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佩蘭(《本草再新》)
【類別】全草類
【異名】茴(《詩經》),蘭(《毛詩傳》),蘭草、水香(《本經》),都梁香(李當之《藥錄》),大澤蘭(《雷公炮炙論》),燕尾香、香水蘭(《開寶本草》),孩兒菊、千金草(《續古今考》),省頭草(《唐瑤經驗方》),女蘭、香草(《綱目》),醒頭草(《得配本草》),石瓣、針尾鳳(《廣東中藥》)。
【來源】為菊科植物蘭草的莖葉。
【植物形態】蘭草
多年生草本。根莖橫走,稍長。莖直立,高70~120厘米,下部光滑無毛。葉對生;在下部的葉常枯蔞;中部的葉有短柄,通常3深裂,裂片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5~9厘米,寬1~2厘米,先端漸尖,邊緣有鋸齒,上面綠色,下面淡綠色,無腺點,沿脈疏被柔毛,揉之有香氣;上部葉較小,通常不分裂。頭狀花序排列呈聚傘花序狀;總苞長6~8毫米,總苞片10枚左右,2~3列,外列的甚短,內列者較住,膜質,長圓形至倒披針形,常帶紫紅色;每個頭狀花序具花4~6朵;花兩性,全部為管狀花;花有冠毛,冠毛均比花冠為短;花冠白色,長5~6毫米,先端5齒裂,裂片長不及1毫米;雄蕊5,豪藥,不露于管外;子房下位,柱頭2裂,伸出花冠外。瘦果圓柱形,長約3毫米,有5棱,熟時黑褐色。花期8~11月。果期9~12月。
生溪邊或原野濕地,野生或栽培。分布河北,山東、江蘇、廣東、廣西、四川等地。
本植物的花(千金花)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采集】夏季當莖葉茂盛而花尚未開放時,割取地上部分,除凈泥沙,曬干或陰干。
【藥材】干燥的全草,莖多子直,少分枝,呈圓柱形或扁壓狀,直徑1.5~4毫米。表面黃棕色或黃綠色,有縱紋及明顯的節,節不膨大。質脆,易折斷,折斷面類白色,可見韌皮部纖維伸出,木質部有蔬松的孔,中央有髓;有時中空。葉片多皺縮,破碎,完整者多呈3裂,中央裂片較大,邊緣有粗鋸齒,兩面均無毛,色暗綠或微帶黃,質薄而脆,易破碎。氣微香,味微苦。以干燥、葉多、色綠、莖少。未開花、香氣濃者為佳。
主產江蘇、浙江、河北、山東等地。
西藏地區使用的佩蘭,為菊科植物大麻葉澤蘭的全草。
【化學成分】蘭草全草含揮發油1.5~2%,油中含:對-聚傘花素乙酸橙花醇酯和5-甲基麝香草醚,前兩者對流感病毒有直接抑制作用。葉含香豆精,鄰-香豆酸及麝香草氫醌。
大麻葉澤蘭的葉,花中都含澤蘭苦素和一倍半萜內酯,葉中又含澤蘭甙。
上述兩種植物的根中都含有蘭草素。
【炮制】揀凈雜質,用水洗凈,撈出,稍潤后,除去殘根,切段,曬干。
【性味】辛,平。
①《本經》:"味辛,平。"
②李杲:"味甘,性寒。"
③《醫林纂要》:"苦辛甘,寒。"
④《本草再新》:"味苦辛,性微涼,無毒。"
【歸經】入脾、胃經。
①《綱目》:"足太陰、厥陰經。"
②《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肺經。"
③《本草經疏》:"入手太陰、足陽明經。"
【功用主治】清暑,辟穢,化濕,調經。治感受暑濕,寒熱頭痛,濕邪內蘊,脘痞不饑,口甘苔膩,月經不調。
①《本經》:"主利水道,殺蠱毒。"
②《翟公炮炙論》:"生血,調氣與榮。"
③《別錄》:"除胸中痰癖。"
④《開寶本草》:"煮水以浴,療風。"
⑤李杲:"生津止渴,潤肌肉。治消渴膽("膽"字疑為"脾"字)癉。"
⑥《綱目》:"消癰腫,調月經。"
⑦《現代實用中藥》:"為芳香性健胃、發汗、利尿藥。用于冒寒性頭痛,鼻塞,神經性頭痛,傳染性熱病,腹痛,腰腎痛,結石等。"
⑧中藥志,:"發表祛濕,和中化濁。治傷暑頭痛,無汗發熱,胸悶腹滿,口中甜膩,口臭。"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5~3錢(鮮者3~5錢)。
【宜忌】陰虛、氣虛者忌服。
《得配本草》:"胃氣虛者禁用。"
【選方】①治脾癉口甘:蘭草(煎湯服)。(《素問》)
