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苓
(《本經(jīng)》)
【異名】豕零(《莊子》),?豬屎(《本經(jīng)》),豕橐(《莊子》司馬彪注),冂苓(《韓昌黎集》),地烏桃(《本草圖經(jīng)》),野豬食(《東北藥植志》),豬屎苓(《四川中藥志》)。
【來源】為多孔菌科植物豬苓的干燥菌核。
【植物形態(tài)】豬苓
菌核呈長形塊狀或不規(guī)則塊狀,有的呈關(guān)狀,稍扁,表面凹凸不平,棕黑色或黑褐色,有皺紋及窟狀突起;斷面呈白色或淡褐色,半木質(zhì)化,較輕。子實體從地下菌核內(nèi)生出,常多數(shù)合生,菌柄基部相連或多分枝,形成一叢菌蓋,傘形成傘狀半圓形,直徑達(dá)15厘米以上。菌蓋肉質(zhì),干后硬而脆,圓形,寬1~8厘米,中部臍狀,表面淺褐色至紅褐色。菌肉薄,白色。菌管與菌肉同色,與菌柄呈延生;管口多角形。孢子在顯微鏡下呈卵圓形。
生長在山林中柞樹、楓樹、樺樹、槭樹、橡樹的根上,性喜松軟凸起不易長草的土壤中,雨季常在凸起處生有一莖多頭蘑菇狀的子實體。分布河北、河南、安徽、浙江、福建、湖南、湖北、四川、貴州、云南、山西、陜西、甘肅、青海、內(nèi)蒙古及東北等地。
【采集】南方全年皆采,北方以夏、秋兩季為多。挖出后去掉泥砂,曬干。放干燥通風(fēng)處。
豬苓隱生于地下,地上無苗,尋找較困難。據(jù)河北經(jīng)驗,凡生長豬苓的地方,其土壤肥沃,發(fā)黑,雨水滲透也快,小雨后地面仍顯干燥。
【藥材】為干燥的不規(guī)則的長形塊狀或近圓形塊狀,大小粗細(xì)不等,長形的多彎曲或分枝如姜,長約10~25厘米,徑約3~8厘米,圓塊狀的直徑約3~7厘米。外表面灰黑色或棕黑色,全體有瘤狀突起及明顯的皺紋。質(zhì)堅而不實,輕如軟木,斷面細(xì)膩,白色或淡棕色,略呈顆粒狀。氣無,味淡。以個大、外皮黑褐色光亮、肉色粉白、體較重者為佳。
主產(chǎn)于陜西、河南、河北、四川、云南。甘肅、青海、遼寧、吉林、黑龍江、內(nèi)蒙古、湖北等地亦產(chǎn)。陜西、云南產(chǎn)量較大,陜西產(chǎn)者質(zhì)量最佳。
【化學(xué)成分】含麥角甾醇、生物素、糖類、蛋白質(zhì)。
【藥理作用】①利尿作用
健康人口服豬苓煎劑5克,6小時內(nèi)尿量增加62%,氯化物增加45%,但3克煎劑及臨床常用量對人未能證實有利尿作用。以不麻醉的帶輸尿管瘺犬作實驗,豬苓煎劑0.25~0.5克/公斤靜脈或肌肉注射表現(xiàn)利尿,口服或靜脈注射量低于0.0048克/公斤,則無作用。家兔口服或腹腔注射,需接近人的用量始有效,煎劑、流浸膏2克/公斤則無效。大鼠口服醇提水溶液能增加尿量,但切除腎上腺的大鼠,豬苓煎劑與去氧皮質(zhì)酮合用,對尿量及鹽的排泄并無影響。豬苓含鉀量不高(30毫克%),亦不稀釋血液,其利尿作用可能由于抑制了腎小管對電解質(zhì)和水的重吸收。五芩散煎劑(豬苓、茯苓、白術(shù)、澤瀉、桂枝)靜脈注射于犬,在增加尿量的同時增加鈉、鉀、氯離子的排出,醇提水溶液給大鼠口服亦有明顯的利尿作用,其組成藥物中以桂枝利尿較顯著。
②抗菌作用
豬苓的醇提取液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有抑制作用。
【炮制】洗凈泥砂,潤軟切片,晾干。
《雷公炮炙論》:"凡采得豬苓,用銅刀削上粗皮一重,薄切,下東流水浸一夜,至明漉出,細(xì)切,以升麻葉對蒸一日,出,去升麻葉令凈,曬干用。"
【性味】甘淡,平。
①《本經(jīng)》:"味甘,平。"
②《藥性論》:"微熱。"
③李杲:"淡甘,平。"
【歸經(jīng)】入脾、腎、膀胱經(jīng)。
①《湯液本草》:"入足太陽、少陰經(jīng)。"
②《藥品化》:"入脾、膀胱二經(jīng)。"
③《本草經(jīng)解》:"入手太陰肺經(jīng)、足太陰脾經(jīng)。"
【功用主治】利尿滲濕。治小便不利,水腫脹滿,腳氣,泄瀉,淋、濁,帶下。
