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藿香
(《峨嵋藥植》)
【異名】血見愁、血芙蓉(《生草藥性備要》),野石蠶、野薄荷、仁沙草、苦藥菜、假紫蘇(《廣西中獸醫藥植》),皺面草、方枝苦草(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肺形草(《福建中草藥》)。
【來源】為唇形科植物山藿香的全草。
【植物形態】山藿香
一年生草本,高30~70厘米。莖四棱,下部臥地生根.上部直立,有分枝,禿凈袁嫩枝被疏毛。單葉對生;葉片卵形或矩圓形,長3~6厘米,寬1.5~3厘米,紙質,先端短尖,邊緣有不規則的粗鈍齒,基部楔形;上面綠色,禿凈,主脈上具短毛;下面淺綠色,脈上有疏毛,老則漸次脫落,具腺點;葉柄長1.7~3厘米。腋生及頂生的疏散分枝總狀花序,長2.5~5厘米;花柄有短毛;苞片披針形;萼鐘狀,宿存,5裂,上唇2裂較大,下唇3裂,前端均尖,表面有粘質長毛及腺點,結果時較為膨大;花冠談紅色;雄蕊4,突出,花藥2室,卵圓形;雌蕊1,柱頭2裂。小堅果4枚,圓形,徑約1毫米,黃褐色,表面有微細皺紋。花期6~8月。果期8~10月。
生于荒地、田邊、路邊及草叢中。分布廣西、廣東、云南、福建等地。
【采集】7~8月采收。
【化學成分】含酚類、氨基酸、有機酸、糖。
【性味】辛,涼。
①《生草藥性備要):"味淡,性寒。"
②《福建中草藥):"苦微辛,微溫。"
【功用主治】涼血散瘀,消腫解毒。治吐血,腸風下血,跌打損傷,癰腫,痔瘡,流火。
①《生草藥性備要》:"涼血,解熱毒,去瘀生新,理壓傷,敷痔瘡,治蛇咬,消腸風下血,煲肉食;洗白泡爛瘡,消乳癰。"
②《廣東中藥》Ⅱ:"散瘀,止血,涼血。治肺費吐血,跌打損傷,利小便。"
③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治療瘡癤腫。"
④《福建中草藥》:"活血行氣,消腫解毒。"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0.5~1兩(鮮品1~2兩);搗汁或研末。外用:煎水熏洗或搗敷。
【選方】①治跌打:山藿香,九層塔、透骨消、黑心姜,煎服。(《廣東中藥》Ⅱ)
②治睪丸腫痛:山藿香葉一至二錢,研末,沖酒服。(《福建中草藥》)
③治關節風濕痛,流火(絲蟲病引起淋巴管炎):山藿香煎湯,先熏后洗。(《福建中草藥》)
④治肺癰,咳血,吐血,衄血:山藿香(鮮品)一至二兩,冰糖一兩,水煎服。
⑤治感冒發熱咳嗽:山藿香(鮮品)一至一兩五錢,水煎服。
⑥治狂犬哎傷:山藿香(鮮品)一斤,加少許開水搗爛絞汁,一次燉服。(④方以下出福建《中草藥手冊》)
山藿香
時間:1970-01-01 08:00 來源:未知 作者:小久 人氣:
【導讀】:山藿香 (《峨嵋藥植》) 【異名】血見愁、血芙蓉(《生草藥性備要》),野石蠶、野薄荷、仁沙草、苦藥菜、假紫蘇(《廣西中獸醫藥植》),皺面草、方枝苦草(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肺...
文章標簽:
相關推薦
-
山黃皮
山黃皮 (《陸川本草》) 【異名】五薯葉、小葉臭黃皮(《云南中草藥選》),雞母黃(《南方主要有毒植物》)。 【來源】為蕓香...
-
山貨榔
山貨榔 (《云南中草藥》) 【來源】為衛矛科植物無毛南蛇藤的莖。 【植物形態】無毛南蛇藤 攀援狀藤本,長達數米。小枝灰...
-
山姜花
山姜花 (《日華子本草》)) 【來源】為姜科植物和山姜的花。植物形態詳"山姜"條。 【性味】《綱目》:"辛,溫,無毒。" 【...
-
山雞蛋
山雞蛋 (《云南思茅中草藥選》) 【異名】雞蛋參。 【來源】為桔梗科植物山雞蛋的塊根。 【植物形態】山雞蛋 多年生纏繞...
-
六月雪葉
六月雪葉 (《嶺南草藥志》) 【來源】為菊科植物華澤蘭的葉。植物形態詳"廣東土牛膝"條。 【功用主治】廣州部隊《常用中...
-
梅花刺果
梅花刺果 (《貴州草藥》) 【異名】打油果(《貴陽民間藥草》),打槍果(《貴州草藥》)。 【來源】為薔薇科植物扁核木的果實...
-
草木樨
【藥品名稱】草木樨 【藏藥名】甲貝 【拼音名】Caomuxi 【英文名】HERBAMELICTI 【標準編號】WS3-BC-006 【來源/處方】為豆科植物...
-
杜松實
杜松實 (《國藥的藥理學》) 【異名】杜松子(《寧夏中草藥手冊》)。 【來源】為柏科植物杜松的果實。 【植物形態】杜松,...
版權聲明:
1、本文系會員投稿或轉載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觀點和立場;
2、本站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3、若侵犯您的版權或隱私,請聯系本站管理員刪除。
上一篇:山黃皮
下一篇:暫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