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赭石
(《本經》)
【異名】須丸(《本經》),赤土(《說文》),代赭(《傷寒論》),血師(《別錄》),紫朱、赭石(《普濟方》),土朱(《仁齋直指方》),鐵朱(《綱目》),紅石頭(《河北藥材》),赤赭石(《四川中藥志》)。
【來源】為氧化物類礦物赤鐵礦的礦石。
【礦物形態】赤鐵礦(《石雅》)
三方晶系。晶體常呈薄片狀、板狀。一般以致密塊狀、腎狀、葡萄狀、豆狀、魚子狀、土狀等集合體最為常見。結晶者呈鐵黑色或鋼灰色;土狀或粉末狀者,呈鮮紅色。但條痕都呈櫻桃紅色。結晶者呈金屬光澤,土狀者呈土狀光澤;硬度5.5~6,但土狀粉末狀者硬度很小,比重5~5.3。在還原焰中燒后有磁性。
產于許多種礦床和巖石中。含鐵巖石風化巖可形成殘余的赤鐵礦床;變質巖有時含亦鐵礦很豐富,成為重要鐵礦。
【采集】挖出后去凈泥土雜質。
【藥材】為不規則的扁平塊狀,大小不一。全體棕紅色或鐵青色,用手撫摸,則有紅棕色粉末沾手,表面有圓形乳頭狀的突起,習稱"釘頭代赭",另一面與突起相對處有同樣大小的凹窩。質堅硬,不易砸碎。斷面顯層疊狀,且每層均依釘頭而呈波濤狀彎曲。無臭,無味。在磚上摩擦顯紅色。以色棕紅、斷面顯層疊狀,每層均有釘頭者為佳。能溶于濃鹽酸,其溶液顯鐵化合物的各種特殊反應。
產山西、河北、廣東、河南、山東、四川、湖南等地。
【化學成分】主含三氧化二鐵,其中鐵70%,氧30%,有時含雜質鈦、鎂、鋁、硅和水分。另報道本品除含大量鐵質外,并含中等量硅酸及鋁化物,小量鎂、錳、鈣。
【炮制】代赭石:除去雜質,砸碎,過篩。煅代赭石:取刷凈的代赭石,砸碎,入坩堝內,在無煙的爐火上煅紅透,取出,立即傾入醋盆中淬酥,搗碎,再煅淬一次,取出,曬干,碾成粗末。(每代赭石100斤,用醋兩次共50~60斤)
①《雷公炮炙論》:"凡使代赭石,不計多少,用臘水細研盡,重重飛過,水面土有亦色如薄云者去之,然后用細茶腳湯煮之一伏時了,取出,又研一萬匝,方入。用凈鐵鐺一口著火,得鐺熱底赤,即下白蠟一兩于鐺底,逡巡間便投新汲水沖之于中,沸一、二千度了,如此放冷,取出使之。"
②《綱目》:"(代赭石)今人惟煅亦,以醋淬三次或七次,研,水飛過用,取其相制,并為肝經血分引用也。"
【性味】苦甘,平。
①《本經》:"味苦,寒。"
②《別錄》:"無毒。"
③《藥性論》:"味甘,平。"
④《本草匯言》;"味苦澀,氣溫,無毒。"
⑤《本草正》:"味微甘,性涼。"
⑥《本草求原》:"味辛且苦,寒。"
【歸經】入肝、胃、心胞經。
①《湯液本草》:"入手少陰、足厥陰經。"
②《本草蒙筌》:"入少陽三焦、厥陰肝經。"
③《綱目》:"肝、包絡二經血分。"
④《本草經解》:"入足少陰腎經、手少陰心經。"
⑤《長沙藥解》:"入足陽明胃經。"
【功用主治】平肝鎮逆,涼血止血。治噫氣嘔逆,噎膈反胃,哮喘,驚癇,吐血,鼻衄,腸風,痔瘺,崩漏帶下。
①《本經》:"主賊風蠱毒,腹中毒邪氣,女子赤沃漏下。"
②《別錄》:"主帶下百病,產難,胞衣不出,墮胎,養血氣,除五臟血脈中熱,血痹,血瘀,大人小兒驚氣入腹,及陰痿不起。"
③《藥性論》:"治女子崩中淋瀝不止,療生子不落。"
④《日華子本草》:"止吐血、鼻衄,腸風痔瘺,月經不止,小兒驚癇,疳疾,反胃,止瀉痢脫精,尿血遺溺,金瘡長肉,安胎健脾,又治夜多小便。"
⑤《本草正》:"下氣降痰,清火。"
⑥《長沙藥解》:"驅濁下沖,降攝肺胃之逆氣,除噦噫而泄郁煩,止反胃嘔吐,療驚悸哮喘。"
⑦《本草再新》:"平肝降火,治血分去瘀生新,消腫化痰,治五淋崩帶,安產墮胎。"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0.3~1兩;或入丸、散。
【宜忌】孕婦慎服。
①《本草經集注》:"畏天雄。"
②《藥性論》:"干姜為使。"
③《日華子本草》:"畏附子。"
④《本草蒙筌》:"孕婦忌服。"
⑤《本草經疏》:"下部虛寒者,不宜用;陽虛陰萎者忌之。"
⑥《得配本草》:"氣不足、津液燥者禁用。"
