蚱蜢
(《綱目》)
【異名】直螽(《詩經》),蠜(《爾雅》)。
【來源】為蝗科昆蟲稻蝗等的干燥全蟲。
【動物形態】稻蝗
體長圓形,黃綠色。雌蟲頭至翅端長3.6~4.4厘米;雄蟲長3~3.3厘米。頭部略成方形,在復眼后方各有一條褐色縱帶,由頭部側面伸至前胸背板的側面。復眼橢圓形,位于頭頂兩側,單眼3個,在復眼中間的頭頂部。觸角絲狀,有多數小節組成;口器咀嚼式。前胸背板較大,中、后胸背板較小。翅2對,前翅狹長,灰褐色,后翅闊,半透明,翅長超過腹部的末端。足3對,灰褐色,跗節8節,具2爪,后肢的腿節特大,善于跳躍。腹部可見11節,第1節兩側有聽器,雌蟲腹部的末端有產卵管。
多生活于水稻、玉米、高梁、甘蔗等田中,以及潮濕近水的草灘和田埂上,食害稻谷、玉米等禾本科作物。分布幾遍全國。
【采集】秋季捕捉,曬干或風干。
【性味】辛甘,溫。
①《本草拾遺》:"有毒。"
②《綱目》:"辛,有毒。"
③《隨息居飲食譜》:"辛甘,溫。"
【功用主治】治小兒急慢驚風,百日咳。
①《綱目拾遺》:"治咳嗽,驚風,破傷(風),療折損,凍瘡,斑疹不出。"
②《隨息居飲食譜》:"暖胃助陽,健脾運食。"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5~10只;或煅存性研末。外用:研末撒或調敷。
【選方】①治小兒驚風:蚱蜢不拘多少,煅存性,砂糖和服。(《綱目拾遺》)
②治急慢驚風:霜降后取蚱蜢風干,用十個或七個,加鉤藤、薄荷葉各一撮,煎湯灌下,渣再煎服。(《百草鏡》)
③治破傷風:霜降后蚱蜢,曬干,用十數個,瓦上煅存性,酒下。(《救生苦海》)
④治鸕鶿瘟(其癥咳嗽不已,連作數十聲,類哮非哮,似喘非喘,小兒多患此):蚱蜢十個。煎湯服。(《綱目拾遺》)
⑤治鸕鶿郁(小兒有之,其癥如物哽咽,欲吐難出之狀,久之出痰少許,日久必死):干蚱蜢煎湯服。(《百草鏡》)
⑥治凍瘡:蚱蜢,風干,煅研,香油和搽,撒亦可。(《養素園傳信方》)
⑦治痧脹:蚱蜢五、六個。煎湯溫服。(《養素園傳信方》)
⑧治三日瘧:盤螽,陰干為末,臨發日,于五更時酒服方寸匕。(姚可成《食物本草》)
蚱蜢
時間:1970-01-01 08:00 來源:未知 作者:小久 人氣:
【導讀】:蚱蜢 (《綱目》) 【異名】直螽(《詩經》),蠜(《爾雅》)。 【來源】為蝗科昆蟲稻蝗等的干燥全蟲。 【動物形態】稻蝗 體長圓形,黃綠色。雌蟲頭至翅端長3.6~4.4厘米;雄蟲長3~3.3厘米。頭...
文章標簽:
相關推薦
-
窄葉飄帶草
窄葉飄帶草 (《昆明民間常用草藥》) 【異名】飄帶草。 【來源】為傘形科植物窄葉柴胡的全草。 【植物形態】窄葉柴胡 草...
-
樟樹子
樟樹子 (《綱目拾遺》) 【異名】樟梨(《綱目拾遺》),香樟子、大木姜子(《貴州民間方藥集》),樟木子(《中藥志》),樟扣...
-
窄葉大戟
窄葉大戟 (《中國沙漠地區藥用植物》) 【異名】貓眼草。 【來源】為大戟科植物窄葉大戟的全草。 【植物形態】窄葉大戟...
-
越橘葉
越橘葉 (《國藥的藥理學》) 【異名】熊果葉(《新疆中草藥手冊》)。 【來源】為杜鵑花科植物越橘的葉。 【植物形態】越橘...
-
龍須草2
龍須草2 (《內蒙古中草藥》) 【來源】為禾本科植物硬質早熟禾的地上部分。 【植物形態】硬質早熟禾 多年生草本,高30~...
-
人參蘆
人參蘆 (《本草蒙筌》) 【別名】竹節參(《本經逢原》)。 【來源】為五加科植物人參的根莖。植物形態詳"人參"條。 【性味...
-
大一面鑼
大一面鑼 (《四川中藥志》) 【異名】大一面綠(《峨嵋藥植》),白毛草(《四川中藥志》)。 【來源】為苦苣苔科植物大一面鑼...
-
黃楊子
黃楊子 (《履?巖本草》) 【來源】為黃楊科植物黃楊的果實。植物形態詳"黃楊木"條。 【性味】《履?巖本草》:"性涼,無毒...
版權聲明:
1、本文系會員投稿或轉載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觀點和立場;
2、本站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3、若侵犯您的版權或隱私,請聯系本站管理員刪除。
上一篇:窄葉飄帶草
下一篇:暫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