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茅針
(《本草拾遺》)
【異名】茅苗(《本經》),茅筍、茅針(《本草拾遺》),茅錐(劉禹錫《傳信方》),茅蜜(《醫林纂要》),茅荑、茅揠(《植物名實圖考》),茅芽(《醫學衷中參西錄》)。
【來源】為禾本科植物白茅的初生未放花序。植物形態詳白茅根條。
【性味】甘,平。
①《本草拾遺》:味甘平,無毒。
②《日華子本草》:涼。
③《醫林纂要》:甘淡,寒。
【功用主治】止血。治衄血,尿血,大便下血。
①《本經》:主下水。
②《藥性論》:能破血,治消渴。
③《本草拾通》:主惡瘡腫,未潰者,煮服之。生?敷金瘡止血。煮服之主鼻衄及暴下血。
④《日華子本草》:通小腸,癰毒軟癤不作頭,濃煎和酒服。
⑤《本草圖經》:按以敷金瘡,塞鼻洪,止暴下血及溺血。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3~5錢。外用:搗敷或塞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