【選方】①治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梗,噫氣不除者:旋覆花三兩,人參二兩,生姜五兩,代赭一兩,甘草三兩(炙),半夏半升(洗),大棗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二升,日三服。(《傷寒論》旋覆代赭湯)
②治宿食結于腸間,不能下行,大便多日不通。其證或因飲食過度,或因恣食生冷,或因寒火凝結,或因嘔吐既久,胃氣沖氣皆上逆不下降:生赭石二兩(軋細),樸硝五錢,干姜二錢,甘遂一錢半(軋細,藥汁沖服)。熱多者去干姜,寒多者酌加干姜數錢。嘔多者,可先用赭石一兩、干姜半錢煎服,以止其嘔吐。嘔吐止后再按原方煎湯,送甘遂末服之。(《醫學衷中參西錄》赭遂攻結湯)
③治逆氣上沖奔逼,息道滯塞不通:代赭石(打碎)三兩,陳皮二兩,桃仁、桂、吳茱萸各半兩。加姜、水煎。(《御藥院方》代赭石湯)
④治諸呀呷有聲,臥睡不得:土仇(朱)不拘多少,為極細末,米醋調,時時進一、二服。(《普濟方》)
⑤治急慢驚風,吊眼撮口,搐搦不定:代赭石,火燒醋淬十次,細研水飛,日干。每服一錢或半錢,白湯調下,連進三服。見腳脛上有赤斑,即是驚氣已出,病當安也。無斑點者不可治。(《仁齋直指方》)
⑥治吐血,衄血:血師一兩(火煅、米醋淬、盡醋一升),搗羅為面。每服一錢,白湯下。(《斗門方》)
⑦治腸風血痢久不愈:代赭石二兩(火燒、醋淬二次),柿餅一個(煮爛)。搗為丸,梧子大。每早服二錢,白湯下。(《方脈正宗》)
⑧治崩中淋瀝不止:大赭石研為細末,醋湯調服。(《普濟方》)
⑨治妊娠胎墮,下血不止:地黃汁和代赭末,服方寸匕。(《千金方》)
⑩治牙宣:赤土、荊芥。同為細末,揩齒上,以荊芥湯漱。(《百一選方》)
⑾治喉痹腫痛:紫朱煮汁飲。(《普濟方》)
⑿治赤眼腫閉:土朱二分,石膏一分。為末,新汲水調敷眼頭尾及太陽穴。(《仁齋直指方》)
⒀治一切瘡癤:土朱、虢丹、牛皮膠等分。為末,好酒一碗沖之,澄清服。以渣敷之,干再上。(《朱氏集驗醫方》)
⒁治諸丹熱毒:土朱、青黛各二錢,滑石、荊芥各一錢。為末,每服--錢半,蜜水調下,仍外敷之。(《仁齋直指方》)
代赭石
時間:1970-01-01 08:00 來源:未知 作者:小久 人氣:
【導讀】:代赭石 (《本經》) 【異名】須丸(《本經》),赤土(《說文》),代赭(《傷寒論》),血師(《別錄》),紫朱、赭石(《普濟方》),土朱(《仁齋直指方》),鐵朱(《綱目》),紅石頭(《河北藥材》...
文章標簽:
相關推薦
-
大一面鑼
大一面鑼 (《四川中藥志》) 【異名】大一面綠(《峨嵋藥植》),白毛草(《四川中藥志》)。 【來源】為苦苣苔科植物大一面鑼...
-
大魚鰾花
大魚鰾花 (《峨嵋藥植》) 【來源】為百合科植物粉葉玉簪的根或花。 【植物形態】粉葉玉簪 多年生草本,高1.3~1.7米。根莖...
-
大尾搖
大尾搖 (《福建民間草藥》) 【異名】魷魚草、斑草(《福建民間草藥》),貓尾草(《南寧市藥物志》),象鼻癀(《閩南民間草藥...
-
單刀根
單刀根 (《南寧市藥物志》) 【異名】龍眼參、鐵羅傘(《南寧市藥物志》),廣檀木(《廣西中草藥》)。 【來源】為豆科植物儀...
-
金線草
金線草 (《貴州民間草藥》) 【異名】重陽柳、蟹殼草(《花鏡》),毛蓼、白馬鞭(《植物名實圖考》),人字草、九盤龍(《廣西...
-
金箔
金箔 (《本草蒙筌》) 【異名】金薄(《藥性論》)。 【來源】為用黃金錘成的紙狀薄片。 【礦物形態】自然金,又名:生金...
-
柏脂
柏脂 (《本草經集注》) 【異名】柏油(《綱目拾遺》)。 【來源】為柏科植物側柏樹干或樹枝經燃燒后分泌的樹脂汁。植物形...
-
大香附子
大香附子(《貴州草藥》) 【異名】三棱草。 【來源】為莎草科植物磚子苗的全草或根。 【植物形態】磚子苗 根狀莖短,稈疏...
版權聲明:
1、本文系會員投稿或轉載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觀點和立場;
2、本站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3、若侵犯您的版權或隱私,請聯系本站管理員刪除。
上一篇:大一面鑼
下一篇:暫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