瓠子
(《唐本草》)
【異名】甘瓠(《詩經》),甜瓠(《千金食治》),凈街棰(《清異錄》),龍蜜瓜、天瓜(《滇南本草)),長瓠(《綱目》),扁蒲(《群芳譜》)。
【來源】為葫蘆科植物瓠子的果實。
【植物形態】瓠子
一年生攀援草本,具軟毛;卷須有分枝。葉互生,葉片心狀卵圓形至腎狀卵圓形,長10~40厘米,寬與長略相等,稍有角裂或3淺裂,先端短尖或鈍圓,邊緣具短齒,基部心形;葉柄長5~30厘米,頂端具腺齒2枚。花單生,夕開早萎;雄花具長柄,較葉柄為長;雌花柄較短。花萼長2~3厘米,萼漏斗狀,5裂,裂齒狹三角形,被柔毛;花瓣5,白色,廣卵形或倒卵形,長3~4厘米,寬2~3厘米,邊緣皺曲。雄花雄蕊3枚,花藥結合,一藥具1室,另二藥各具2室;雌花子房橢圓形,有絨毛,花柱短,柱頭3枚,各2裂。果實倒卵狀長橢圓形或長圓棒形,嫩時略柔軟,綠色,老熟后,外皮變硬,呈白色或黃色。種子多數,白色,倒卵狀長橢圓形,先端平截或有2角。花期6月。果期7月。
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栽培。
本植物的種子(瓠子子)、老熟的干燥果皮(蒲種殼)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采集】夏季采收。
【性味】甘,寒。
①《千金?食治》:"味甘,平,滑,無毒。"
②《唐本草》:"甘,冷,無毒。"
③《日華子本草》:"微毒。"
【功用主治】利水,清熱,止渴,除煩。治水腫腹脹,煩熱口渴,瘡毒。
①《千金?食治》:"主消渴惡瘡,鼻口中肉爛痛。"
②《唐本草》:"通利水道,止渴消熱。"
③姚可成《食物本草》:"主利大腸,潤澤肌膚。"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鮮者2~4兩;或燒存性研末。外用:燒存性研末調敷。
【宜忌】《千金?食治》:"扁鵲云,患腳氣虛脹者,不得食之。"
【選方】①治小兒初生周身無皮:用瓠燒灰,調油搽之。
②治左癱右瘓:瓠子燒灰,酒下。
③治痰火腿腳疼痛:瓠子烤熱包之。
④治諸瘡膿血流潰,楊梅結毒,橫痃魚口:瓠子用蕎面包好,以火燒焦,去面為末,服之。(選方出《滇南本草》)
瓠子
時間:1970-01-01 08:00 來源:未知 作者:小久 人氣:
【導讀】:瓠子 (《唐本草》) 【異名】甘瓠(《詩經》),甜瓠(《千金食治》),凈街棰(《清異錄》),龍蜜瓜、天瓜(《滇南本草)),長瓠(《綱目》),扁蒲(《群芳譜》)。 【來源】為葫蘆科植物瓠子的果實...
文章標簽:
相關推薦
-
虎膽
虎膽 (《本草拾遺》) 【來源】為貓科動物虎的膽,動物形態詳"虎骨"條。 【功用主治】治小兒驚癇、疳痢,跌打損傷。 ①孟...
-
瓠子子
瓠子子 (《滇南本草》) 【來源】葫蘆科植物瓠子的種子。植物形態詳"瓠子"條。 【化學成分】含油51.57%。油中含飽和脂肪酸...
-
虎耳草
【中文名】虎耳草(《履巉巖本草》) 【類別】全草類 【異名】石荷葉(《綱目》),金線吊芙蓉、老虎耳(《生草藥性備要》),...
-
虎掌草
虎掌草 (《滇南本草》) 【異名】見風青、見風藍、烏骨雞(《貴州民間方藥集》),羊九、狗腳跡(《貴陽民間藥草》),土黃芩...
-
蓖麻葉
蓖麻葉 (《唐本草》) 【來源】為大戟科植物蓖麻的葉,植物形態詳"蓖麻子"條。 【藥材】干燥葉片大多破碎皺縮,完整者呈...
-
牯牛卵囊
牯牛卵囊 (《綱目》) 【來源】為牛科動物黃牛或水牛的睪丸及陰囊。動物形態詳"牛肉"條。 【化學成分】主要含雄性激素睪...
-
白花蛇目睛
白花蛇目睛 (《綱目》) 【來源】為蝮蛇科動物五步蛇的眼睛。動物形態詳白花蛇條。 【功用主治】《普濟方》:治小兒夜啼...
-
赤鏈蛇
赤鏈蛇 (《綱目》) 【異名】赤鏈(陶弘景),赤楝蛇、桑根蛇(《綱目》),火赤煉(凍義《動物學》),火練蛇(薜德?《系統動物學...
版權聲明:
1、本文系會員投稿或轉載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觀點和立場;
2、本站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3、若侵犯您的版權或隱私,請聯系本站管理員刪除。
上一篇:虎膽
下一篇:暫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