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木
(《本草拾遺》)
【來源】為桑科植物柘樹的木材。
【植物形態(tài)】柘樹(《救荒本草》),又名:柘(《詩經(jīng)》),柘桑(《淮南子》高誘注),文章樹(《清異錄》),灰桑樹(《湘陰縣志》),柘子,野梅子、野荔枝、老虎肝、黃桑、黃了刺、刺釘、黃疸樹、山荔枝、痄腮樹、痄刺、九重皮、大丁癀。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可達(dá)8米以上。小枝黑綠褐色,光滑無毛,具堅(jiān)硬棘刺,刺長5~35毫米。單葉互生,近革質(zhì),卵圓形或倒卵形,長5~13厘米,基部楔形或圓形,先端鈍或漸尖,全緣或3裂,上面暗綠色,下面放綠色;幼時(shí)兩面均有毛,成長后除下面主脈略有毛外,余均光滑無毛;基部3出脈,側(cè)脈4~5對(duì);葉柄長約1厘米,略有毛;托葉小,分離,側(cè)生。花單性,雌雄異株;皆成頭狀花序,具短梗,單一或成對(duì)腋生;雄花被4裂,苞片2或4,雄蕊4,花絲直立;雌花被4裂,花柱1。聚花果近球形,徑約2.5厘米,紅色,有肉質(zhì)宿存花被及苞片包裹瘦果。花期6月。果期9~10月。
喜生在陽光充足的荒山、坡地、丘陵及溪旁。分布河北、山東、河南、陜西、甘肅、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四川、云南、貴州、廣東、廣西等地。
本植物的根(穿破石),樹皮或根皮(柘木白皮)、莖葉(柘樹莖葉)、果實(shí)(柘樹果實(shí))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性味】《本草拾遺》:"味甘,溫,無毒。"
【功用主治】《日華子本草》:"治婦人崩中血結(jié),瘧疾。"
【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煎湯,1~2兩。外用:煎水洗。
【選方】①治月經(jīng)過多:柘樹、馬鞭草、榆樹。水煎兌紅糖服。(《湖南藥物志》)
②洗目令明:拓木煎湯,按日溫洗。(《海上方》)
③治飛絲入目:柘樹漿點(diǎn)(目)了,綿裹箸頭,蘸水于眼上繳拭涎毒。(《醫(yī)學(xué)綱目》)
柘木
時(shí)間:1970-01-01 08:00 來源:未知 作者:小久 人氣:-
梔子花根
梔子花根 (《分類草藥性》) 【來源】為茜草科植物山梔的根。植物形態(tài)詳"梔子"條。 【性味】①《分類草藥性》:"苦。" ②...
-
柘耳
柘耳 (《綱目》) 【異名】柘黃。 【來源】為寄生于柘樹上的木耳。植物形態(tài)參見"木耳"條。 【功用主治】治肺癰咳嗽,膿血...
-
柘樹果實(shí)
柘樹果實(shí) (《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異名】佳子(《綱目》)。 【來源】桑科植物柘樹,詳"柘木"條。 【采集】9~10月采。 【...
-
梔子葉
梔子葉 (《本草求原》) 【異名】黃枝葉(《生草藥性備要》)。 【來源】為茜草科植物山梔的葉。植物形態(tài)詳"梔子"條。 【化...
-
桂子
桂子 (《綱目拾遺》) 【異名】天竺桂實(shí)(《中國醫(yī)學(xué)大辭典》)。 【來源】為樟科植物天竺桂的果實(shí)。植物形態(tài)詳桂皮條。 【...
-
無名木皮
無名木皮 (《海藥本草》) 【來源】為漆樹科植物先名木的樹皮。植物形態(tài)詳"無名子"條。 【性味】《海藥本草》:"辛,大溫...
-
沙棗
沙棗 (《新疆中草藥手冊(cè)》) 【異名】銀柳、紅豆(《中國高等植物圖鑒》)。 【來源】為胡頹子科植物沙棗的果實(shí)。 【植物形...
-
毛大丁草
毛大丁草 (《中國藥植志》) 【異名】小一枝箭(《滇南本草》),一枝香(《植物名實(shí)圖考》),兔耳風(fēng)、毛耳風(fēng)(《草木便方》...
版權(quán)聲明:
1、本文系會(huì)員投稿或轉(zhuǎn)載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觀點(diǎn)和立場(chǎng);
2、本站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tái),不承擔(dān)相關(guān)法律責(zé)任;
3、若侵犯您的版權(quán)或隱私,請(qǐng)聯(lián)系本站管理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