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馬鞭草(《別錄》)
【類別】:全草類
【異名】鳳頸草(《綱目》),紫頂龍芽(《綱目拾遺》),鐵馬鞭(《草木便方》),狗牙草(《中國藥植志》),鶴膝風、苦練草(《廣西中獸醫藥植》),順捋草、靖蜒草(《南寧市藥物志》),退血草、鐵馬蓮(《湖南藥物志》),田鳥草、鐵掃手(《閩東本草》).瘧馬鞭(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土荊芥、野荊芥(《浙江民間常用草藥》),紅藤草(《上海常用中草藥》)。
【來源】為馬鞭草科植物馬鞭草的全草或帶根全草。
【植物形態】馬鞭草
多年生草本,高達1米以上。莖直立,基部木質化,上部有分枝,四棱形,棱及節上疏生硬毛a葉對生;莖生葉近無柄;葉片倒卵形或長橢圓形,長3~5厘米,寬2~3厘米,先端尖,基部楔形,羽狀深裂,裂片上疏生粗鋸齒,兩面均有硬毛。穗狀花序頂生或腋生,長16~30厘米;花小,紫藍色;花萼管狀,長約2毫米,先端5淺裂,外面及頂端具硬毛;花冠唇形,下唇較上唇為大,上唇2裂,下唇3裂,喉部有白色長毛;雄蕊4,著生花冠筒內,不外露;雌蕊1,子房上位,4室,花柱頂生,柱頭2裂。蒴果長方形,成熱時分裂為4個小堅果。花期6~8月。果期7~10月。
生于河岸草地、荒地、路邊、田邊及草坡等處。分布全國各地。
【采集】7~10月開花時采收,曬干。
【藥材】干燥全草或帶根全草。根莖圓柱形,長1~2厘米,表面土黃色,周圍著生多數的根及須根。莖四棱形,灰綠色或黃綠色,有縱溝,具稀疏的毛;質硬、易折斷,斷面纖維狀,中央有白色的髓,或已成空洞。葉片灰綠色或棕黃色,質脆,多皺縮破碎,具毛。頂端具花穗,可見黃棕色的花瓣;有時巳成果穗,果實宿存灰綠色的萼片,萼片脫落后,則見灰黃色的4個小堅果。氣微,味微苦。以干燥、色青綠、帶花穗、無根及雜質者為佳。
主產湖北、扛蘇、廣西、貴州。此外,安徽、浙江、湖南、江西、福建、河北、四川等地亦產。
【化學成份】:全草含馬鞭草甙(verbenalin)ey5-羥基馬鞭草甙;另含苦杏仁酶、鞣質;葉又含腺甙(adenoside)、β-胡蘿卜素。
【炮制】揀凈雜質,洗凈,潤軟切段,曬干。
【性味】苦,涼.