①《本經(jīng)》:"主痃瘧,利水道。"
②《藥性論》:"解傷寒溫疫大熱,發(fā)汗,主腫脹,滿腹急痛。"
③《珍珠囊》:"滲泄,止渴,又治淋腫。"
④《醫(yī)學(xué)啟源》:"大燥除濕。《主治秘要》云,去心懊?。"
⑤《醫(yī)學(xué)入門》:"治中暑消渴。"
⑥《綱目》:"開腠理,治淋、腫、腳氣,白濁、帶下,妊娠子淋,小便不利。"
【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煎湯,2~4錢;或入丸,散。
【宜忌】無水濕者忌服。
①《醫(yī)學(xué)啟源》:"豬苓淡滲,大燥亡津液,無濕證勿服。"
②《醫(yī)學(xué)入門》:"有濕癥而腎虛者忌。"
③《得配本草》:"目昏、無濕而渴,二者禁用。"
【選方】①治脈浮發(fā)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豬苓(去皮)、茯苓、澤瀉、阿膠、滑石(碎)各一兩。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納阿膠烊消,溫服七合,日三服。(《傷寒論》豬苓湯)
②治妊娠從腳上至腹腫,小便不利,微渴引飲:豬苓五兩,末,以熟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子母秘錄》)
③治痃瘧不分新久:豬苓一兩,茯苓五錢,柴胡四錢,半夏三錢,甘草一錢,生姜三片,大棗二枚。水三碗,煎一碗。未發(fā)前服,渣再煎,發(fā)后服。(《方脈家寶》)
④治腸胃寒濕,濡瀉無度,嗜臥不食:豬苓(去黑皮)半兩,肉豆蔻(去殼,炮)二枚,黃柏(去粗皮,炙)一分。上三味搗羅為末,米飲和丸,如綠豆大,每服十丸,食前熟水下。(《圣濟(jì)總錄》豬苓丸)
⑤治子淋:豬苓五兩。搗篩,以白湯三合,和方寸匕為一服,漸至二匕,日三夜二,盡,不瘥,宜轉(zhuǎn)下之,服甘遂散。(《小品方》)
⑥治年壯氣盛,夢遺白濁:半夏一兩,豬苓一兩。上半夏銼如豆大,豬苓為末。先將半夏炒令黃色,不令焦,地上去火毒半日,取半夏為末;以一半豬苓末調(diào)勻和丸,如桐子大,更用余豬苓末拌丸,使干,入不油砂瓶中養(yǎng)之。每服四十丸,空心溫酒鹽湯下,于申未間冷酒下。(《濟(jì)生方》豬苓丸)
⑦治嘔吐而病在膈上,思水者:豬苓、茯苓、白術(shù)各等分。上三味,杵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金匱要略》豬苓散)
⑧傷寒口渴。用豬苓、茯苓、澤瀉、滑石、阿膠各一兩,加水四升,煮成二升。每服七合。一天服三次。此方名"豬苓湯"。
⑨通身腫滿,小便不利。用豬苓五兩,研為還想,每服一匙,熟水送下。一天服三次。
⑩妊娠腫渴(鄶、腹皆腫,小便不利)。治方同上。
【名家論述】①《本草衍義》:"豬苓,行水之功多,久服必?fù)p腎氣,昏人目。"
②《用藥心法》:"豬苓,苦以泄滯,甘以助陽,淡以利竅,故能除濕利小便。"
③《綱目》:"豬苓淡滲,氣升而又能降,故能開腠理,利小便,與茯苓同功,但入補(bǔ)藥不如茯芩也。"
④《本草匯言》:"豬苓,滲濕氣,利水道,分解陰陽之的藥也。此藥味甘淡微苦,苦雖下降,而甘淡又能滲利走散,升而能降,降而能升,故善開腠理,分理表陽里陰之氣而利小便,故前古主痃瘧。甄氏方主傷寒溫疫大熱。能發(fā)汗逐邪。此分利表陽之氣于外也。張氏方主腹?jié)M腫脹急痛,心中懊?,瘧痢瘴瀉,此分利里陰之氣于內(nèi)也。張仲景治太陽病脈浮、發(fā)熱、消渴而小便不利者,用五苓散,以止其吐;冬時寒嗽,兼寒熱如瘧狀者,名為痰風(fēng),用五苓散以定其嗽。此三法俱重在豬苓,開達(dá)腠理,分利陰陽之妙用也。"
⑤《藥品化義》:"豬苓味淡,淡主于滲,入脾以通水道,用治水瀉濕瀉,通淋除濕,消水腫,療黃疸,獨(dú)此為最捷,故云與琥珀同功。但不能為主劑,助補(bǔ)藥以實脾,領(lǐng)泄藥以理脾,佐溫藥以暖脾,同涼藥以清脾,凡脾虛甚者,恐泄元?dú)猓髦?
