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角
(《本草備要》)
【異名】槐實(《本經》),槐子(陶弘景),槐豆(《本草原始》),槐連燈、九連燈、天豆(《河南中藥手冊》),槐連豆(《中藥材手冊》)。
【來源】為豆科植物槐的果實。植物形態詳"槐花"條。
【采集】冬至后,果實成熟時采摘,除去梗、果柄等雜質,曬干。
【藥材】干燥莢果呈圓柱形,有時彎曲,種子間縊縮成連珠狀,長1~6厘米,直徑0.6~1厘米。表面黃綠色、棕色至棕黑色,一側邊緣背縫線黃色。頂端有突起的殘留柱基;基部常有果柄。果肉肉質柔彰(而粘,干后皺縮。氣微弱,焦糖樣;味微苦。內有種子1~6枚。種子腎形,長8~10毫米,寬5~8毫米,厚約5毫米。表面光滑,棕色至棕黑色,一側有橢圓形的種臍,旁有圓形的珠孔,另一旁有略突起的種脊。種皮革質,子葉2片,黃綠色,嚼之有豆腥氣以肥大、角長、黃綠色、充實飽滿者為佳。
全國各地均產,主產河北、山東、江蘇、遼寧等地。
【化學成分】含9個黃酮類和異黃酮類化合物,其中有染料木素、槐屬甙、槐屬雙甙、山柰酚糖甙-C、槐屬黃酮甙和蕓香甙、蕓香甙的含量很高,幼果中達46%。槐屬甙含量為1.5~2.0%.槐屬黃酮甙含量為0.8%。另含槐糖0.4%。
種子含油9.9%。游離或結合的脂肪酸中,油酸為22.3%,亞油酸為53%,亞麻酸為12%。
【藥理作用】①升血糖作用
家兔注射槐角浸膏后1小時血糖升高,同時出現尿糖,但此反應僅為一時性,注射后1日即恢復。
②抗菌作用
槐角含有殺苗物質,能對抗葡萄球菌及大腸桿菌。
【毒性】槐豆仁及槐豆仁連皮制成浸膏,于家兔皮下注射,可使紅細胞減少,后者尤甚,說明槐角中含有一種破壞紅細胞的物質。槐角浸膏注射于青蛙、蜥蝎及白鼠結果皆中毒致死,足以說明槐角有毒。槐樹種子提取液能使兔、豬、人的紅細胞凝集,種子、莢、果肉均含有抗A、抗B、抗H凝集素。另據蘇聯介紹槐樹的花、果、葉各部分酊劑毒性不大,小劑量可提高中樞神經系統興奮性,興奮呼吸,輕度降低血壓;大劑量可抑制某些反射機能。
【炮制】蜜槐角:先取槐角置鍋內用文火炒至鼓起,噴入蜜水,再炒至外皮光亮、不粘手為度,取出放涼。(每槐角100斤,用煉熱蜂蜜5斤)槐角炭:將凈槐角置鍋內,文火炒至外表呈焦黑色,內呈老黃色為度,取出放涼。
《雷公炮炙論》:"凡采得(槐子),銅錘錘之令破,用烏牛乳浸一宿,蒸過用。"
【性味】苦,寒。
①《本經》:"味苦,寒。"
②《別錄》:"酸咸,無毒。"
③《本草蒙筌》:"味苦辛咸,氣寒,無毒。"
【歸經】入肝、大腸經。
①《雷公炮制藥性解》:"入心、肝、大腸三經。"
②《本草經疏》:"入手、足陽明,兼入足厥陰經。"
【功用主治】清熱,潤肝,涼血,止血。治腸風瀉血,痔血,崩漏,血淋,血痢,心胸煩悶,風眩欲倒,陰瘡濕癢。
①《本經》:"主五內邪氣熱,止涎唾,補絕傷,五痔,火瘡,婦人乳瘕,子藏急痛。"
②《別錄》:"墮胎。"
③《本草拾遺》:"殺蟲去風,明目除熱淚,頭腦心胸間熱風煩悶,風眩欲倒,心頭吐涎如醉,漾漾如船車上者。"
④《日華子本草》:"治丈夫女人陰瘡濕癢。"
⑤李杲:"治口齒風,涼大腸,潤肝燥。"
⑥《滇南本草》:"止血散疽。""治五痔腸風下血,赤白熱瀉痢疾。"
⑦《會約醫鏡》:"清心、肺、脾、肝、大腸之火。治心腹熱痛。"
⑧《本草求原》:"槐角潤肝養血。治疳,疔,血痢,崩血;其角中核子,補腦,殺蟲。"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2~5錢;或入丸,散;嫩角搗汁用。外用:燒存性研末調敷。
【宜忌】脾胃虛寒及孕婦忌服。
①《本草經集注》:"景天為之使。"
②《本草經疏》:"病人虛寒,脾胃作泄及陰虛血熱而非實熱者,外證似同,內因實異,即不宜服。"
③《本經逢原》):"胃虛食少及孕婦勿服。"
【選方】①治五種腸風瀉血,糞前有血名外痔,糞后有血名內痔,大腸不收名脫肛,谷道四面胬肉如奶名舉痔,頭上有孔名瘺,并皆治之:槐角(去枝梗炒)一斤,地榆、當歸(酒浸一宿,焙)、防風(去蘆)、黃芩。枳殼(去穰,麩炒)各半斤。上為末,酒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坎下,不拘時候。(《局方》槐角丸)
②治婦人崩淋下血:槐角子八兩(酒洗,炒),丹參四兩(醋拌,炒),香附二兩(童便浸,炒)。共為末,飴糖為丸,梧子大。每早雕五錢,米湯下。(《陳氏產寶》)
