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息肉是鼻部常見疾病,也與某些全身疾病有關。它是由于鼻粘膜長期炎性反應引起組織水腫的結果。鼻息肉多來源于中鼻道竇口、鼻道復合體和篩竇,高度水腫的鼻粘膜由中鼻道、竇口向鼻腔膨出下垂而形成息肉。由于病因的多元性和明顯的術后復發傾向,故在鼻科疾病中占有重要地位。
鼻息肉一名首見于《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原指鼻塞癥狀,"若鼻息肉不通",在《諸病源候論》始列為病名,《醫學心悟》中將其稱為鼻痔,"鼻痔,鼻生息肉也。"至明清時代醫家已對鼻息肉有較詳細的描述,《醫學入門·卷四》曰:"鼻痔,肺氣熱極,日久凝濁結成息肉,如棗滯息竅。"《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七》曰:"沿鼻生息肉鼻梁起方",近于"蛙鼻"。《諸病源候論》認為息肉是由于風寒傷肺所致。"鼻息肉候·肺氣通于鼻,肺臟為冷所乘,則鼻氣不和,津液壅塞而為鼻??,冷搏于血氣,停結鼻內故變生息肉。"但亦有不少醫家傾向肺熱之說。《古今醫統》曰:"肺氣通子鼻,清氣出入之道,肺臟熱邪壅滯,上焦郁結,伏留不散,而成????之患矣",《醫學入門》認為"鼻痔肺氣熱極,日久凝濁,結成息肉。"《醫旨緒馀》對鼻息肉的病因病機有較全面的分析"金職司降,喜清而惡濁,今受濁氣熏蒸,凝聚既久,壅遏郁結,而為痰涕,至于痔殊??肉之類,皆由積久,燥火內播,風寒外束,隧道壅塞,氣血升降被其妨礙,澆培彌厚,猶積土而成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