①《藥性論》:"味苦,有毒。"
②《蜀本草》:"味苦,微寒,無毒。"
⑧《日華子本草,:"味辛,涼,無毒。"
④《本草圖經》:"味甘苦,微寒,有小毒。"
【歸經】入肝、脾經。
①《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肝、脾二經。"
②《得配本草》:"入手陽明、足厥陰經血分。"
③《本草再新》:"入肝、腎二經。"
【功用主治】清熱解毒,活血散瘀,利水消腫。治外感發熱,濕熱黃疸,水腫,痢疾,瘧疾,白喉,喉痹,淋病,經閉,百瘕,癰腫瘡毒,牙疳。
①《別錄》:"主下部匿瘡。"
②《本草拾遺》:"主百癖血瘕,久瘧,破血。作煎如糖,酒服。"
③《日華子本草》:"通月經,治婦人血氣肚脹,月候不勻。"
④《本草衍義補遺》:"治金瘡,行血,活血。"
⑤《綱目》:"搗涂癰腫及蠼螋尿瘡,男子陰腫。"
⑥《生草藥性備要》:"活血通經。能去膿毒,洗痔瘡毒,退上部火,理跌打。"
⑦《分類草藥性》:"去小便血淋腫痛。"
⑧《天寶本草》:"利小便,平肝瀉火。治赤瘡,火眼。"
⑨《現代實用中藥》:"根用于赤白痢疾,慢性瘧疾,水腫,膨脹等。并有瀉下作用。"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0.5~1兩(鮮者搗汁1~2兩);或入丸、散。外用:搗敷或煎水洗。
【貯藏】置干燥處。
【宜忌】孕婦慎服。
①《本草經疏》:"病人雖有濕熱血熱證,脾陰虛而胃氣弱者勿服。"
②《本草從新》:"瘡證久而虛者,斟酌用之。"
【選方】①治傷風感冒、流感:鮮馬鞭草一兩五錢,羌活五錢,青蒿一兩。上藥煎湯二小碗,一日二次分服,連服二至三天。咽痛加鮮桔梗五錢。(《江蘇驗方草藥選編》)
②治卒大腹水病:鼠尾草、馬鞭草各十斤。水一石,煮取五斗,去滓更煎,以粉和為丸服,如大豆大二丸加至四:五丸。禁肥肉,生冷勿食。(《補缺肘后方》)
③治鼓脹煩渴,身干黑瘦:馬鞭草細銼,曝干,勿見火。以酒或水同煮,至味出,去滓,溫服。(《衛生易簡方》)
④治痢疾:馬鞭草二兩,土牛膝五錢。將兩藥洗凈,水煎服。每天一劑,一般服二至五劑。(《全展選編?傳染病》)
⑤破腹中惡血,殺蟲:馬鞭草,生搗,水煮去滓,煎如飴,空心酒服一匕。(《藥性論》)
⑥治婦人月水滯澀不通,結成百塊,腹肋脹大欲死:馬鞭草根苗五斤,細銼,以水五斗,煎至一斗,去滓,別于凈器中熬成煎。每于食前,以溫酒調下半匙。(《圣惠方》)
⑦治婦人疝痛:馬鞭草一兩,酒煎滾服,以湯浴身,取汗甚妙。(《纂要奇方》)
⑧治酒積下血:馬鞭草灰四錢,白芷灰一錢。蒸餅丸梧子大。每米飲下五十丸。(《摘元方》)
⑨治瘧,無問新久者:馬鞭草汁五合,酒三合,分三服。(《千金方》)
⑩治乳癰腫痛:馬鞭草一握,酒一碗,生姜一塊。擂汁服,渣敷之。(《衛生易簡方》)
⑾治疳瘡:馬鞭草煎水洗之。(《生草藥性備要》)
⑿治牙周炎,牙髓炎,牙槽膿腫:馬鞭草一兩,切碎曬干備用,水煎服,每天一劑。(《全展選編?五官科》)
⒀治喉痹深腫連頰,吐氣數者(馬喉痹):馬鞭草根一握,截去兩頭,搗取汁服。(《干金方》)
⒁治咽喉腫痛:鮮馬鞭草莖葉搗汁,加人乳適量,調勻含咽。(江西《中草藥學》)
⒂治黃疸:馬鞭草鮮根(或全草)二兩,水煎調糖服。肝腫痛者加山楂根或山楂三錢。(江西《草藥手冊》)
【臨床應用】①治療瘧疾