⑥《本草述》:"方書有云,濕在脾胃者,必用豬苓、澤瀉以分理之也。按豬苓從陽暢陰,潔古所謂升而微降者是,陽也;澤瀉從陰達(dá)陽,潔古所謂沉而降者是,陰也。二味乃合為分理陰陽。"
⑦《長沙藥解》:"豬苓,滲利泄水,較之茯苓更捷。但水之為性,非土木條達(dá),不能獨(dú)行。豬苓散之利水,有白術(shù)之燥濕土也;豬苓湯之利水,有阿膠清風(fēng)木也;五苓之利水,有白術(shù)之燥土,桂枝之達(dá)木也;八味之利水,有桂枝之達(dá)木,地黃之清風(fēng)也:若徒求利于豬、茯、滑、澤之輩,恐難奏奇功耳。"
⑧《本草求真》:"豬苓,凡四苓、五苓等方,并皆用此,性雖有類澤瀉,同入膀胱腎經(jīng),解熱除濕,行竅利水,然水消則脾必燥,水盡則氣必走;澤瀉雖同利水,性亦類燥,然咸性居多,尚有潤存,澤雖治火,性亦損氣,然潤能滋陰,尚有補(bǔ)在。故豬必合澤瀉以同用,則潤燥適均,而無偏陂之患矣。至于茯苓雖屬滲劑,有濕自可以去,然茯則入氣而上行,此則入血而下降,且與澤瀉利水消腫,治瘧止痢等藥,審屬暑邪濕熱內(nèi)閉,無不借此以為宣導(dǎo)之需,古人已云清利小便,無若此耖,以故滋陰藥中,止有澤瀉,而不用及豬苓,正謂此耳。但此專司引水,津液易耗,久服多致?lián)p目。"
【附方】 豬苓是真菌類多孔菌科植物豬苓菌的菌核,常寄生于楓樹、柞樹、樺樹、椴樹等的樹干或根部。李時珍說"豬苓淡滲透.....利不便與茯苓同功,但入補(bǔ)藥,不如茯苓也。"
豬苓
時間:1970-01-01 08:00 來源:未知 作者:小久 人氣:
【導(dǎo)讀】:豬苓 (《本經(jīng)》) 【異名】豕零(《莊子》),?豬屎(《本經(jīng)》),豕橐(《莊子》司馬彪注),冂苓(《韓昌黎集》),地烏桃(《本草圖經(jīng)》),野豬食(《東北藥植志》),豬屎苓(《四川中藥志》)。 【來...
文章標(biāo)簽:
相關(guān)推薦
-
豬膚
豬膚 (《湯液本草》) 【異名】豬皮(《湯液本草》)。 【來源】為豬科動物豬的皮膚。動物形態(tài)詳"豬肉"條。 【化學(xué)成分】含...
-
豬毛菜
豬毛菜 (《河北中藥手冊》) 【異名】扎蓬棵(《河北中藥手冊》),刺蓬(《甘肅中草藥手冊》),三叉明棵、豬毛纓(《河南中草...
-
豬肝
豬肝 (《千金食治》) 【來源】為豬科動物豬的肝,動物形態(tài)詳"豬肉"條。 【性味】甘苦,溫。 ①《千金?食治》;"苦,平,...
-
豬脬
豬脬 (《綱目》) 【異名】豬尿胞(《急救方》),豬胞(《圣濟(jì)總錄》)。 【來源】為豬科動物豬的膀胱。動物形態(tài)詳"豬肉"條。...
-
鴨肪
鴨肪 (《別錄》) 【異名】鶩肪(《別錄))。 【來源】為鴨科動物家鴨的脂肪油。動物形態(tài)詳"白鴨肉"條。 【采集】取鴨脂肪,...
-
狗腎
狗腎 (《本草拾遺》) 【來源】為犬科動物狗的腎臟,動物形態(tài)詳"狗肉"條。 【性味】①《滇南本草》:"氣味平。" ②《綱目...
-
大飛揚(yáng)
大飛揚(yáng) (《廣西中藥志》) 【異名】馬鞍葉羊蹄甲(《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豆科》),蝴蝶風(fēng)、羊蹄藤(《廣西中藥志》),夜合葉...
-
蛾藥
蛾藥 (《云南中草藥》) 【異名】火把花、火草。 【來源】為菊科植物華火絨草的根。 【植物形態(tài)】華火絨草,又名:中國火...
版權(quán)聲明:
1、本文系會員投稿或轉(zhuǎn)載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觀點(diǎn)和立場;
2、本站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不承擔(dān)相關(guān)法律責(zé)任;
3、若侵犯您的版權(quán)或隱私,請聯(lián)系本站管理員刪除。
上一篇:豬膚
下一篇:暫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