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黃
(《藥性論》)
【異名】桑臣、桑耳(《藥性論》),胡孫眼(《酉陽雜俎》),桑黃菇(《纂要奇方》)。
【來源】為多孔菌科植物針層孔的子實體。
【植物形態】針層孔
菌蓋木質,扁半球形或烏蹄形,2~12×3~21厘米,厚1.5~10厘米,淺肝褐色至暗灰色或黑色,老時常龜裂,無皮殼,初期有細微絨毛,后變無毛,有同心環棱;邊緣鈍,淡咖啡色,下側無子實體;菌肉深咖啡色,木質;菌管多層,層次不明顯,年老的菌管層充滿白色菌絲;管口褐色;孢子近球形,光滑,5~6×4~5微米;菌絲不分枝,無橫隔,直徑3~5微米。
生于楊、柳、樺、櫟等樹干上。分布東北、華北、西北及四川、云南等地。
【化學成分】含落葉松蕈酸約4%(菌絲體不含落葉松蕈酸),脂肪酸、氨基酸(主要為甘氨酸、天門冬氨酸)、草酸、三萜酸、芳香酸、麥角甾醇,以及木糖氧化酶、過氧化氫酶、脲酶、酯酶、蔗糖酶、麥芽糖酶、乳糖酶、纖維素酶等多種酶。
【藥理作用】落葉松蕈酸有抑制汗腺分泌的作用,國外曾用于治盜汗,作用于數小時內開始,可持續24小時,劑量不能超過30毫克/次或100毫克/天,一般需連續用1~5天后方見較好療效,無甚副作用。其作用機理雖經較多研究,但未完全闡明,與植物神經系統似無關系。它并不抑制唾液腺的分泌。對局部有刺激性,口服大量可引起吐、瀉,也不能作皮下注射。有人報道,它有洋地黃樣作用,低濃度能興奮平滑肌,大劑量則發生抑制作用,中毒量可引起延腦中血管運動中樞、呼吸中樞先興奮而后麻痹。
【性味】《藥性論》:"味甘辛,無毒。"
【功用主治】治血崩,血淋,脫肛瀉血,帶下,經閉。
《藥性論》:"治女子崩中帶下,月閉血凝,產后血凝,男子痃癖,兼療伏血、下赤血。"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2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敷。
【選方】①治血淋,臍腹及陰莖澀痛:崗谷樹根皮一兩半,桑黃一兩半(微炙)。上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②治脫肛瀉血不止:香附一兩(焙),桑黃一兩(微炙)。上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以粥飲下二十丸。
③治婦人勞損,月水不斷,血竭暫止,小勞輒劇:桑黃搗羅為末,每于食前,以熱酒調下二錢。(①方以下出《圣惠方》)
④治瘰疬潰爛:桑黃菇五錢,水紅豆一兩,百草霜三錢,青苔二錢,片腦一分。為末,雞子白調敷;以車前、艾葉、桑皮煎湯洗之。(《纂要奇方》)
桑黃
時間:1970-01-01 08:00 來源:未知 作者:小久 人氣:
【導讀】:桑黃 (《藥性論》) 【異名】桑臣、桑耳(《藥性論》),胡孫眼(《酉陽雜俎》),桑黃菇(《纂要奇方》)。 【來源】為多孔菌科植物針層孔的子實體。 【植物形態】針層孔 菌蓋木質,扁半球形或...
文章標簽:
相關推薦
-
桑螵蛸
桑螵蛸 (《本經》) 【異名】蜱蛸(《爾雅》),桑蛸(《吳普本草》),冒焦、螵蛸(《廣雅》),致神、螳螂子(《別錄》),桑上螳...
-
桑蠹蟲
桑蠹蟲 (《別錄》) 【異名】蝤蠐(《詩經》),蝎、桑蠹、?崛(《爾雅》),桑蝎(《千金方》),桑蟲(《本草圖經》),蛀蟲(《綱...
-
桑葉露
桑葉露 (《綱目拾遺》) 【異名】上清(《石藥爾雅》)。 【來源】為桑科植物桑葉的蒸餾液。植物形態詳"桑葉"條。 【功用主...
-
桑耳
桑耳 (《本經》) 【異名】桑菌、木麥(《別錄》),桑上寄生(《證類本草》),桑?(《唐本草》),桑蛾、桑雞(《廣菌譜》)。 【...
-
馬兜鈴
【中文名】:馬兜鈴(《藥性論》) 【類別】:果實類 【異名】馬兜零(《蜀本草》),馬兜苓(《珍珠囊》),兜鈴(《本草述鉤元...
-
對葉四塊瓦
對葉四塊瓦 (《貴陽民間藥草》) 【異名】四葉蓮(《綱目抬遺》),四塊瓦、四兒風(《貴州民間方藥集》),四葉箭、金薄荷、...
-
豆腐泔水
豆腐泔水 (《隨息居飲食譜》) 【異名】豆腐泔(《慈航活人書》)。 【來源】為壓榨豆腐時瀝下之淡乳白色水液。 【性味】《...
-
林檎根
林檎根 (《食療本草》) 【來源】為薔薇科植物林檎的根,植物形態詳"林檎"條。 【功用主治】《食療本草》:"治白蟲,蛔蟲...
版權聲明:
1、本文系會員投稿或轉載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觀點和立場;
2、本站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3、若侵犯您的版權或隱私,請聯系本站管理員刪除。
上一篇:桑螵蛸
下一篇:暫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