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牛
(《本草拾遺》)
【異名】刑、嚙桑(《爾雅》),嚙發(《爾雅》郭璞注),天水牛(《奇效良方》),八角兒(《綱目》)。
【來源】為天牛科昆蟲星天牛、桑天牛或其他近緣昆蟲的全蟲。
【動物形態】①星天牛
體形狹長,雌蟲較闊,黑色,有時略帶金屬光澤;長19~39毫米,闊6~13.5毫米。頭部短。復眼位于額之兩側。觸角11節,柄節端疤關閉式。雌蟲觸角超出身體1~2節,雄蟲超出4~5節。觸角自第3節起,每節基部均有淡藍色的毛環。前胸背板有3個瘤狀突起,側刺突粗壯。小盾片一般具不顯著的灰色毛,有時較白,間或雜有藍色.翅發達,鞘翅具小形白色毛斑,通常每翅約20個,排成不整齊的5行橫列;鞘翅基部有多數大小不等的顆粒,肩部下雜布粗刻點。足3對。體腹面被銀灰色和部分藍灰色的細毛。幼蟲呈扁長圓筒形,黃白色;頭長橢圓形,黃褐色;胸部3節,中胸、后胸各有氣門1對。腹部10節,前8節各有氣門1對。尾部有刺狀突起1對。通常一年發生一代。以幼蟲在樹干中越冬,翌年4月化蛹;成蟲于5月中下旬開始活動。
對柑橘、蘋果,梨、桑、柳、白楊等樹為害甚烈。全國大部地區均有分布。
②桑天牛
體長形,黑色,密被黃褐色短毛,深淡不一。觸角雌蟲較體略長,雄蟲超出體長2~3節。觸角柄節端疤開放式,從第3節起,每節基部約1/3灰白色。頭部沿眼緣有2~3行隆起的刻點。前胸背板前后橫溝之間有不規則的橫皺或橫脊線;中央后方兩側,側刺突基部及前胸側片,均有黑色光亮的隆起刻點。鞘翅基部密布黑色光亮的瘤狀顆粒;翅端內外端角,均呈刺狀突出。幼蟲乳白色,前胸硬皮板后半部密生赤褐色顆粒狀小點,其中有3對白色尖葉狀斑紋。此蟲在南方每年發生一代,在北方可能每隔2年或3年發生一代,6月上旬化蛹,7月上旬羽化。
對桑、柳、柑橘、蘋果、無花果、梨、枇杷等樹,為害亦烈。分布江蘇、浙江、安徽、福建、臺灣、江西、湖南、四川、廣東、廣西、云南、貴州、河北、遼寧等地。
以上兩種昆蟲的幼蟲(桑蠹蟲)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性味】①《綱目》:"有毒。"
②《本經逢原》:"甘,溫,小毒。"
【功用主治】《綱目》:"治瘧疾寒熱,小兒急驚風及療腫。箭鏃入肉,去痣靨。"
【用法與用量】內服:入丸、散。外用:研末調敷。
【選方】治疔腫惡毒:八角兒(楊柳上者,陰干去殼)四個(如冬月無此,用其窠代之),蟾酥半錢,巴豆仁一個,粉霜、雄黃、麝香少許。先以八角兒研如泥,入溶化黃蠟少許,同眾藥末和作膏子,密收。每以針刺瘡頭駐出血,用榆條送膏子麥粒大入瘡中,以雀糞二個,放瘡口,瘡回即止,不必再用也。忌冷水。(《綱目》透骨膏)
天牛
時間:1970-01-01 08:00 來源:未知 作者:小久 人氣:
【導讀】:天牛 (《本草拾遺》) 【異名】刑、嚙桑(《爾雅》),嚙發(《爾雅》郭璞注),天水牛(《奇效良方》),八角兒(《綱目》)。 【來源】為天牛科昆蟲星天牛、桑天牛或其他近緣昆蟲的全蟲。 【動物...
文章標簽:
相關推薦
-
天茄子
天茄子 (《滇南本草》) 【異名】刺天茄(《滇南本草》),小鬧楊、小顛茄(《生草藥性備要》),金鈕頭(《嶺南采藥錄》),五...
-
鵜鶘嘴
鵜鶘嘴 (《嘉祐本草》) 【來源】為鵜鶘科動物斑嘴鵜鶘的嘴。 【動物形態】斑嘴鵜鶘,又名:鵜鶘(《莊子》),鶩鶘(《山海...
-
天泡子
天泡子 (《分類草藥性》), 【異名】沙燈籠(《民間常用草藥匯編》),燈籠草、水燈籠、打卜草、打額泡(廣州部隊《常用中...
-
天韭
天韭 (《陜西中草藥》) 【異名】天蒜、鹿耳韭。 【來源】為百合科植物玉簪葉韭的全草。 【植物形態】玉簪葉韭 多年生草...
-
牛膽
牛膽 (《本經》) 【動物形態】牛科動物黃牛或水牛的膽囊或膽汁,動物形態詳"牛肉"條。 【采集】從宰牛場收集,取得后掛...
-
白蘇梗
白蘇梗 (《中藥形性經驗鑒別法》) 【來源】為唇形科植物白蘇的莖。植物形態詳白蘇子條。 【采集】秋季果實成熟時,割取...
-
蓖麻根
蓖麻根 (《民間常用草藥匯編》) 【來源】為大戟科植物蓖麻的根,植物形態詳"蓖麻子"條。 【化學成分】根含反癸烯-2-三炔...
-
山茶花
山茶花 (《綱目》) 【異名】紅茶花(《分類草藥性》)。 【來源】為山茶科植物山茶的花。 【植物形態】山茶 常綠灌木或小喬...
版權聲明:
1、本文系會員投稿或轉載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觀點和立場;
2、本站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3、若侵犯您的版權或隱私,請聯系本站管理員刪除。
上一篇:天茄子
下一篇:暫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