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耳
(《本經》)
【異名】桑菌、木麥(《別錄》),桑上寄生(《證類本草》),桑?(《唐本草》),桑蛾、桑雞(《廣菌譜》)。
【來源】為寄生于桑樹上的木耳。植物形態參見"木耳"條。
【性味】甘,平。
①《別錄》:"味甘,有毒。"
②《藥性論》:"平。"
③孟詵:"寒,無毒。"
【功用主治】治腸風,痔血,衄血,崩漏,帶下,婦人心腹痛。
①《本經》:"黑者主女子漏下赤白汁,血病,百瘕積聚,陰痛,陰陽寒熱,無子。"
②《別錄》:"療月水不調,其黃熟陳白者止久泄,益氣不饑。其金色者治癖飲,積聚腹痛,金瘡。"
③《藥性論》:"能治風,破血,益力。"
④《日華子本草》:"止腸風瀉血,婦人心腹痛。"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5~3錢;或入丸、散。
【選方】①治留飲宿食:桑耳二兩,巴豆一兩(去皮)。五升米下蒸過,和棗膏搗丸,麻子大。每服一、二丸,取利止。(《范汪方》)
②治心下急痛:桑耳燒存性,熱酒服二錢。(《瀕湖集簡方》)
③治少小鼻衄,小勞輒出:桑耳熬焦搗末,每發時,以杏仁大塞鼻中。(《肘后方》)
④治遺尿且澀:桑耳為末,每酒下方寸匕,日三服。(《圣濟總錄》)
⑤治五痔:桑耳二兩。搗細羅為散,每于食前,以粥飲調下二錢。(《圣惠方》)
⑥治崩中、帶下:桑耳燒令黑,為末,酒服方寸匕,日二服。(《千金方》)
⑦治血崩:桑耳(煅存性,研細)。香附(童便炒黑,研細)。每用桑耳灰二分,香附末三分,潑醋湯空心調服。(《本草經疏》)
⑧治咽喉痹痛:五月收桑上木耳,白如魚鱗者,臨時搗碎,綿包彈子大,蜜湯浸含之。(《便民圖纂》)
【名家論述】《本經逢原》:"桑耳,善祛子臟中風熱,不但主漏下血病,并可以治寒熱積聚,積聚去,不難成孕。《本經》專取黑者達腎,赤者走肝,補中寓瀉,瀉中寓補之機,具見言外矣。其黃熟陳白者,止久泄,益氣。金色者,治癖飲積聚,及腸風瀉血,衄血,五痔下血,血痹虛勞,咽喉痹痛,一切血癥咸宜用之。"
桑耳
時間:1970-01-01 08:00 來源:未知 作者:小久 人氣:
【導讀】:桑耳 (《本經》) 【異名】桑菌、木麥(《別錄》),桑上寄生(《證類本草》),桑?(《唐本草》),桑蛾、桑雞(《廣菌譜》)。 【來源】為寄生于桑樹上的木耳。植物形態參見"木耳"條。 【性味】甘...
文章標簽:
相關推薦
-
三七花
三七花 (《云南中草藥選》) 【來源】為五加科植物人參三七的花。植物形態詳"三七"條。 【性味】甘,涼。 【功用主治】清...
-
桑瀝
桑瀝 (《綱目》) 【異名】桑油(《萬氏家抄方》)。 【來源】為桑科植物桑的枝條,經燒灼后瀝出的汁液。 【制法】《萬氏家...
-
桑寄生
【中文名】桑寄生(《雷公炮炙論》) 【類別】莖藤類 【異名】蔦(《詩經》),寓木、宛童(《爾雅》),桑上寄生、寄屑(《本經...
-
桑皮汁
桑皮汁 (《玉楸藥解》) 【異名】桑汁、桑白汁(《肘后方》),桑木汁(《圣惠方》),桑皮中白汁(《本草圖經》)。 【來源】為...
-
千針萬線草
千針萬線草 (《滇南本草》) 【異名】麥參、筋骨草(《云南中草藥》),大鵝腸菜(《云南中草藥選》)。 【來源】為石竹科植物...
-
黃頷蛇頭
黃頷蛇頭 (《綱目》) 【來源】為游蛇科動物黑眉錦蛇的頭部。動物形態詳"黃頷蛇"條。 【功用主治】《綱目》:"主久瘧及小...
-
馬乳
馬乳 (《本草經集注》) 【來源】為馬科動物馬的乳汁。原動物詳"馬肉"條。 【性味】甘,涼。 ①《別錄》:"冷。" ②《藥性...
-
秦艽
【中文名】秦艽(《本經》) 【類別】根類 【異名】秦膠(《本草經集注》),秦糾(《唐本草》),秦爪(《四聲本草》),左秦艽...
版權聲明:
1、本文系會員投稿或轉載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觀點和立場;
2、本站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3、若侵犯您的版權或隱私,請聯系本站管理員刪除。
上一篇:三七花
下一篇:暫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