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油
(《綱目》)
【來源】為豆種植物大豆的種子所榨取之脂肪油。植物形態參見"黑大豆"條。
【化學成分】豆油的脂肪酸中,飽和的一般在10%左右,余為不飽和脂肪酸。前者主要是硬脂酸和棕櫚酸,后者主要是亞油酸、油酸和亞麻酸。此外的成分(1.5~2.5%)中,主要為磷脂。
豆油的甾醇含量為0.38~0.53%,其中有β-谷甾醇、豆甾醇和菜油甾醇,另含β-胡蘿卜素0.04~0.2毫克%、維生素E90~110毫克%、環木波蘿烯醇和角鯊烯。
【性味】①《綱目》:"辛甘,熱,微毒。"
②《隨息居飲食譜》:"甘辛,溫。"
【功用主治】驅蟲,潤腸。治腸道梗阻,大便秘結不通。
①《綱目》:"涂瘡疥,解發?。"
②《隨息居飲食譜》:"潤燥,解毒,殺蟲。"
【用法與用量】內服:燉溫飲,1~2兩。外用:涂患處或調藥。
【臨床應用】治療腸梗阻
先以胃腸減壓管抽盡胃內容物,然后將恒溫豆油經胃管注入或口服。劑量:1~2歲60~80毫升,2~5歲80~100毫升,6~10歲100~150毫升,10歲以上150~200毫升。同時配合腹部熱敷,必要時輸液、糾正電解質紊亂及控制感染。如經4~6小時療效不顯著,可再給豆油1~2次。在用豆油后2~4小時各用高滲鹽水或肥皂水行低壓灌腸1次。一般使用1~2次后即顯效果,否則即使多次使用亦未必有效。在使用豆油后經24~36小時尚無肯定療效或病情加重時,即應考慮手術治療。采用上法治療急性腸梗阻(包括粘連性、蛔蟲性及絞窄性)共130例,痊愈者93例,其中1次即獲成功者84例,2次者11例,3次者3例;無效而采用手術治療者共32例。實踐中觀察到,豆油療法對于一般粘連性及蛔蟲性腸梗阻療效最好,成功的98例中有78例屬此類型;但對手絞窄性腸梗阻多屬無效,32例失敗病例中,有24例屬于此類。另有用豆油60毫升。加入藕粉適量調成糊狀,每日3次分服,治療蛔蟲性腸梗阻12例,服藥后8~12小時內即有蛔蟲排出;24小時腹痛好轉,腹部索狀腫塊亦漸消退;48小時腹痛消失,腹部索狀腫塊消失。服后除大便次數增加外,無其他不良反應。
豆油
時間:1970-01-01 08:00 來源:未知 作者:小久 人氣:
【導讀】:豆油 (《綱目》) 【來源】為豆種植物大豆的種子所榨取之脂肪油。植物形態參見"黑大豆"條。 【化學成分】豆油的脂肪酸中,飽和的一般在10%左右,余為不飽和脂肪酸。前者主要是硬脂酸和棕...
文章標簽:
相關推薦
-
對節樹根
對節樹根 (《貴州草藥》) 【異名】小紅米果根(《云南中草藥》)。 【來源】為馬鞭草科植物紅紫珠的根,植物形態詳"紅紫珠...
-
獨活
獨活 (《本經》) 【異名】獨搖草(《別錄》),獨滑(《本草蒙筌》),長生草(《綱目》)。 【來源】為傘形科植物重齒毛當歸、...
-
對葉林根
對葉林根 (《貴州草藥》) 【來源】為蘿藦科植物柔毛吊燈花的根。植物形態詳"對葉林"條。 【性味】性寒,味辛。 【功用主...
-
獨蕨箕
獨蕨箕 (《云南思茅中草藥選》) 【異名】蕨箕參。 【來源】為陰地蕨科植物絨毛陰地蕨的根。 【植物形態】絨毛陰地蕨 多...
-
漢中防己
漢中防己RadixAristolochiaeHeterophyllae (英)YellowmouthDutchmanspipeRoot 【別名】防己、青木香。 【來源】為馬兜鈴科植物異葉馬兜鈴...
-
雞掛骨草
雞掛骨草 (《云南思茅中草藥選》) 【來源】為唇形科植物刺蕊草的全草。 【植物形態】刺蕊草 直立草本,基部木質化。莖方...
-
海龍
海龍 (《綱目拾遺》) 【異名】水雁(《現代實用中藥》),海蛇(《藥材資料匯編》)。 【來源】為海龍科動物刁海龍、擬海龍或...
-
地牯牛
地牯牛 (《民間常用草藥匯編》) 【異名】砂?子、倒行狗子、睡蟲(《本草拾遺》),沙谷牛(《生草藥性備要》),沙牛(《本草...
版權聲明:
1、本文系會員投稿或轉載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觀點和立場;
2、本站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3、若侵犯您的版權或隱私,請聯系本站管理員刪除。
上一篇:對節樹根
下一篇:暫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