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葉金花草
(《廣西中藥志》)
【異名】野黃連、水黃連(《峨媚藥植》),牙齒芒(《廣州植物志》),擎天蕨(《廣西中獸醫藥植》),雪仙草、掃雪花(《江西民間草藥》),蜢蚱參(《中國植物志》),上樹細辛草、青蕨(《廣西中藥志》),金花草(《廣東中藥》),大金花草(《廣西中草藥》),烏韭、石發、地柏枝(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雉雞尾、小雞尾草、細葉狼箕、花葉鳳尾草、烏竹、墻柏、細葉鳳凰尾(《浙江民間常用草藥》),土黃連(《福建中草藥》)。
【來源】為鱗始蕨科植物烏蕨的全草或根狀莖。
【植物形態】烏蕨
多年生草本,高可達65厘米。根莖堅硬而短,橫走,密被赤褐色鉆狀鱗片。葉近生,葉柄長達25厘米,禾稈色,光亮,直立;葉近革質,無毛;3~4回羽狀分裂,披針形,長20~40厘米,寬5~12厘米;下部羽片卵狀技針形,斜展,長5~10厘米,寬2~5厘米;小羽片矩圓形或披針形;末回裂片楔形,先端截形,有牙齒,基部楔形,下延,葉脈下面明顯,2叉狀分枝。孢子囊群頂生,每裂片上1~2枚,囊群蓋灰棕色,半杯形,寬與葉緣等長,向外開裂。
生于林下或灌叢中濕地。廣布長江以南各地,北達陜西南部。
【采集】秋季采收,洗凈泥沙,曬干。
【化學成分】葉含牡荊素、丁香酸、原兒茶醛和原兒茶酸。
【性味】《廣西中藥志》:"微苦,寒,無毒。"
【功用主治】清熱,解毒,利濕,止血。治風熱感冒,中暑發痧,泄瀉,痢疾,白濁,白帶,咳嗽,吐血,便血,尿血,牙疳,癰腫。
①《峨帽藥植》:"根狀莖:消火退熱。"
②《貴州民間方藥集》:"全草:止咳。治傷風感冒;外用治九子瘍,消腫毒。"
③《廣西中藥志》:"葉:治熱咳吐血,紅白痢疾,解毒;外治跌打出血,水火燙傷,瘡瘍爛肉等證;根:治亦白痢。"
④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全草:清熱,解毒,利濕。治流感,感冒,咳嗽,扁桃體炎,腮腺炎,腸炎,痢疾,皮膚濕疹。"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2兩;或搗汁飲。外用:搗敷或研末撒患處。
【選方】①治中暑發痧:鮮烏韭葉四兩。搗爛絞汁服。(《福建中草藥》)
②治痢疾:鮮烏韭全草、鮮水娛蚣全草各一兩。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③治肝炎(急性黃疽型和無黃疸型傳染性肝炎):烏韭全草三兩。水煎汁分三次服,連服十至十五劑。(《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④治急性支氣管炎:烏韭鮮葉二兩。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⑤治吐血、大便下血、尿血:雪仙草根莖三至五錢(鮮品加倍)。水煎服。(《江西民間草藥》)
⑥治白濁、濕熱帶下:烏韭鮮全草一至二兩。搗爛絞汁,調米泔水服。(《福建中草藥》)
⑦治對口瘡:烏韭鮮葉,以蜜或鹽同搗外敷。(《福建中草藥》)
⑧治乳癰:烏韭根莖一兩.水煎,沖黃酒服;鮮葉搗爛敷患處。(《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⑨治結合膜炎:烏韭全草一兩。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⑩治牙疳:雪仙草根莖燒灰存性三錢,冰片一分。共研細末,搽患處。(《江西民間草藥》)
⑾治腳癬糜爛:烏韭全草水煎熏洗。(《福建中草藥》)
⑿治跌打損傷:雪仙草根莖三至五錢。酒煎服。(《江西民間草藥》)
⒀治跌打刀傷出血或腫痛,或傷口潰爛:大全花草葉,石仙桃葉,共搗爛敷患處。用大金花草干粉撒布傷口,能止血,生肌,收口。(《廣西中草藥》)
⒁治湯火傷:大金花草葉搗爛或研末,冷開水調敷患處。(《廣西中草藥》)
⒂治毒蛇咬傷:烏蕨根莖搗敷并煎服。(《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⒃治狂犬咬傷:鮮烏韭根莖五至六兩,用銅器水煎,空腹服,連服數日。服藥期間環境必須安靜。(《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⒄治菜蟲藥(即雷公蘑、黃柴樹根)中毒(輔助治療):烏韭全草五至六兩。水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臨床應用】治療菌痢、腸炎
鮮金花草葉2錢,嚼碎吞服,每天2次;或用50%金花草煎劑10~20毫升,日服3次;亦可曬干研粉,每次6分,日服3次。治療103例,98例有效。
大葉金花草
時間:1970-01-01 08:00 來源:未知 作者:小久 人氣:
【導讀】:大葉金花草 (《廣西中藥志》) 【異名】野黃連、水黃連(《峨媚藥植》),牙齒芒(《廣州植物志》),擎天蕨(《廣西中獸醫藥植》),雪仙草、掃雪花(《江西民間草藥》),蜢蚱參(《中國植物志》...
文章標簽:
相關推薦
-
膽木
膽木 (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異名】山熊膽、熊膽樹、烏檀(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來源】為茜草科植...
-
膽礬
膽礬 (《品匯精要》) 【異名】石膽、畢石、君石(《本經》),黑石、銅勒(《吳普本草》),基石(《別錄》),立制石(陶弘景...
-
膽星
膽星 (《綱目》) 【異名】膽南星(《本草選旨》)。 【來源】為天南星用牛膽汁拌制而成的加工品。 【制法】將生天南星放在...
-
淡菜
淡菜 (孟詵) 【異名】殼菜(《嘉祐本草》),海?(《綱目》),紅蛤(《東醫寶鑒》),珠菜(《本草撮要》)。 【來源】為貽貝科動...
-
骨碎補毛
骨碎補毛 (《福建民間草藥》) 【來源】為水龍骨科植物槲蕨或中華槲蕨根莖上的鱗片。植物形態詳骨碎補條。 【功用主治】...
-
橙葉
橙葉 (《嶺南采藥錄》) 【來源】為蕓香科植物甜橙葉片,植物形態詳"甜橙"條。 【化學成分】橙葉含揮發油0.2~0.3%,其中的...
-
刺竹筍
刺竹筍 (《綱目》) 【異名】芳竹筍(《嶺南采藥錄》)。 【來源】為禾本科植物箣竹的苗。 【植物形態】箣竹(贊寧《筍譜》...
-
白魚尾
白魚尾 (《閩東本草》) 【異名】溪桃、野桃(《閩東本草》),楊波葉、蒲羌癀、白波越子(《福建中草藥》)。 【來源】為馬錢...
版權聲明:
1、本文系會員投稿或轉載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觀點和立場;
2、本站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3、若侵犯您的版權或隱私,請聯系本站管理員刪除。
上一篇:膽木
下一篇:暫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