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灰
(《本經(jīng)》)
【異名】堊灰(《本經(jīng)》),希灰(《別錄》),石堊(陶弘景),染灰、散灰、白灰、味灰(《石藥爾雅》),鍛石(《日華子本草》),石鍛(《本草圖經(jīng)》),礦灰(《綱目》)。
【來源】為石灰?guī)r經(jīng)加熱煅燒而成。
【礦物形態(tài)】石灰?guī)r
主要由方解石所組成,為致密塊狀體。光澤暗淡,呈土狀或石頭光澤。顏色變化甚大,視其所含雜質(zhì)的種類及多少而定。透明度也較差。非常致密時多呈貝狀斷口。
【藥材】①生石灰
為不規(guī)則的塊狀物,白色或灰白色,不透明。質(zhì)硬。粉末白色。易溶于酸,微溶于水。暴露在空氣中吸收水分后,則逐漸風(fēng)化而成熟石灰。
②熟石灰
又名:消石灰。為白色或灰白色粉末,偶見塊狀物。
【化學(xué)成分】石灰?guī)r主要成分是碳酸鈣,常見夾雜物為硅酸、鐵、鋁、鎂等。
石灰?guī)r加高熱,則發(fā)生二氧化碳而遺留氧化鈣,即生石灰(石灰)。生石灰遇水,則成消石灰,成分是氫氧化鈣。生石灰或消石灰露于大氣中,不斷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而成碳酸鈣;因此,石灰陳久,成分都成為碳酸鈣。
【性味】辛,溫,有毒。
①《本經(jīng)》:"味辛,溫。"
②《蜀本草》:"有毒。"
③《日華子本草》:"味甘,無毒。"
【歸經(jīng)】①《本草求真》:"入肝、脾。"
②《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陰、厥陰經(jīng)。"
【功用主治】燥濕,殺蟲,止血,定痛,蝕惡肉。治疥癬,濕瘡,創(chuàng)傷出血,湯火燙傷,痔瘡,脫肛,贅疣。內(nèi)服止瀉痢,崩帶。
①《本經(jīng)》:"主疽瘍疥瘙,熱氣惡瘡,癩疾死肌墮眉,殺痔蟲,去黑子息肉。"
②《別錄》:"療髓骨疽。"
③《藥性論》:"治?疥,蝕惡肉,不入湯服,止金瘡血,和雞于白、敗船茹甚良。"
④《日華子本草》:"生肌長肉,止血,并主白癜、疬瘍、瘢疵等,療冷氣,痔瘺疽瘡,癭瘤疣子。又治產(chǎn)后陰不能合,濃煎汁熏洗。治酒毒,暖水臟。"
⑤《綱目》:"散血定痛,止水瀉血肉,白帶白淫,收脫肛陰挺,消積聚結(jié)核,貼口喝,黑須發(fā)。"
⑥《醫(yī)林纂要》:"瀉心堅腎,破瘀攻積,斂肺清金,殺蟲解毒。"
【用法與用量】外用:研末調(diào)敷,或以水溶化澄清涂洗。內(nèi)服:入丸、散,或加水溶解取澄清液服。
【選方】①治疥:淋石灰汁洗之。(《孫真人食忌》)
②治夏月痱子及熱瘡:葛粉一(三)兩,石灰一兩(微炒),甘草二兩(生用為末)。上藥相和,研令勻,用綿撲之。(《圣惠方》)
③治卒發(fā)疹:石灰隨多少和醋漿水調(diào)涂。(《元希聲秘驗方》)
④治外傷性出血:陳石灰二兩,冰片二錢,白礬二錢(煅)。將石灰炒黃,加入冰片及白礬,研成細末,撒于創(chuàng)面包扎即可。(徐州市《單方驗方新醫(yī)療法選編》)
⑤治痔疾,肛門邊腫硬,癢痛不可忍:風(fēng)化石灰三兩,芫花三兩,灶突內(nèi)黑煤二兩,上藥搗羅為末,分作兩分于銚子內(nèi)點醋炒,侯梢熱,以帛裹熨之,冷則再換。(《圣惠方》)
⑥治大腸久積虛冷,每因大便脫肛,不能收入:石灰熬令熱,以故帛裹,坐其上,冷即換。(《圣惠方》)
⑦治偏墜氣痛:陳石灰(炒)、五倍子、山梔子等分。為末,面和醋調(diào)敷之。(《醫(yī)方摘要》)
⑧去疣目:苦酒漬石灰六、七日,取汁滴點疣上。(《千金方》)
⑨治痄腮腫痛:醋調(diào)石灰敷之。(《簡便單方》)
⑩治痰核紅腫寒熱,狀如瘰疬:石灰火煅為末,以白果肉同搗貼之,蜜調(diào)亦可。(《活人心統(tǒng)》)
⑾治疔腫:石灰三分,馬齒菜二分。上二味搗,以雞子白和敷之。(《千金方》)
⑿治痢血數(shù)十年:石灰三大升,炒令黃,以水一斗攪,令澄清,一服一升,三服。(《外臺》)
⒀治白帶白淫及水瀉不止:風(fēng)化石灰一兩,白茯苓三兩。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九,空心米飲下。(《集玄方》)
⒁治腹脅積塊:風(fēng)化石灰半斤,瓦器炒極熱,入大黃末一兩,炒紅取起,入桂末半兩,略燒,入米醋和成膏,攤絹上貼之,內(nèi)服消塊藥,甚效。(《丹溪心法》)
【臨床應(yīng)用】①治療慢性氣管炎
