楸木皮
(《本草拾遺》)
【異名】楸白皮(《千金方》)。
【來源】為紫葳科植物楸的樹皮或根皮的韌皮部。
【植物形態(tài)】楸(《本草拾遺》),又名:金絲楸、梓桐。
落葉喬木,高達15米。樹干聳直,枝直向上。單葉,對生葉片三角狀廣卵形以至廣卵狀橢圓形,長6~16厘米,寬6~12厘米,先端長尖,基部截形以至闊楔形,全緣,有時近基部有5~6對尖齒,兩面無毛;葉柄長2~8厘米,有時具柔毛。總狀花序,呈傘房狀,有花3~12朵;萼片先端有尖裂;花冠白色,鐘狀,2唇形,長約4厘米,上唇具2枚較小裂片,下唇具3枚較大裂片,內(nèi)有紫斑點;雄蕊4,2強;子房上位,花柱1,柱頭2裂。蒴果細長,長25~50厘米,寬約5毫米。種子狹長橢圓形,長約1厘米,寬約2毫米,兩端簇生一列長白柔毛。花期4月。果期7~8月。
生于肥沃的山地。分布河北、山東、山西、陜西、江蘇、浙江、云南、貴州等地,
本植物的葉(楸葉)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化學成分】花含揮發(fā)油。
【性味】《本草拾遺》:"苦,小寒,無毒。"
【功用主治】治癰腫瘡瘍,痔瘺,吐逆,咳嗽。
①《本草拾遺》:"主吐逆,殺三蟲及皮膚蟲;煎膏粘敷惡瘡疽瘺,癰腫,疳,野雞病;除膿血,生肌膚,長筋骨。"
②《海藥本草》:"主消食,澀腸下氣及上氣咳嗽。"
【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煎湯,0.5~3錢。外用:搗敷或熬膏涂。
【選方】①治口吻瘡:楸白皮及濕貼之三、四度。(《千金方》)
②治白癜風:楸木白皮五斤。細銼,以水五斗,煎取五升,濾去滓,卻于慢火上再煎如糊膏。用不津器收。每取膏摩于所患處,日二、三上。(《圣惠方》)
楸木皮
時間:1970-01-01 08:00 來源:未知 作者:小久 人氣:
【導讀】:楸木皮 (《本草拾遺》) 【異名】楸白皮(《千金方》)。 【來源】為紫葳科植物楸的樹皮或根皮的韌皮部。 【植物形態(tài)】楸(《本草拾遺》),又名:金絲楸、梓桐。 落葉喬木,高達15米。樹干聳...
文章標簽:
相關(guān)推薦
-
秋海棠根
秋海棠根 (《貴州民間方藥集》) 【異名】一口血(《分類草藥性》),金線吊葫蘆(《貴州民間方藥集》),紅白二丸、巖丸子、...
-
青桐翠木
青桐翠木 (《梧州草藥及常見病多發(fā)病處方選》) 【異名】狗屎木。 【來源】為紫草科植物破布木的根。 【植物形態(tài)】破布木...
-
秋木瓜
秋木瓜 (《滇南本草》) 【異名】木瓜(《滇南本草圖譜》),酸木瓜(《昆明藥植調(diào)查報告》),香木瓜、皺皮木瓜(《成都中草藥...
-
青兔耳風
青兔耳風 (《四川中藥志》) 【異名】走馬丹(《峨嵋藥植》),紫背金牛、紫背草(《民間常用草藥匯編》),羅漢草、走馬胎、...
-
扁藤
扁藤 (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異名】腰帶藤、羊帶風(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扁骨風(《廣西中草藥》)。...
-
南瓜七
南瓜七 (《四川常用中草藥》) 【異名】馬蹄當歸、八角烏。 【來源】為菊科植物四川橐吾的根。 【植物形態(tài)】四川橐吾 多...
-
隔山消
隔山消 (《綱目》) 【異名】隔山撬(《分類草藥性》),隔山鍬(《天寶本草》)。 【來源】為蘿藦科植物耳葉牛皮消的塊根。植...
-
騾寶
騾寶 (《四川中藥志》) 【來源】為馬科動物騾或耖蜴的胃結(jié)石。 【動物形態(tài)】①騾(《呂氏春秋》) 為公驢和母馬的雜交種。...
版權(quán)聲明:
1、本文系會員投稿或轉(zhuǎn)載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觀點和立場;
2、本站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不承擔相關(guān)法律責任;
3、若侵犯您的版權(quán)或隱私,請聯(lián)系本站管理員刪除。
上一篇:秋海棠根
下一篇:暫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