②治五月霉濕,并治穢濁之氣:藿香葉一錢,佩蘭葉一錢,陳廣皮一錢五分,制半夏一錢五分,大腹皮一錢(酒洗),厚樸八分(姜汁炒),加鮮荷葉三錢為引。煎湯服。(《時病論》芳香化濁法)
③治秋后伏暑,因新癥觸發:藿香葉一錢五分,佩蘭葉二錢,薄荷葉-錢,冬桑葉二錢,大青葉三錢,鮮竹葉三十片。先用青箬葉一兩,活水蘆筍二兩,煎湯代水。(《增補評注溫病條辨》七葉蘆根湯)
④治溫暑初起,身大熱,背微惡寒,繼則但熱無寒,口大渴,汗大出,面垢齒燥,心煩懊?:藿香葉-錢,薄荷葉一錢,佩蘭葉一錢,荷葉一錢。先用枇杷葉一兩,水蘆根一兩,鮮冬瓜二兩,煎湯代水。(《重訂廣溫熱論》五葉蘆根湯)
【名家論述】①《綱目》:"按《素問》云,五味入口,藏于脾胃,以行其精氣,津液在脾,令人口甘,此肥美所發也,其氣上溢,轉為消渴,治之以蘭,除陳氣也。王冰注云,辛能發散故也。李東垣治消渴生漳飲用蘭葉,蓋本于此。""蘭草,澤蘭,氣香而溫,味辛而散,陰中之陽,足太陰、厥陰經藥也。脾喜芳香,肝宜辛散,脾氣舒,則三焦通利而正氣和;肝郁散,則營衛流行而病邪解。蘭草走氣道,故能利水道,除痰癖,殺蠱辟惡,而為消渴良藥;澤蘭走血分…雖是一類,而功用稍殊,正如赤白茯苓、芍藥,補瀉皆不同也。雷敦言雌者調氣生血,雄者破血通積,正合二蘭主治。大澤蘭之為蘭草,尤可憑據。血生于氣,故曰調氣生血也。"
②《本草經疏》:"肺主氣,肺氣郁結,則上竅閉而下竅不通,胃主納水谷,胃氣郁滯,則水谷不以時化而為痰癬,蘭草辛平能散結滯,芬芳能除穢惡,則上來諸證自廖,大都開胃除惡,清肺消痰,散郁結之圣藥也。"
③《要藥分劑》:"蘭草,為消痰除惡、散郁解結之品,《內經》消渴治之以蘭,除陳氣也。蓋消渴由邪熱郁結于胃,蘭能除陳氣。可知蘭草固以蕩滌為功,肅清腸胃者也。"
④《本草便讀》:"佩蘭,功用相似澤蘭,而辛香之氣過之,故能解郁散結,殺蠱毒,除陳腐,濯垢膩,辟邪氣。至于行水消痰之效,二物亦相仿耳,但澤蘭治水之性為優,佩蘭理氣之功為勝,又為異也。"
佩蘭
時間:1970-01-01 08:00 來源:未知 作者:小久 人氣:
【導讀】:【中文名】佩蘭(《本草再新》) 【類別】全草類 【異名】茴(《詩經》),蘭(《毛詩傳》),蘭草、水香(《本經》),都梁香(李當之《藥錄》),大澤蘭(《雷公炮炙論》),燕尾香、香水蘭(《開寶...
文章標簽:
相關推薦
-
泡泡草
泡泡草 (《中國沙漠地區藥用植物》) 【異名】尖葉棘豆、山泡泡、羚羊蛋。 【來源】為豆科植物山棘豆的全草。 【植物形態...
-
蓬蘽
蓬蘽 (《本經》) 【異名】陵蘽、陰蘽(《別錄》),割田藨(《綱目,),寒藨(《醫林纂要》)。 【來源】為薔薇科植物灰白毛莓...
-
泡桐果
泡桐果 (河南醫學院《醫藥科研資料》(3):20~32,1972) 【來源】為玄參種植物泡桐或毛泡桐的果實。植物形態詳"桐皮"條。...
-
皮蛋
變蛋 (《醫林纂要》) 【異名】皮蛋(《隨息居飲食譜》),彩蛋、松花蛋(江蘇)。 【來源】為鴨蛋用石灰、草灰、鹽等腌制而成...
-
金剛藤頭
金剛藤頭 (《四川常用中草藥》) 【異名】鐵菱角、飯巴坨、冷飯巴(《四川常用中草藥》)。 【來源】為百合科植物粉菝葜的...
-
慈竹花
慈竹花 (《重慶草藥》) 【來源】為禾本科植物慈竹的花,植物形態詳"慈竹葉"條。 【功用主治】治癆傷吐血:鮮慈竹花半斤...
-
壁虎
壁虎 (《綱目》) 【異名】守宮、伍蜒(《爾雅》),新纏(《方言》),蝎虎,壁宮(《唐本草》),辟宮子(《圣惠方》),地塘蟲...
-
槐花
槐花 (《日華子本草》) 【異名】槐蕊(《本草正》)。 【來源】為豆科植物槐的花朵或花蕾。 【植物形態】槐(《爾雅》),又...
版權聲明:
1、本文系會員投稿或轉載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觀點和立場;
2、本站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3、若侵犯您的版權或隱私,請聯系本站管理員刪除。
上一篇:泡泡草
下一篇:暫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