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木
(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異名】山熊膽、熊膽樹、烏檀(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來源】為茜草科植物膽木的枝、樹皮。
【植物形態】膽木
喬木,高可達5米以上。樹皮外面灰黃色,內皮與木質部剝后由淺黃色逐漸變為棕黃色,味極苦;枝條有白色皮孔。葉對生,長圓形,近革質,長8~l4厘米,寬4~7厘米。先端急尖,基部楔形.全緣,側脈8對,兩面都明顯,葉柄長2~3厘米;托葉大,卵圓形,早落。花白色,密集成一頂生的圓頭狀花序,有葉狀苞片;萼管連成肉質體,花5數;子房下位。果肉質,球形。種子無翅。花期8~9月。
生于高山近頂或半腰蔭蔽潮濕地帶。分布我國南部。
【采集】全年可采。洗凈切片,曬干。
【化學成分】莖含黃酮甙、酚類。
【性味】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苦,寒。"
【功用主治】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治急性扁桃體炎,咽喉炎,乳腺炎,腸炎,菌痢,尿路感染,膽囊炎,下肢潰瘍,腳癬感染,癤腫膿瘍,皮炎濕疹。"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0.5~1兩。外用:煎水洗。
【臨床應用】①治療鉤端螺旋體病
將膽木制成注射液(每毫升含膽木乙醇提取物3克),每8小時肌注1次,每次2~8毫升,用至體溫下降后2~3天。有出血傾向者加用紫珠草(干品)1兩,水煎3次分服。觀察10例,體溫在4~56小時內開始下降,體溫恢復正常時間平均為4.3天,主要癥狀及體征大部分于用藥后1~7天內消失。治程中無明顯的副作用,僅部分有輕度腹瀉,個別用藥后出現高熱、畏寒、出汗,類似青霉素的治療反應。
②治療多種炎癥
每天肌注膽木注射液1毫升(相當于生藥1克),或輔以其他對癥治療。治療急性扁桃體炎、咽喉炎、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肺炎、結膜炎、麥粒腫、牙周膿腫、水痘合并感染、中耳炎、燒傷感染、泌尿系統感染以及手術后預防感染等數百例,大多在2~3天內見效。注射時除局部疼痛外,尚未發現其他不良反應。
膽木
時間:1970-01-01 08:00 來源:未知 作者:小久 人氣:
【導讀】:膽木 (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異名】山熊膽、熊膽樹、烏檀(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來源】為茜草科植物膽木的枝、樹皮。 【植物形態】膽木 喬木,高可達5米以上。樹皮...
文章標簽:
相關推薦
-
膽礬
膽礬 (《品匯精要》) 【異名】石膽、畢石、君石(《本經》),黑石、銅勒(《吳普本草》),基石(《別錄》),立制石(陶弘景...
-
膽星
膽星 (《綱目》) 【異名】膽南星(《本草選旨》)。 【來源】為天南星用牛膽汁拌制而成的加工品。 【制法】將生天南星放在...
-
淡菜
淡菜 (孟詵) 【異名】殼菜(《嘉祐本草》),海?(《綱目》),紅蛤(《東醫寶鑒》),珠菜(《本草撮要》)。 【來源】為貽貝科動...
-
淡竹殼
淡竹殼 (《綱目拾遺》) 【異名】淡竹籜(《綱目拾遺》)。 【來源】為禾本科植物淡竹之籜。植物形態詳"竹茹"條。 【功用主...
-
山楂
山楂 (《本草衍義補遺》) 【異名】朹、粱梅(《爾雅》),朹子(《爾雅》郭璞注),鼠查(《本草經集注》),羊梂(陶弘景),赤爪...
-
薜荔
薜荔 (《本草拾遺》) 【異名】木蓮藤(《日華子本草》),辟萼(《質問本草》),石壁蓮(《植物名匯》),木瓜藤、膨泡樹、餅...
-
蔥葉
蔥葉 (《食療本草》) 【來源】為百合科植物蔥的葉,植物形態詳"蔥白"條。 【化學成分】葉含葡萄糖、果糖、蔗糖、麥芽糖...
-
阿利藤
阿利藤 (《福建民間草藥》) 【異名】念珠藤(《廣州植物志》),瓜子藤、瓜子英、山紅木、過山香、春根藤、過骨邊(《福建...
版權聲明:
1、本文系會員投稿或轉載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觀點和立場;
2、本站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3、若侵犯您的版權或隱私,請聯系本站管理員刪除。
上一篇:膽礬
下一篇:暫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