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根
(《本草經集注》)
【來源】為薔薇科植物李的根,植物形態詳"李子"條。
【采集】9~10月采。
【性味】①《日華子本草》:"涼,無毒。"
②《滇南本草》:"性寒,味苦澀。"
【功用主治】清熱,解毒。治消渴,淋病,痢疾,丹毒,牙痛。
①《藥性論》:"苦李根煮汁止消渴。"
②《日華子本草》:"主赤白痢,濃煎服。"
③《滇南本草》:"治膏淋膿閉,馬口疼痛,秧草為使,用根點水酒服,但服后膿止,管中癢,方好。"
④《綱目》:"治小兒暴熱,解丹毒。"
⑤《重慶草藥》:"清火解毒。用于熱淋,血痢,牙痛。"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外用:燒存性研末調敷。
【選方】①治小兒暴有熱,得之二、三日:李根、桂心、芒硝各十八銖,甘草、麥門冬各一兩。上五味,細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五服。(《千金方》李根湯)
②治小兒尿灶丹,初從兩股起,及臍間走入陰頭皆赤色者:燒李根為灰,以田中流水和敷之。(《千金方》)
李根
時間:1970-01-01 08:00 來源:未知 作者:小久 人氣:
【導讀】:李根 (《本草經集注》) 【來源】為薔薇科植物李的根,植物形態詳"李子"條。 【采集】9~10月采。 【性味】①《日華子本草》:"涼,無毒。" ②《滇南本草》:"性寒,味苦澀。" 【功用主治】...
文章標簽:
相關推薦
-
栗葉
栗葉 (《滇南本草》) 【來源】為殼斗科植物栗的葉,植物形態詳"栗子"條。 【功用主治】①《滇南本草》:"治喉疔火毒,煎...
-
藜
藜 (《本草拾遺》) 【異名】萊(《詩經》),厘、蔓華(《爾雅》),蒙華(《爾雅》郭璞注),鶴頂草(《土宿本草》),紅落藜、舜...
-
李樹膠
李樹膠 (《綱目》) 【來源】為薔薇科植物李的樹脂。植物形態詳"李子"條。 【采集】在李樹生長繁茂的季節,收采樹干上分...
-
鯉魚目
鯉魚目 (《本草拾遺》) 【異名】鯉魚眼睛(《食療本草》)。 【來源】為鯉科動物鯉魚的眼睛,動物形態詳"鯉魚"條。 【化學...
-
丁榔皮
丁榔皮 (《陜西中草藥》) 【別名】松楊木皮(《本草拾遺》)。 【來源】為山茱萸科植物椋子木的樹皮。植物形態詳"椋子木...
-
婆婆丁
【婆婆丁】 學名為蒲公英,又名黃花苗、黃花地丁、黃花郎、木山藥、漿薄薄、補補丁、奶汁或苦蓿等。 婆婆丁屬于多年生...
-
金蕎麥
金蕎麥 RhizomaFagopyriCymosi (英) WildBuckwheatRhizome 【別名】 野蕎麥、蕎麥三七、金鎖銀開。 【來源】 為蓼科植物野蕎麥Fagop...
-
福建胡頹子葉
福建胡頹子葉 (廈門《新療法與中草藥選編》) 【來源】為胡頹子科植物福建胡頹子的葉片,植物形態詳"白葉刺根"條。 【性...
版權聲明:
1、本文系會員投稿或轉載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觀點和立場;
2、本站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3、若侵犯您的版權或隱私,請聯系本站管理員刪除。
上一篇:栗葉
下一篇:暫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