③治血淋并婦人崩漏不止:槐子(炒黃),管仲(炒黃)各等分。共為末。每服五錢,用釅醋一鐘煎,滾三、五沸,去渣溫服。(《良朋匯集》槐子散)
④治小便尿血:槐角子三錢,車前,茯苓、木通各二錢,甘草七分。水煎服。(《楊氏簡易方》)
⑤治赤痢毒血:槐角子四兩(酒洗,炒),白芍藥二兩(醋炒),木香五錢(焙)。共為末。每早服二錢,白湯調下。(《本草匯言》)
⑥治吐血、咯血、嘔血、唾血,或鼻衄、齒衄、舌衄、耳衄:槐角子八兩,麥門冬(去心)五兩。用凈水五十大碗,煎汁十五碗,慢火熬膏。每早午晚各服三大匙,白湯下。(《本草匯言》)
⑦治脫肛:槐花;槐角。上二味等分,炒香黃,為細末。用羊血蘸藥,炙熟食之,以酒送下,或以豬膘去皮,蘸藥炙服。(《百一選方》)
⑧治陰疝腫縮:槐子(炒)一兩。搗羅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溫酒下,空心服。(《圣濟總錄》槐子丸)
⑨治眼熱目睹:槐子、黃連(去須)各二兩。搗羅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后以溫漿水下二十丸,夜臨臥再服。(《圣惠方》明目槐子丸)
⑩治燙傷:槐角子燒存性,用麻油調敷患處。(《驗方選集》)
【名家論述】①《本草經疏》:"槐實,其主五內邪氣熱者,乃熱邪實也:唾涎多者,脾胃有熱也;傷絕之病,其血必熱;五痔由于大腸火熱,火瘡,乃血為火傷;婦人乳瘕,肝家氣結血熱所成;子藏急痛,由于血熱燥火。槐為苦寒純陰之藥,為涼血要品,故能除一切熱,散一切結,清一切火,如上諸病,莫不由斯三者而成,故悉主之。"
②《本經逢原》:"槐者,益腎清火,與黃柏同類異治。蓋黃柏專滋腎經血燥,此則專滋腎家津枯。觀《本經》主治,皆脾胃有熱,陰津不足之病。止涎唾,腎司閉藏之職也。下焦痔瘺腸風,風熱便血,年久不止者,用此一味熬膏,煉蜜收服。婦人乳瘕,子藏急痛,皆肝家血熟之患,用以清熱滋燥,諸證自安。上皆指槐角而言,其角中核子,專主明目。久服須發不白,益腎之功可知。"
③《本草求真》:"槐角,書所云能疏肝經風熱者,非是具有表性,得此則疏,實因熱除而風自息之意。凡書所著治功,多有如此立說,不可不細體會而詳究耳。"
槐角
時間:1970-01-01 08:00 來源:未知 作者:小久 人氣:
【導讀】:槐角 (《本草備要》) 【異名】槐實(《本經》),槐子(陶弘景),槐豆(《本草原始》),槐連燈、九連燈、天豆(《河南中藥手冊》),槐連豆(《中藥材手冊》)。 【來源】為豆科植物槐的果實。植...
文章標簽:
相關推薦
-
還陽參
還陽參 (《滇南本草》) 【異名】天竺參、萬丈深、竹葉青、獨花蒲公英(《滇南本草》),鐵刷把、有根無葉(《文山中草藥》...
-
槐葉
槐葉 (《食療本草》) 【來源】為豆科植物槐的葉片,植物形態詳"槐花"條。 【采集】春、夏采收,曬干。 【化學成分】含蕓...
-
環草
環草 (《廣西民間常用草藥》) 【異名】小石斛、黃草、雞爪蘭、金釵草、吊蘭(《廣西中獸醫藥植》),耳環草、細草、小金釵...
-
槐枝
槐枝 (《別錄》) 【異名】槐嫩蘗(《唐本草》)。 【來源】為豆科植物槐的嫩枝。植物形態詳"槐花"條。 【化學成分】含蕓香...
-
骨碎補
骨碎補 (《本草拾遺》) 【異名】猴姜、胡猻姜(《本草拾遺》),石毛姜(《日華子本草》),石庵閭(《開寶本草》),過山龍(《...
-
穿心草
穿心草 (《廣西中草藥》) 【異名】穿錢草、頂心風(《廣西中草藥》),穿心蓮、獅子草(《廣西實用中草藥新選》)。 【來源】...
-
白三七
白三七 (《陜西中草藥》) 【異名】打不死、還陽參、三面七、接骨丹、三步接骨丹、三匹七。 【來源】為景天科植物豌豆七...
-
椿葉
椿葉 (《綱目》) 【異名】椿木葉(《唐本草》),春尖葉(《重慶草藥》)。 【來源】為楝科植物香椿的葉,植物形態詳"椿白皮...
版權聲明:
1、本文系會員投稿或轉載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觀點和立場;
2、本站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3、若侵犯您的版權或隱私,請聯系本站管理員刪除。
上一篇:還陽參
下一篇:暫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