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香蟲
(《綱目》)
【別名】黑兜蟲(《綱目》),瓜黑蝽(蔡邦華《昆蟲分類學》),屁板蟲(《藥材資料匯編》),蜣螂蟲、打屁蟲、屁巴蟲(《中藥志》)。
【來源】為蝽科昆蟲九香蟲的干燥全蟲。
【動物形態】九香蟲
全體橢圓形,長1.7~2.2厘米,寬1~1.2厘米,體一般紫黑色,帶銅色光澤,頭部、前胸背板及小盾片較黑。頭小,略呈三角形;復眼突出,呈卵圓形,位于近基部兩側;單眼1對,橙黃色;喙較短,觸角6節,第1節較粗,圓筒形,其余4節較細長而扁,第2節長于第3節。前胸背板前狹后闊,前緣凹進,后緣略拱出,中部橫直,側角顯著;表面密布細刻點,并雜有黑皺紋,前方兩側各有1相當大的"眉形區",色澤幽暗,僅中部具刻點。小盾片大。翅2對,前翅為半鞘翅,棕紅色,翅末1.3為膜質,縱脈很密。足3對,后足最長,跗節3節。腹面密布細刻及皺紋,后胸腹板近前緣區有2個臭孔,位于后足基前外側,能由此放出臭氣。雄蟲第9節為生殖節,其端緣弧形,中央尤為弓凸。
成蟲越冬,隱藏石隙間。若蟲無翅,成蟲有翅能飛,均能食害瓜類植物。分布安徽、江蘇、浙江、福建、臺灣、廣東、廣西、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采集】冬、春二季捕捉。捕得后放罐內,加酒,蓋緊,將其悶死,或置沸水中燙死,取出曬干或烘午。
【藥材】干燥蟲體呈六角狀橢圓形而扁平,表面紅棕色咸棕黑色,長約2厘米,寬約1.2厘米。頭很小,呈類三角形。背部有膜質半透明的翅2對,將翅除去后可見背部橙紅色,有節,近邊緣有1毫米寬的邊,棕褐色與棕色相間排列成節紋狀。胸部的足多己脫落。腹部棕紅色至棕黑色,有油光,每節近邊緣處有突起的小點。質脆,折斷后腹內有淺棕色油樣粉狀物。氣如茴香,味微咸。以個均勻、棕褐色、油性大、無蟲蛀者為佳。
主產云南、四川、貴州、廣西等地。
【化學成分】蟲體含脂肪、蛋白質及甲殼質。脂肪中含有硬脂酸、棕櫚酸、油酸。脂肪酸一部分是游離存在。其臭味來源于醛或酮,但未能分出。
【炮制】揀凈雜質,篩去泥土,或用文火微炒用。
【性味】咸,溫。
①《綱目》:"咸,溫,無毒。"
②《本草新編》:"味甘辛,氣微溫。"
【歸經】入肝、腎經。
①《本草新編》:"入腎經。"
②《四川中藥志》:"入肝、脾、腎三經。"
【功用主治】理氣止痛,溫中助陽。用于胃寒脹痛,肝胃氣痛,腎虛陽痿,腰膝酸痛。膈脘滯氣,脾腎虧損,元陽不足。用九香蟲一兩(半生焙),車前子(微炒)、陳桔皮各四錢,白術(焙)五錢,杜仲(酥炙)八錢,人研為末,加煉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一錢五分,以鹽開水或鹽酒磅下,早晚各服一次。
①《綱目》:"治膈脘滯氣,脾腎虧損,壯元陽。"
②《本草新編》:"興陽益精。"
③《現代實用中藥》:"適用于神經性胃痛,腰膝酸痛,胸脘郁悶,因精神不快而發胸窩滯痛等癥,配合其他強壯藥同服有效。"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2錢;或入丸、散。
【宜忌】陰虛陽亢者慎服。
【選方】①利膈間滯氣,助肝腎虧損;九香蟲一兩(半生半熟),車前于四錢(微炒),陳皮四錢,白術五錢,杜仲八錢(酥炙)。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錢五分,鹽白湯或鹽酒送下,空心服,臨臥仍服一次。(《攝生眾妙方》烏龍丸)
②治胸脘脅痛:九香蟲三兩,炙全蝎二兩。研末,蜜丸,每丸一錢重。每次半丸,日服二次。(《吉林中草藥》)
九香蟲
時間:1970-01-01 08:00 來源:未知 作者:小久 人氣:
【導讀】:九香蟲 (《綱目》) 【別名】黑兜蟲(《綱目》),瓜黑蝽(蔡邦華《昆蟲分類學》),屁板蟲(《藥材資料匯編》),蜣螂蟲、打屁蟲、屁巴蟲(《中藥志》)。 【來源】為蝽科昆蟲九香蟲的干燥全蟲。...
文章標簽:
相關推薦
-
火麻仁
【中文名】火麻仁(《日用本草》) 【類別】果實類 【異名】麻子(《本經》),麻子仁(《傷寒論》),大麻子(《本草經集注》...
-
九子連環草
九子連環草 (《分類草藥性》) 【別名】珠串珠、夜白雞、串白雞(《貴州民間方藥集》),硬九頭獅子草(《民間常用草藥匯編...
-
火炭母草
火炭母草 (《本草圖經》) 【異名】火炭毛(《生草藥性備要》),烏炭子(《植物名實圖考長編》),運藥(《分類草藥性》),山...
-
火秧?蕊
火秧?蕊 (《生草藥性備要》) 【來源】為大戟科植物金剛纂的花蕊。植物形態詳"火秧?"條。 【功用主治】《生草藥性備要》:...
-
古山龍
古山龍 (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異名】黃連藤(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來源】為防己科植物古山龍的根...
-
臭牡丹
臭牡丹 (《綱目拾遺》) 【異名】大紅袍、臭八寶(《植物名實圖考》),矮童子(《分類草藥性》),大紅花(《貴州民間方藥集》...
-
水澤蘭
水澤蘭 (《貴州民間藥物》) 【異名】扯根菜(《救荒本草》),水滓藍(《天寶本草》),水楊柳(《貴州民間藥物》)。 【來源】...
-
紅豆蔻
紅豆蔻 (《藥性論》) 【異名】紅豆(王好古),紅蔻(《本草述鉤元》),良姜子(《廣西中藥志》)。 【來源】為姜種植物大高良...
版權聲明:
1、本文系會員投稿或轉載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觀點和立場;
2、本站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3、若侵犯您的版權或隱私,請聯系本站管理員刪除。
上一篇:火麻仁
下一篇:暫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