。
②治癰疽不潰:野棉花根、葉二至三錢。水煎服。
③治腳氣病:野棉花根燉豬腳食。
④治發(fā)癢子:野棉花根三株,水煎服。
⑤治蜈蚣咬傷:野棉花根搗爛敷。
⑥治對口瘡:野棉花根搗爛敷。
⑦治蟲牙:野棉花根含口內(nèi)牙痛處。(①方以下出《湖南藥物志》)
⑧治痞塊:野棉花根五錢。甜酒煮。取汁內(nèi)服,取渣外包,連服三劑。(《貴州民間方藥集》)
野棉花根
時間:1970-01-01 08:00 來源:未知 作者:小久 人氣:
【導(dǎo)讀】:野棉花根 (《滇南本草》) 【來源】為毛茛科植物野棉花的根,植物形態(tài)詳"野棉花"條。 【采集】春季或秋季采挖,去凈莖葉,曬干。 【藥材】干燥根略呈圓柱狀,常扭曲,全長約10~25厘米,...
文章標簽:
相關(guān)推薦
-
野馬追
野馬追 (《藥學(xué)資料》) 【來源】為菊科植物輪葉澤蘭的全草。 【植物形態(tài)】輪葉澤蘭 多年生草本,高1~2米。根莖短,生有...
-
野棉花
野棉花 (《滇南本草》) 【異名】滿天星(《滇南本草圖說》),清水膽、鐵蒿、打破碗花花(《湖南藥物志》)。 【來源】為毛茛...
-
野牡丹根
野牡丹根 (《陸川本草》) 【來源】為野牡丹科植物野牡丹的根,植物形態(tài)詳"野牡丹"條。 【采集】秋季挖根,洗凈,曬干,...
-
野牡丹
野牡丹 (《福建民間草藥》) 【異名】豬姆草、山石榴、咂口巴(《植物名匯》),地茄(《福建民間草藥》),豹牙郎木(《陸川本...
-
瓠子
瓠子 (《唐本草》) 【異名】甘瓠(《詩經(jīng)》),甜瓠(《千金食治》),凈街棰(《清異錄》),龍蜜瓜、天瓜(《滇南本草)),長瓠...
-
樹茭瓜果
樹茭瓜果 (《云南思茅中草藥選》) 【來源】為蘭科植物硬葉吊蘭的果實。植物形態(tài)詳"樹茭瓜"條。 【采集】秋季采收,曬干...
-
紅三七
紅三七 (《陜西中草藥》) 【異名】扭子七(《四川中藥志》),九節(jié)犁、九節(jié)雷、趕山鞭、蜈蚣七、傘墩七、螺絲七(《陜西中...
-
蜆殼
蜆殼 (《本草經(jīng)集注》) 【來源】為蜆科動物河蜆或其近緣動物的貝殼。 【動物形態(tài)】河蜆,又名:扁螺(《隋書》)。 貝殼...
版權(quán)聲明:
1、本文系會員投稿或轉(zhuǎn)載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觀點和立場;
2、本站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不承擔(dān)相關(guān)法律責(zé)任;
3、若侵犯您的版權(quán)或隱私,請聯(lián)系本站管理員刪除。
上一篇:野馬追
下一篇:暫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