蒺藜苗
(《綱目》)
【異名】蒺藜蔓(《千金翼方》)。
【來源】為蒺藜科植物蒺藜的莖葉。植物形態(tài)詳"刺蒺藜"條。
【化學成分】詳"蒺藜根"條。
【藥理作用】全草或果實在印度用作利尿劑。生長在非洲者對羊有毒。
【歸經(jīng)】《本草經(jīng)疏》:"入肝。"
【功用主治】治癰腫,疥癬,風癢,鼻塞。
①《別錄》:"主風癢,可煮以浴。"
②《綱目》:"煮湯,洗疥癬風瘡作癢。"
【選方】①治鼻塞多年,不聞香臭,水出不止:蒺藜苗二握。以水-大盞,煮取半盞,仰臥,先滿口含飯,以汁一合,灌人鼻中,不通再灌之,大嚏。(《圣惠方》灌鼻蒺藜汁)
②治癰腫:蒺藜蔓(凈洗)三寸截之,取得一升。以水三升,煮取二升,去滓,納銅器中,煮取一升,納小器中,煎如稠糖,取涂瘡腫上。(《千金翼方》)
③治蠼螋尿瘡:熟搗蒺藜葉,以水和涂,燥復易之。(《千金方》)
【臨床應用】①治療慢性氣管炎
取刺蒺藜全草(每人每日1兩),洗凈、切碎,水浸24小時。制成糖漿。日服2次,每次10毫升(相當于生藥半兩)。或用乙醇沉淀制成蜜丸,每次2丸(相當生藥1兩),每日2次,10天為一療程。147例用刺蒺藜糖漿的近期有效率為85.04%,其中顯效率為28.58%;7例用蜜丸,僅1例好轉,6例無效。
②內(nèi)服白蒺藜可引起猩紅熱樣藥疹
曾有1例白癜風患者,服白蒺藜2錢后1小時許,即感全身皮膚有扎刺感,隨后發(fā)現(xiàn)有針頭大紅色疹點,壓之退色,繼之皮膚普遍潮紅;翌晨略覺輕快,遂又服2錢,數(shù)分鐘后,上述癥狀迅速加劇,并有皮膚瘙癢,心煩不安等癥。當即停藥,大量飲水,給抗過敏治療而愈。
蒺藜苗
時間:1970-01-01 08:00 來源:未知 作者:小久 人氣:
【導讀】:蒺藜苗 (《綱目》) 【異名】蒺藜蔓(《千金翼方》)。 【來源】為蒺藜科植物蒺藜的莖葉。植物形態(tài)詳"刺蒺藜"條。 【化學成分】詳"蒺藜根"條。 【藥理作用】全草或果實在印度用作利尿劑。生...
文章標簽:
相關推薦
-
白魚
白魚 (孟詵) 【異名】蹺魚(《滇南本草》),饕魚(《綱目》),白扁魚(《本草求原》)。 【來源】為鯉科動物翹嘴紅蹺的肉。...
-
麂肉
麂肉 (《本草拾遺》) 【來源】為鹿科動物小麂的肉。 【動物形態(tài)】小麂,又名:黃麂,黃?。 形小,肩高約40厘米,體長70~...
-
白魚尾果
白魚尾果 (《閩東本草》) 【來源】為馬錢科植物駁骨丹的果實。植物形態(tài)詳"白魚尾"條。 【采集】9~10月采,陰干。 【功用...
-
棘葉
棘葉 (《綱目》) 【來源】為鼠李科植物酸棗的葉。植物形態(tài)詳"酸棗仁"條。 【化學成分】含蕓香甙、小檗堿、原阿片堿、蠟...
-
八角蓮
八角蓮 (《福建民間草藥》) 【別名】八角連(《綱目拾遺》),金魁蓮(《分類草藥性》),旱八角、葉下花(《貴陽民間藥草》...
-
箭桿風
箭桿風 (《廣西實用中草藥新選》) 【異名】山姜、假砂仁。 【來源】為姜科植物箭桿風的根莖。 【植物形態(tài)】箭桿風 多年...
-
橘核
橘核(《日華子本草》) 【異名】橘子仁(《婉僧坦集驗方》),橘子核(《本草衍義》),橘米(《四川中藥志》),橘仁(《藥材學...
-
豇豆根
豇豆根 (《滇南本草》) 【來源】為豆科植物豇豆的根,植物形態(tài)詳"豇豆"條。 【功用主治】健脾益氣,消食 治食積,脾胃虛...
版權聲明:
1、本文系會員投稿或轉載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觀點和立場;
2、本站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3、若侵犯您的版權或隱私,請聯(lián)系本站管理員刪除。
上一篇:白魚
下一篇:暫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