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婢
(《本草經集注》)
【來源】為馬鞭草科植物豆腐木的莖、葉。
【植物形態】豆腐木,又名:滿山香、小退赤、知時木、早禾柴、黑毛列、臭常山、鐵箍散、臭聯膽、狐臭樹、追風散、涼粉葉、早禾樹子、六月凍、豆腐柴、觀音柴、糊拌子、臭茶、虱麻柴、土常山、小青樹。
落葉灌木,高2~6米。嫩枝有多細胞的柔毛。葉對生,卵圓形或矩圓形,長2.5~7厘米,寬1.5~3厘米,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楔形,葉緣上半部有疏鋸齒,葉兩面均有短柔毛;主脈隆起,側脈5~7對;葉柄長約7~12毫米,被短毛。圓錐花序頂生或近頂腋生。小苞片1,針狀,長2~3毫米;花小,萼杯狀,具淺5齒,齒緣被短毛;花冠淡黃色,漏斗狀,呈二唇形,有4裂片;雄蕊4,2強,短于花冠,花絲下部有短毛,藥2室,基部分離;雌蕊1,柱頭2裂,子房上位。核果圓形,徑約6毫米,紅色,具宿存萼。花期5~6月。果期6~7月。
生長于山地、路邊。分布安徽、浙江、江蘇、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貴州、福建、廣東、廣西等地。
本植物的根(腐婢根)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采集】春、夏、秋均可采收。
【性味】①《湖南藥物志》:"苦,寒,無毒。"
②《福建中草藥》:"微辛,涼。"
【功用主治】清熱,消腫。治瘧疾,瀉痢,癰,疔,腫毒,創傷出血。
①《本草經集注》:"療瘧疾有效。亦酒漬皮,療心腹痛。"
②《湖南藥物志》:"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治泄痢,消渴病,痰瘧。"
③《江西民間草藥驗方》:"清涼解熱,敗毒消癰。治瘧疾;外敷刀斧創傷。"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3~5錢。外用:搗敷、研末調敷或煎水洗。
【選方】①治瘧:腐婢葉三至五錢。開水沖泡,于瘧發前二小時預服。(《江西民間草藥驗方》)
②治痢疾:腐婢莖葉(咸根)五錢,海金沙藤五錢。水煎,去渣,用白糖或紅糖調服。(江西《草藥手冊》)
③治肝火頭痛,燙傷:腐婢莖、葉七錢,車前草五錢。水煎服。(江西《草藥手冊》)
④治腫毒:腐婢葉,曬干,研末,黃醋調敷。(《湖南藥物志》)
⑤治丹毒:腐婢葉四至五兩。水煎,待溫,洗患處。洗時須避免當風。(江西《草藥手冊》)
⑥治無名腫毒:新鮮腐婢葉搗爛,外敷;或曬干,研細末,用蜂蜜調敷患處。初起未化膿者,連敷二、三天可消散。局部不紅不腫的陰癥忌用。(《江西民間草藥驗方》)
⑦治刀斧創傷:新鮮庸婢葉,搗爛如泥,敷于傷處,能止血止痛。(《江西民間草藥驗方》)
⑧治癰:腐婢鮮葉加紅糖搗爛外敷。
⑨治疔:腐婢鮮葉搗爛調蜜外敷。
⑩治毒蛇咬傷:腐婢鮮葉、馬蘭鮮根、星宿菜鮮根各一兩。同搗爛加些百革霜(鍋底灰)調勻敷枕骨處及傷口。
⑾治蜂蟹傷:腐婢鮮葉擦患處。
⑿治鉤蚴侵入皮膚作癢(鉤蟲皮炎):腐婢鮮葉、根煎湯洗。(⑧方以下出《福建中草藥》)
【臨床應用】治療燒傷
取小青樹根皮或葉,曬干研成細末,以棉油或菜油調涂創面,每天1~2次。治療60例,對小面積燒傷一般搽藥后半小時止痛,1周左右痊愈。
腐婢
時間:1970-01-01 08:00 來源:未知 作者:小久 人氣:
【導讀】:腐婢 (《本草經集注》) 【來源】為馬鞭草科植物豆腐木的莖、葉。 【植物形態】豆腐木,又名:滿山香、小退赤、知時木、早禾柴、黑毛列、臭常山、鐵箍散、臭聯膽、狐臭樹、追風散、涼粉...
文章標簽:
相關推薦
-
腐沫
腐沫 (《綱目拾遺》) 【來源】即豆腐泔水上所集結之浮沫。 【功用主治】《綱目拾遺》:"治鵝掌癬生手掌及足掌,層層剝皮...
-
復葉披麻草根
復葉披麻草根 (《昆明民間常用草藥》) 【來源】為毛茛科植物復葉披麻草的根。植物形態詳"驚風草"條。 【采集】秋、冬采...
-
浮萍
浮萍 (《唐本草》) 【異名】蘋(《爾雅》),水萍、水花(《本經》),浮?、碎(《爾雅》郭璞注),萍子草(《補缺肘后方》),水...
-
附子
【中藥名稱】附子(《本經》) 【來源】為毛茛科植物烏頭(栽培品)的旁生塊根(子根)。植物形態詳"川烏頭"條。 【采集】夏至...
-
蠶豆花
蠶豆花 (《現代實用中藥》) 【來源】為豆科植物蠶豆的花,植物形態詳"蠶豆"條。 【采集】清明節前后開花時采收,曬干,...
-
白梅花
白梅花 (《綱目》) 【異名】綠萼梅(《綱目拾遺》),綠梅花(《藥材學》)。 【來源】為薔薇科植物梅的花蕾。植物形態詳烏梅...
-
合掌草
合掌草 (《紅河中草藥》) 【異名】合葉(《紅河中草藥》),午時合、對時接骨草(《貴州藥植目錄》)。 【來源】為遠志科植物...
-
紅澤蘭
紅澤蘭 (《四川常用中草藥》) 【來源】為爵床科植物垂序馬藍的全草。 【植物形態】垂序馬藍 多年生灌木狀草本,高60~...
版權聲明:
1、本文系會員投稿或轉載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觀點和立場;
2、本站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3、若侵犯您的版權或隱私,請聯系本站管理員刪除。
上一篇:腐沫
下一篇:暫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