鰣魚
(《食療本草》)
【異名】瘟魚(《綱目》),三黎(《本草求原》)。
【來源】為鯡科動物鰣魚的肉或全體。
【動物形態】鰣魚
體長橢圓形,側扁。長約24厘米,大者達50厘米以上。頭側扁,前端鈍尖,口大,端位,口裂傾斜,下頜稍長,上頜正中有一缺刻,后端達于眼后緣的下方。鰓耙細密。鱗片大而薄,上有細紋;無側線,體側縱列鱗41~47;橫列鱗16~17。腹部狹窄,腹面有大形而銳利的棱鱗,排列成鋸齒狀的邊緣,腹鰭前為17~19,腹鰭后為12~15。腹鰭極小,胸鰭、腹鰭基部有大而成長形的腋鱗。背鰭17~18,起點與腹鰭相對。臀鰭18~20。尾鰭深分叉,被有小鱗。休背及頭部灰黑色,上側略帶藍綠色光澤,下側和腹部銀白色,腹鰭、臀鰭灰白色,尾鰭邊緣和背鰭基部淡黑色。
鰣魚4~6月間生殖季節溯河而上,在江何的中、下游產卵繁殖。食物主要為浮游生物,有時亦食其他有機物。分布我國南海及東海,亦見于長江、珠江、錢塘江等流域的中、下游。
本動物的鱗(鰣魚鱗)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化學成分】食部每100克含水分65克,蛋白質16.9克,脂肪16.9克,碳水化物0.2克,灰分1克;鈣33毫克,磷216毫克,鐵2.1毫克,硫胺素微量,核黃素0.14毫克,尼克酸4毫克。
【性味】甘,平。
①《食療本草》:"平。"
②《綱目》:"甘,平,無毒。"
【歸經】《本草求真》:"入脾、肺。"
【功用主治】①《食療本草》:"補虛勞。"
②《日用本草》:"快胃氣。"
③《本經逢原》:"性補,溫中益虛。"
【宜忌】①《食療本草》:"稍發疳痼。"
②《本草求原》:"發疥癩。"
鰣魚
時間:1970-01-01 08:00 來源:未知 作者:小久 人氣:
【導讀】:鰣魚 (《食療本草》) 【異名】瘟魚(《綱目》),三黎(《本草求原》)。 【來源】為鯡科動物鰣魚的肉或全體。 【動物形態】鰣魚 體長橢圓形,側扁。長約24厘米,大者達50厘米以上。頭側扁,...
文章標簽:
相關推薦
-
石腦油
石腦油 (《嘉祐本草》) 【異名】石漆(《博物志》),猛火油(《昨夢錄》),雄黃油、硫黃油(《綱目》),地脂(《方鎮編年錄》...
-
使君子根
使君子根 (《廣西藥植圖志》) 【異名】史君根(《分類草藥性》)。 【來源】為使君子科植物使君子的根,植物形態詳"使君子...
-
石薺乞
石薺乞 (《本草拾遺》) 【異名】鬼香油(《綱目拾遺》),小魚仙草(《植物名實圖考》),香茹草,野荊芥、痱子草(《分類草藥...
-
石莽草
石莽草 (《廣西中藥志》) 【異名】石辣蓼(《廣西中藥志》),頭花蓼、小紅藤(《廣西植物名錄》),太陽草(《云南中草藥》...
-
茴香根
茴香根 (《本草圖經》) 【來源】為傘形科植物茴香的根,植物形態詳"茴香"條。 【采集】7月間采挖。 【化學成分】根含揮發...
-
紅毛七
紅毛七 (《民間常用草藥匯編》) 【異名】紅毛漆(《峨嵋藥植》),搜山貓、紅毛細辛(《貴州民間藥物》),火焰叉(《貴州草藥...
-
木蘭皮
木蘭皮 (《別錄》?《本經》原作木蘭) 【異名】姜樸(《中藥志》)。 【來源】為木蘭科植物辛夷的樹皮。植物形態詳"辛夷"條...
-
密馬
密馬 (《貴州民間藥物》) 【來源】為豆科植物美花兔尾草的根。 【植物形態】美花兔尾草,又名:蜈蚣草。 半灌木,高30~...
版權聲明:
1、本文系會員投稿或轉載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觀點和立場;
2、本站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3、若侵犯您的版權或隱私,請聯系本站管理員刪除。
上一篇:石腦油
下一篇:暫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