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烏泡
(《貴州草藥》)
【異名】倒生根、黃水泡、無刺烏泡、糖泡葉、馬莓葉(《貴州草藥》)。
【來源】為薔薇科植物大烏泡的根。
【植物形態(tài)】大烏泡
灌木,高2~3米。莖和葉柄以及葉下面均密被黃色絨毛和散生極短的彎皮刺。單葉互生,革質(zhì),近圓形,直徑4~12厘米,掌狀7~9裂,頂生裂片不明顯3裂,先端圓鈍戍銳尖,基部心形,邊緣有不整齊的重鋸齒,上面有短柔毛和密布小的凸起,基生5出脈,網(wǎng)脈顯明;葉柄長3~6厘米;托葉條裂。圓錐花序或總狀花序頂生或腋生,密被黃色絨毛;苞片橢圓形,缺刻狀條裂;萼裂片卵形,先端常多裂,外面密生黃色絨毛。聚合果球形,徑1~1.5厘米,紅色。
生于路旁灌木叢中。分布四川、云南、貴州等地。
【采集】全年可采。洗凈、切片、曬干。
【功用主治】清熱解毒,祛風(fēng)除濕;涼血,止血,接骨。治痢疾,腹瀉,風(fēng)濕痹痛,咳血,婦女倒經(jīng),骨折。
【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煎湯,0.5~1兩。外用:搗敷。
【選方】①治痢疾:鮮大烏泡根皮三兩,鮮龍芽草根二兩,鮮白金條根一兩。煎水服,每日三至四次,每次兩小酒杯。
②治咳嗽帶血,四肢無力:鮮大烏泡二兩,鮮苦刺頭一兩,葵花桿心五錢。加水煎成濃汁,每日服四次,每次一茶杯。
③治倒經(jīng):大烏泡根、倒觸傘根各一兩,茅草根、金銀花。藤各五錢。煎水兌紅糖服,一日三次。
④治骨折(未破皮者):大烏泡根、野葡萄根皮、百尾參各等量。共搗爛,加酒炒熱,先用手法將骨折復(fù)位,然后包上藥,再上夾板,一日一換。用量視患處面積而定。(選方出《貴州草藥》)
大烏泡
時(shí)間:1970-01-01 08:00 來源:未知 作者:小久 人氣:
【導(dǎo)讀】:大烏泡 (《貴州草藥》) 【異名】倒生根、黃水泡、無刺烏泡、糖泡葉、馬莓葉(《貴州草藥》)。 【來源】為薔薇科植物大烏泡的根。 【植物形態(tài)】大烏泡 灌木,高2~3米。莖和葉柄以及葉下面...
文章標(biāo)簽:
相關(guān)推薦
-
丹參
【中文名】丹參(《本經(jīng)》) 【類別】根類 【異名】亦參、木羊乳(《吳普本草》),逐馬(陶弘景),山參(《日華子本草》),紫...
-
大葉鳳尾
大葉鳳尾 (《西藏常用中草藥》) 【異名】雙鳳尾、金雞尾(《西藏常用中草藥》),鳳尾草、大葉井口邊草、狼牙草(《陜西草...
-
彈刀子菜
彈刀子菜 (《中草藥土方土法戰(zhàn)備專輯》) 【異名】四葉細(xì)辛。 【來源】為玄參種植物彈刀子菜的全草。 【植物形態(tài)】彈刀子...
-
大葉鉤藤根
大葉鉤藤根 (《云南中草藥選》) 【來源】茜草科植物大葉鉤藤的根,植物形態(tài)詳"大葉鉤藤"條。 【性味】甘苦,涼。 【功用...
-
藏茄
藏茄 (《陜甘寧肯中草藥選》) 【異名】樟柳檉、唐傳那保(藏名)。 【來源】為茄科植物唐古特莨菪的根和種子。 【植物形態(tài)...
-
艾葉
艾葉 (《本草經(jīng)集注》) 【來源】為菊科植物艾的干燥葉。 【植物形態(tài)】艾(《詩經(jīng)》),又名:冰臺(《爾稚》),艾蒿(《爾雅...
-
八哥
八哥 (《綱目》) 【異名】寒皋(《淮南萬畢術(shù)》),鴝鵒(《唐本草》),花鵒(《荊楚歲時(shí)記》),??鳥(《廣韻》)。 【來源】為椋...
-
白飯樹根
白飯樹根 (《南寧市藥物志》) 【異名】薏米蘊(yùn)(《嶺南采藥錄》),魚眼報(bào)(《南寧市藥物志》)。 【來源】為大戟料植物白飯樹...
版權(quán)聲明:
1、本文系會員投稿或轉(zhuǎn)載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觀點(diǎn)和立場;
2、本站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不承擔(dān)相關(guān)法律責(zé)任;
3、若侵犯您的版權(quán)或隱私,請聯(lián)系本站管理員刪除。
上一篇:丹參
下一篇:暫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