據數百例的觀察,對控制臨床癥狀,有效率在90%左右。其中以針劑的療效較佳,丸劑的療效略低。對久瘧或慢性瘧疾,經其它抗瘧藥物治療無效者,亦往往能收到效果。馬鞭草對殺滅瘧原蟲有一定作用:36例患者癥狀消失后48小時,血檢瘧原蟲均陰轉;另據31例觀察,除間日瘧與惡性瘧混合感染1例、惡性瘧生殖原蟲3例未消失外,其余基本上控制了癥狀的發作和原蟲的繁殖。經驗證明,控制現癥瘧疾,復發病人的效果似優于新發病人;治療前發作次數多者療效優于初次發作的患者;對間日瘧比惡性瘧療效好。有人認為馬鞭草除對惡性瘧生殖原蟲無效外,對其它各型瘧原蟲均有殺滅作用。有的認為,馬鞭草的抗瘧作用,只對紅血球內型瘧原蟲有效,相當于氯喹的作用,也有用于抗復發治療而取得了較好效果者。制劑、劑量及用法:㈠煎劑:新鮮馬鞭草2~5兩(干品減半),加水濃煎成300毫升左右,于發作前4小時、2小時各服1次;或于發作前后1~2小時各服1次;或每日3次,連服2~4天,每次按年齡大小用干品全草1~5錢。抗復發用馬鞭草1~1.6兩,馬蹄金1~1.3錢,休止期煎服,每日2次,連服3天。㈡丸劑:馬鞭草研末,水泛為丸,成人每次3錢,日服1次,連服3日。兒童劑量酌減。㈢注射劑:規格不一。用3毫升相當于干生藥24克的注射液,成人每次3毫升,兒童2毫升,于發作前2小時肌肉注射。或用每2毫升含干草2克的注射液,每次按年齡大小用2~4毫升,于發作前4小時肌肉注射。此外,有用鮮馬鞭草嫩葉,洗凈搗爛,捏成小團,于發作前2小時塞入鼻孔,有時亦可控制發作。實踐證明,鮮草比干草效果好。用藥時間宜在發作前2~4小時,過遲則不能奏效;煎劑藥液要濃,并需足量,否則無效。副作用較少,部分患者服藥后有水瀉、腹痛等反應。
②治療白喉
取干馬鞭草(全草)1兩,濃煎成300毫升左右。劑量:成人每次150毫升,日服2次,連服3~5日。兒童8~14歲每次100毫升,每日2次,連服3~5日;8歲以下每次50毫升,每日3~4次,連服3~5日。治療咽白喉60例,全部治愈,服藥后平均退熱時間15.3小時,假膜消失時間2.2天,咽拭培養轉陰時間2.4天,平均住院時間4.6天。臨床曾試用片劑、注射劑,但效果不及煎劑顯著。鮮草較干品效果更好,奏效迅速。服藥后無明顯中毒反應,少數病人有惡心、嘔吐、腹瀉等,停藥后即消失。
③防治傳染性肝炎
㈠預防:用馬鞭草6錢,甘草1錢,加水150毫升,煎2小時,制成藥液40毫升,為成人1次劑量,飯前服,每天3次,連服4天。在流行期間對74例有可能感染者進行服藥觀察,4個月內未見1人發病,而對照組35人中有3人發病。㈡治療:1)取馬鞭草1斤制成煎液800毫升,成人40~50毫升,小兒20~30毫升,均日服3次;或用100%注射液每次肌肉注射2~5毫升,每日2次。共治療80例,77例痊愈,2例顯效,無效1例。黃疸消失時間平均15天;各種消化系統癥狀3~12天消失;肝腫大72例于14~35天消失,8例未消失;肝功能及轉氨酶檢查,79例在10~30天內恢復正常。住院日期平均23.6天。臨床上發現用藥后有些患者有夜汗現象,此類患者黃疸消退比較迅速。此外,患者可有輕度腹痛或腹瀉,但可自行消失。在應用中口服效果較針劑為快。2)用馬鞭草、溪黃草、人字草(均為干品)各5錢,水煎,每日2次分服。大部分輔以維生素乙1、丙,小部分加用葡萄糖或其它中藥,極少數曾加用強的松。觀察200例,治愈190例,治愈率95%,平均治愈天數31.5天。服藥后黃疸指數平均14.4天恢復正常(最短6天,最長49天),谷丙轉氨酶平均18.4天恢復正常(最短6天,最長59天),其它如麝濁、麝絮、腦絮等恢復正常時間均為26天上下。臨床癥狀和體征,一般在黃疸消退,谷丙轉氨酶等恢復正常前消失。肝腫大大部分在谷丙轉氨酶恢復過程中恢復,觸痛消失。
