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膽
(《本經》)
【動物形態】牛科動物黃牛或水牛的膽囊或膽汁,動物形態詳"牛肉"條。
【采集】從宰牛場收集,取得后掛起陰干或自膽管處剪開,將膽汁傾入容器內,密封貯藏。或加熱使之干燥亦可。
【藥材】新鮮牛膽囊呈腎臟形,長約18~20厘米,最寬處約5~6厘米,干后呈囊狀,有縱皺。新鮮的膽汁為綠褐色或暗褐色微透明的液體,略有粘性,稍干則變為濃稠。完全干燥者,呈綠褐色固體狀,揉之則成粉質。氣腥臭,味苦。膽汁以汁濃、色綠褐者為佳;干燥者以無蟲蛀者為佳。
全國大部分地區有產。
【化學成分】牛膽汁除水分外,主要含膽酸鈉鹽、膽色素、粘蛋白體及少量脂肪、肥皂、膽甾醇、卵磷脂、膽堿、尿素以及氯化鈉、磷酸鈣、磷酸鐵等無機鹽。
膽酸鈉鹽具有強大的乳化脂肪效力,是油脂水解時起重要作用的物質;膽汁的苦味主要基于膽酸鹽。
膽色素賦予膽汁以污綠色。有兩種重要的膽色素,即膽紅素與膽綠素,它們是血液中血紅蛋白的代謝產物,在肝臟中生成。膽紅素也可從牛黃(見"牛黃"條)提制。
【性味】《別錄》:"味苦,大寒。"
【歸經】《四川中藥志》:"入肝、膽、肺三經。"
【功用主治】清肝明目,利膽通腸,解毒消腫,治風熱目疾,黃疸,便秘,消渴,小兒驚風,癰腫痔瘡。
①《別錄》:"除心腹熱、渴、利,口焦燥,益目睛。""烏牛膽,主明目,療疳濕,以釀槐子,服之彌神。"
②《藥性論》:"青牛膽主消渴,利大、小腸。"
③《日用本草》:"治小兒驚風痰熱。"
④《綱目》:"除黃,殺蟲,治癰腫。"
⑤《現代實用中藥》:"為健胃整腸、苦補苦瀉劑。治消化不良,慢性胃炎,大便之慢性秘結,肝膽性黃疸,胃部膨滿。"
【用法與用量】內服:干燥粉末,1~3分;或入丸、散。外用:取汁調涂或點眼。
【宜忌】《本草經疏》:"脾胃虛寒者忌之。目病非風熱者不宜用。"
【選方】①鎮肝明目:臘月枯牛膽中盛黑豆一百粒,后一百日開取,食后、夜間吞二七枚。(《藥性論》)
②明目清心,烏須發,補養下元,生髓,去風濕,壯精神:何首烏、白茯苓、槐角子各二兩,生地黃、當歸各一兩。上共為末,裝入黑牛膽內,連汁掛在背陰處,至九日取出,研為末,溫酒調服二錢或三錢,百日見效。(《攝生眾妙方》牛膽散)
⑧治谷疸,食畢即頭眩,心怫郁不安而發黃,因大饑后大食,胃氣沖熏所致:苦參三兩,龍膽一兩,牛膽一枚(干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生麥門冬汁下十丸,日三、四服。(《圣惠方》)
④治肝膽病性黃疸及慢性便秘:牛膽汁干燥粉末,為丸劑,或裝入膠囊中,每日三回,每回三分,開水送服。(《現代實用中藥》)
⑤治痔漏:犍牛兒膽、猬膽各一個,用膩粉五十文,麝香二十文。將猬膽汁、膩粉、麝香和勻,入牛膽內,懸于檐前四十九日,熟,旋取為丸如大麥,用紙拈送入瘡內,后追出惡物是驗。(《經驗方》)
⑥治金瘡:牛膽,納石灰于內,懸通風處百日,敷。(《本草備要》)
【臨床應用】治療百日咳
取新鮮牛膽汁蒸干研粉,然后將牛膽粉240克,淀粉240克,白糖520克,混合成為粉劑。2歲以下每日0.5~1克,2~5歲1~1.5克,5歲以上1.5~2克,分2~3次服。同時配合對癥治療。據250例觀察,基本痊愈52例,減輕130例,有效率72.8%。對早期的效果較好,如配合天冬合劑,療效可提高。
牛膽
時間:1970-01-01 08:00 來源:未知 作者:小久 人氣:
【導讀】:牛膽 (《本經》) 【動物形態】牛科動物黃牛或水牛的膽囊或膽汁,動物形態詳"牛肉"條。 【采集】從宰牛場收集,取得后掛起陰干或自膽管處剪開,將膽汁傾入容器內,密封貯藏。或加熱使之...
文章標簽:
相關推薦
-
牛馬藤
牛馬藤 (《草木便方》) 【異名】過山龍(《草木便方》),油麻血藤(《中草藥資料》)。 【來源】為豆科植物常綠油麻藤的根及...
-
牛耳大黃
牛耳大黃 (《草木便方》) 【異名】土大黃(《民間常用草藥匯編》),四季菜根(《四川中藥志》),火風棠(《重慶草藥》),羊...
-
牛毛七
牛毛七 (《陜西中草藥》) 【來源】為曲尾蘚科植物山毛蘚的全草。 【植物形態】山毛蘚 密集成叢,暗綠帶黃棕色,高4~1...
-
牛耳大黃葉
牛耳大黃葉 (《重慶草藥》) 【來源】為蓼科植物皺葉酸模的葉片。植物形態詳"牛耳大黃"條。 【功用主治】《重慶草藥):...
-
根辣
根辣 (《廣西藥植名錄》) 【異名】大樹甘草(《云南思茅中草藥選》),當娜(傣名)。 【來源】為茜草科植物裂果金花的根、莖...
-
大荃麻
大荃麻 (《云南中草藥》) 【異名】大錢麻、梗麻(《滇南本草》),錢麻、蕁麻、蝎子草(《云南中草藥》)。 【來源】為蕁麻科...
-
蓖麻子
蓖麻子 (《唐本草》) 【異名】萆麻子(《雷公炮炙論》),蓖麻仁(《圣濟總錄》),大麻子(《中國藥植志》),紅大麻子(《藥材...
-
龍珠
龍珠 (《藥論性》) 【異名】赤珠(《藥性淪》),紅珠草(《福建民間草藥》)。 【來源】為茄科植物龍珠的全草。 【植物形態...
版權聲明:
1、本文系會員投稿或轉載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觀點和立場;
2、本站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3、若侵犯您的版權或隱私,請聯系本站管理員刪除。
上一篇:牛馬藤
下一篇:暫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