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油
(《本草經集注》)
【異名】胡麻油(《別錄》),烏麻油(《外臺》),脂麻油(《近效方》),香油(蘇軾《物類相感志》),生油(《本草衍義》),清油(《嶺南衛生方》)。
【來源】為胡麻科植物脂麻的種子榨取之脂肪油。植物形態詳"黑脂麻"條。
【性味】甘,涼。
①《別錄》:"微寒。"
②《品匯精要》:"味甘,性微寒,無毒。"
【歸經】《得配本草》:"入手陽明經。"
【功用主治】潤燥通便,解毒,生肌。治腸燥便秘,蛔蟲、食積腹痛,瘡腫,潰瘍,疥癬,皮膚皸裂。
①《別錄》:"利大腸,胞衣不落。生者摩瘡腫,生禿發。"
②《千金食治》:"去頭面游風。"
③孟詵:"殺五黃,下三焦熱毒氣,通大小腸,治蛔心痛,敷一切惡瘡疥癬,殺一切蟲。取一合,和雞子兩顆,芒硝一兩,攪服,少時即瀉下熱毒。"
④《本草拾遺》:"主天行熱,腸秘內結熱,服一合,下利為度。"
⑤《日華子本草》:"陳油煎膏,生肌長肉,止痛,消癰腫,補皮裂。"
⑥《綱目》:"解熱毒,食毒、蟲毒。"
【用法與用量】內服:生用或熬熟。外用:涂搽。
【宜忌】脾虛便泄者忌服。
【選方】①治小兒初生,大小便不通:真香油一兩,皮硝少許。同煎滾,冷定,徐徐灌入口中,咽下即通。(《藺氏經驗方》)
②治百藥、百蟲、五金八石、砒霜、山嵐瘴蠱,及河豚諸毒:生胡麻油一碗,灌之,吐出毒物。(《易簡方》)
③治漏眙難產,因血干澀:清油半兩,好蜜一兩。同煎數十沸,溫服。他藥無益,以此助血為效。(《便產須知》)
④治癰疽發背,初作即服此,使毒氣不內攻:麻油一斤,煎二十沸,和醇醋二碗,分五次,一日服盡。(《仁齋直指方》)
⑤治腫毒初起:麻油,煎蔥黑色,趁熱,通手旋涂自消。(《百一選方》)
⑥治急喉痹:生油一合,急灌之。(《圣濟總錄》)
⑦治梅花禿癬:清油一碗,以小竹子燒火,入內煎沸,瀝豬膽汁一個,和勻,剃頭擦之,二、三日愈,勿令日曬。(《普濟方》)
【臨床應用】治療慢性單純性鼻炎
取麻油文火加溫至沸騰,冷后裝瓶,用以滴鼻,初次每側鼻孔2~3滴,以后漸增至5~6滴,每日3次。試治63例,52例顯效,3例進步或改善,8例無效。平均用藥最短者10天,最長者3個月。治療后自覺鼻通氣改善,伴隨癥狀亦隨之減輕或消失;部分病例經1年隨訪,未見復發。試治萎縮性鼻炎及慢性化膿性副鼻竇炎數十例,均未見效。麻油滴鼻后作用徐緩而持久,奏效不如麻黃素液迅速;見效最快者3日,慢者1周以上。往往2周后效果才顯著。治療過程中除少數在治療開始即大量滴鼻而發生暫時性頭暈、頭脹、惡心、嘔吐等癥外,一般無特殊反應。
【名家論述】①《綱目》:"胡麻油,用以煎煉食物,尤能動火生痰,陳氏謂之大寒,珍意不然;但生用之,有潤燥、解毒、止痛、消腫之功,似乎寒耳。"
②《本草經巰》:"麻油,甘寒而滑利,故主胞衣不下及利大腸;生者氣更寒,能解毒。涼血,故摩瘡腫,生禿發也。"
麻油
時間:1970-01-01 08:00 來源:未知 作者:小久 人氣:
【導讀】:麻油 (《本草經集注》) 【異名】胡麻油(《別錄》),烏麻油(《外臺》),脂麻油(《近效方》),香油(蘇軾《物類相感志》),生油(《本草衍義》),清油(《嶺南衛生方》)。 【來源】為胡麻科植物...
文章標簽:
相關推薦
-
馬檳榔
馬檳榔 (《品匯精要》) 【異名】馬金南(《記事珠》),馬金囊(《云南志》),紫檳榔(《綱目》),水檳榔、太極子(《中藥形性...
-
馬鞍藤
馬鞍藤 (《福建民間草藥》) 【異名】鱟藤、二葉紅薯、獅藤,馬蹄金,馬蹄草(《福建民間草藥》)。 【來源】為旋花科植物...
-
駱駝蓬
駱駝蓬 (《新疆中草藥手冊》) 【異名】苦苦菜(《陜西中草藥》),駱駝蒿、臭草、臭牡丹、沙蓬豆豆(《陜甘寧青中草藥選》...
-
駱駝肉
駱駝肉 (《日華子本草》) 【來源】為駝科動物雙峰駝的肉,動物形態詳"駱駝脂"條。 【性味】甘,溫。 ①《日華子本草》:...
-
?藤子
?藤子 (《本草拾遺》) 【異名】象豆(《南方草木狀》)。合子(《本草拾遺》),?子(《日華子本草》),眼鏡豆(《南方主要有毒...
-
紅筷子
紅筷子 (《民間常用草藥匯編》) 【異名】山麻條(《峨嵋藥植》)。 【來源】為柳葉菜科植物柳蘭的全草。 【植物形態】柳蘭...
-
白藥子
白藥子 (《唐本草》) 【異名】白藥(《藥性論》),白藥根(《本草圖經》)。 【來源】為防己科植物金線吊烏龜的塊根。 【植...
-
白花蛇目睛
白花蛇目睛 (《綱目》) 【來源】為蝮蛇科動物五步蛇的眼睛。動物形態詳白花蛇條。 【功用主治】《普濟方》:治小兒夜啼...
版權聲明:
1、本文系會員投稿或轉載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觀點和立場;
2、本站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3、若侵犯您的版權或隱私,請聯系本站管理員刪除。
上一篇:馬檳榔
下一篇:暫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