④治療流行性感冒
用馬鞭草1兩,青蒿、羌活各5錢,煎服。每天1劑,分2次服;或研末加面粉做成茶劑沖服。用藥后隨訪51例,46例痊愈,3例有效,2例無效。
⑤治療絲蟲病
以馬鞭草為主,配合蘇葉、青蒿,治療血檢陽性但無明顯體征的絲蟲病人81例,經過一個療程后復查,微絲蚴陰轉率達90%,45天后復查陰轉率為81.4%。另觀察118例,經治療后3天和1個月的復查,微絲蚴的陰轉率僅為11%和22.1%。用法:馬鞭草0.6~1兩,蘇葉5錢,青蒿4~5錢,加水煮沸濃縮至50~80毫升。每日1劑,分早晚2次空腹服下。1~10歲和11~15歲的兒童,劑量約為成人總量的1/3和2/3,連服10天為一療程。服藥后無嚴重副反應,僅有少數患者出現惡心、頭昏,頭痛,嘔吐和腹痛等,可自行恢復。
⑥關于治療血吸蟲病問題
曾報告用馬鞭草研粉或制成丸劑內服,每日3次,每次1錢,8~10天為一療程,治療早、中期血吸蟲病有一定療效,部分病例大便復查陰轉。但另據動物實驗和臨床觀察結果,認為馬鞭草既不能殺滅或影響血吸蟲蟲體,又無保護機體肝功能的作用,因此對治療血吸蟲病無效。
馬鞭草
時間:1970-01-01 08:00 來源:未知 作者:小久 人氣:
【導讀】:【中文名】:馬鞭草(《別錄》) 【類別】:全草類 【異名】鳳頸草(《綱目》),紫頂龍芽(《綱目拾遺》),鐵馬鞭(《草木便方》),狗牙草(《中國藥植志》),鶴膝風、苦練草(《廣西中獸醫藥植...
文章標簽:
相關推薦
-
馬齒莧
馬齒莧 (《本草經集注》) 【異名】馬齒草(《雷公炮炙論》),馬莧(陶弘景),五行草(《本草圖經》),馬齒菜(《圣惠方》),馬...
-
駱駝脂
駱駝脂 (《日華子本草》) 【異名】駝脂(《丹房鑒源》),駝峰、峰子油(《飲膳正要》)。 【來源】為駝科動物雙蜂駝肉峰內的...
-
馬甲子葉
馬甲子葉 (《南寧市藥物志》) 【來源】鼠李科植物馬甲子的葉片,植物形態詳"馬甲子根"條。 【功用主治】清熱拔毒。外敷...
-
麻葉繡球
麻葉繡球 (《貴州民間藥物》) 【異名】碎米丫、山茴香(《貴州民間藥物》)。 【來源】為薔薇科植物繡球繡線菊的根或根皮...
-
狐膽
狐膽 (《本草圖經》) 【來源】為犬科動物狐的膽,動物形態詳"狐肉"條。 【采集】將狐殺死后,剖腹,取出膽囊,陰干。 【...
-
鳳尾貫眾
鳳尾貫眾 (《昆明民間常用草藥》) 【來源】為鱗毛蕨科植物刺葉耳蕨的全草。 【植物形態】刺葉耳蕨 多年生草本,高13~...
-
假韶果穗
假韶果穗 (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異名】假韶子(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來源】為胡椒科植物假韶的果...
-
虎皮草
虎皮草 (《陜西中草藥》) 【異名】豬耳朵,牛耳朵(《陜西中草藥》)。 【來源】為虎耳草科植物大葉金腰的全草。 【植物形...
版權聲明:
1、本文系會員投稿或轉載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觀點和立場;
2、本站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3、若侵犯您的版權或隱私,請聯系本站管理員刪除。
上一篇:馬齒莧
下一篇:暫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