取石灰0.5斤,加凈水5斤,攪拌后沉淀24小時,取上清液,過濾。日服3次,每次20~30毫升。或再取黃芩0.5斤,水煎兩次去渣,將藥液濃縮至200毫升左右,加入石灰液中,使成2000毫升,黃芩含量約10%。日服3次,每次20~30毫升。共治療162例,經(jīng)4個月追訪,痊愈2例,顯效36例,好轉(zhuǎn)112例,無效12例。
②治療下肢潰瘍
取陳石灰去浮污后研威細末,撒布創(chuàng)面。用時先將創(chuàng)面清洗干凈;上藥后再用硼酸油膏敷料外貼。如創(chuàng)口濕水淋漓,單用藥粉即可。對久不收口的外傷,破爛的凍傷、燙傷等亦有療效。經(jīng)治200余例,均有效果。
③治療燒燙傷
取生石灰1斤放入盆內(nèi),加涼開水1250毫升,待石灰潮解成糊狀時,將盆輕輕振蕩使石灰沉底,取上層無渣石灰乳約500克,加入雞蛋清8個攪拌成膠凍樣,再加香油60毫升,拌勻即得"石灰乳膏"。使用時先用鑷子將傷面浮皮拉平,水泡焦痂不要動,亦不用任何藥液消毒;取大于傷面的紗布3~4層,攤上1~1.5厘米厚的石灰乳膏,貼于傷面,包扎固定,松緊適宜。48小時后藥膏即凝固定型。如傷在頸部、腋下、奈窩時,上藥要厚,包扎后在48小時內(nèi)傷部不要屈曲,以防乳膏脫落,皮膚粘連。10~15天拆除紗布和石灰乳膏,可見水泡吸收,焦痂自行脫落。此時傷面劇癢,但不宜搔抓。乳膏干后,傷面有緊縮感,可用香油在紗布外面涂抹。對燒燙面積較大,傷面已感染的病人,要及時控制感染,防止休克,保持水和電解質(zhì)的平衡。另據(jù)報道,用熟石灰粉500克,加冷開水l000毫升,攪勻靜置,濾取其澄清液,與等量花生油(煮沸待冷)混合后,即制成燙傷油。用時將油搖勻,涂抹患處。治療72例,其中Ⅰ°48例,用藥1~3次后全部治愈;Ⅱ°21例,用藥2~3次即治愈9例,3次以上治愈12例;Ⅲ°3例,經(jīng)10~30次后亦全部治愈。
④治療頭癬
取剛風(fēng)化的石灰半碗,加水至1碗,攪拌后沉淀3分鐘,取上層乳狀液,加入桐油約4滴,用力攪拌,去多余水分使成膏狀,外搽患部。治療60余例,一般只搽數(shù)次即見效。
石灰
時間:1970-01-01 08:00 來源:未知 作者:小久 人氣:
【導(dǎo)讀】:石灰 (《本經(jīng)》) 【異名】堊灰(《本經(jīng)》),希灰(《別錄》),石堊(陶弘景),染灰、散灰、白灰、味灰(《石藥爾雅》),鍛石(《日華子本草》),石鍛(《本草圖經(jīng)》),礦灰(《綱目》)。 【來源】...
文章標(biāo)簽:
相關(guān)推薦
-
蓍實
蓍實 (《本經(jīng)》) 【來源】為菊科植物蓍的果實。植物形態(tài)詳"一枝蒿"條。 【采集】9~10月,果熟時采收,曬干。 【性味】①...
-
石鱉
石鱉 (《綱目》) 【來源】為石鱉科動物石鱉的化石。 【性味】甘,涼,無毒。 【功用主治】治淋疾血病,磨水服。...
-
石斛─束花石斛
石斛──束花石斛 HerbaDendrobiiChrysanthi (英)GoldenflowerDendrobiumStem 【別名】 水打棒、金蘭、大黃草。 【來源】 為蘭科植物束花...
-
石草鞋
石草鞋 (《四川常用中草藥》) 【異名】鐵草鞋。 【來源】為蘿藦科植物香花球蘭的全草。 【植物形態(tài)】香花球蘭 多年生蔓...
-
苦壺盧蔓
苦壺盧蔓 (《綱目》) 【來源】為葫蘆科植物苦葫蘆的莖。原植物詳"苦壺盧"條。 【采集】夏、秋采。 【功用主治】《稗史》...
-
青蒜
青蒜 (《滇南本草》) 【來源】為百合科植物大蒜的葉。植物形態(tài)詳"大蒜"條。 【性味】性溫,味辛。 【功用主治】醒脾氣,...
-
牛腎
牛腎 (《別錄》) 【來源】牛科動物黃牛或水牛腎臟,動物形態(tài)詳"牛肉"條。 【功用主治】①《別錄》:"補腎氣,益精。" ②...
-
王不留行
【中文名】:王不留行(《本經(jīng)》) 【類別】:種子類 【異名】不留行、王不流行(《吳普本草》),禁宮花、剪金花(《日華于...
版權(quán)聲明:
1、本文系會員投稿或轉(zhuǎn)載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觀點和立場;
2、本站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不承擔(dān)相關(guān)法律責(zé)任;
3、若侵犯您的版權(quán)或隱私,請聯(lián)系本站管理員刪除。
上一篇:蓍實
下一篇:暫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