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菊
(《日華子本草》)
【異名】苦薏(陶弘景),野山菊(《植物名實圖考》),路邊菊(《嶺南采藥錄》),黃菊仔(《中國藥植志》),野黃菊(《江蘇植藥志》),鬼仔菊(《廣西中藥志》),山九月菊(《遼寧經濟植物志》)。
【來源】為菊科植物野菊、北野菊及巖香菊等的全草及根。
【植物形態】①野菊
多年生草本,高30~60厘米,亦可達120厘米。頂部的枝通常被白色柔毛,有香氣。葉互生,卵圓形至長圓狀卵形,長4~6厘米,寬1.5~5厘米,有羽狀深裂片,中裂片較大,側裂片2~3對,橢圓形或長圓狀卵形,先端尖,上面被疏柔毛,下面被白色短柔毛及腺體,沿脈毛較密;具葉柄。頭狀花序頂生,直徑1.5~2.5厘米,數個排列成傘房花序狀;總苞半球形,外層苞片橢圓形,較內層稍短小,邊緣干膜質,中肋綠色,被綿毛或短柔毛,內層苞片長橢圓形,全部干膜質;外圍為舌狀花,淡黃色,1~2層,舌瓣長11~13毫米,寬2.5~3毫米,無雄蕊;中央為管狀花,深黃色,先端5齒裂,雄蕊5,聚藥,花絲分離,雌蕊1,花柱細長,柱頭2裂。瘦果約長1.5毫米,具5條縱紋,基部窄狹。花期9~10月。
生長于路邊、丘陵、荒地及林緣。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布。
②北野菊
多年生草本,高達150厘米。莖直立,粗壯,近叉狀分枝。基生葉有時枯萎。葉互生,卵狀長圓形或闊卵形,長3~7厘米,寬2.5~5厘米,先端尖,基部稍呈心形、截形或近圓形,羽狀或近掌狀5~7深裂,裂片狹卵形或長圓形,有缺刻狀銳牙齒,下面灰白色,密被分叉狀短柔毛及腺體;具葉柄。頭狀花序多數,直徑8~12毫米,生于枝端,密集成聚傘狀,有時近乎傘形;總苞淺杯狀,苞片長卵形,覆瓦狀排列,中肋綠色,革質,邊緣膜質,褐色;舌狀花管狀花均為黃色,管狀花疏生腺點。
生于路旁、山地或丘陵草地。分布東北及河北。
③巖香菊
多年生草本,高達150厘米。莖直立,多叉狀分枝,生有微毛,較北野菊為稀。葉較薄,長卵形,1~2回羽狀深裂或掌狀深裂,裂片長橢圓狀卵形、披針形,有尖鋸齒,下面微具柔毛;假托葉不顯著。頭狀花序多數,直徑8~12毫米,生于枝端,稍下垂,集成近聚傘狀;總苞半球形,苞片3~4列;舌狀花1列。長橢圓形,與中央的管狀花全為黃色。
生于石質山坡、路旁。分布東北、華北、西北、華東、西南各地。
以上植物的花序(野菊花)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采集】夏、秋間采收,曬干。
【化學成分】野菊全草含揮發油、蒙花甙、木犀草素的甙、矢車菊甙、菊黃質、多糖、香豆精類、野菊花內酯。揮發油中主要為莰烯、樟腦、葛縷酮等。
【藥理作用】見"野菊花"條。
【性味】苦辛,寒
①陶弘景:"味苦。"
②《嶺南采藥錄》:"苦,寒。"
③《陸川本草》:"甘,寒。"
④《四川中藥志》:"性平,味苦辛,無毒。"
【功用主治】清熱解毒。治癰腫,疔瘡,目赤,瘰疬,天皰瘡,濕疹。
①《本草拾遺》:"破血,婦人腹內宿血食之。又調中止泄。"
②《綱目》:"治癰腫,疔毒,瘰疬,眼息。"
③《綱目拾遺》:"治蛇咬,梅瘡,天皰瘡。"
④《植物名實圖考》:"搗敷瘡毒。"
⑤《分類草藥性》:"根,解煙毒。治頭目眩昏,男子虛淋,女子白帶。"
⑥《陸川本草》:"清熱解毒。治溫熱頭痛,赤眼,痢疾。"
⑦《上海常用中草藥》:"治鼻炎,支氣管炎,咽喉腫痛,濕疹,皮膚瘙癢。"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2~4錢(鮮者1~2兩);或搗汁。外用:搗敷或煎水洗;或塞鼻。
【選方】①治疔瘡:野菊花根、菖蒲根、生姜各一兩。水煎,水酒對服。(《醫鈔類編》)
②治癰疽疔腫,一切無名腫毒:㈠野菊花,連莖搗爛,酒煎,熱服取汗,以渣敷之。(《孫天仁集效方》)㈡野菊花莖葉、蒼耳草各一握,共搗,入酒一碗,絞汁服,取汗,以滓敷之。(《衛生易簡方》)
③治瘰疬瘡腫不破者:野菊花根,搗爛煎酒服之,仍將煎過菊花根為末敷貼。(《瑞竹堂經驗方》)
④治天泡濕瘡:野菊花根、棗木。煎湯洗之。(傅滋《醫學集成》)
⑤治婦人乳癰:路邊菊葉加黃糖搗爛,敷患處。(《嶺南草藥志》)
⑥治蜈蚣咬傷:野菊花根,研末或搗爛敷傷口周圍。(《嶺南草藥志》)
⑦治白喉:㈠野菊一兩,和醋糟少許,搗汁,沖開水漱口。㈡野菊葉和醋半匙,將野菊葉搗爛后,加白醋調勻涂在喉頭。(《貴州中醫驗方》)
③預防及治療瘧疾:㈠鮮野菊揉爛。塞鼻。每天塞二小時,兩鼻孔交替進行,連用三天。㈡鮮野菊一兩。水煎服。連服三天。(徐州《單方驗方新醫療法選編》)
野菊
時間:1970-01-01 08:00 來源:未知 作者:小久 人氣:
【導讀】:野菊 (《日華子本草》) 【異名】苦薏(陶弘景),野山菊(《植物名實圖考》),路邊菊(《嶺南采藥錄》),黃菊仔(《中國藥植志》),野黃菊(《江蘇植藥志》),鬼仔菊(《廣西中藥志》),山九月菊...
文章標簽:
相關推薦
-
野核桃仁
野核桃仁 (《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來源】為胡桃科植物野核桃的種仁。 【植物形態】野核桃,又名:山核桃、野胡桃。...
-
野花椒
野花椒 (《西藏常用中草藥》) 【異名】葉爾瑪(藏名) 【來源】為蕓香科植物西藏花椒的果皮、種子。 【植物形態】西藏花椒...
-
野藿香
野藿香 (《云南思茅中草藥選》) 【異名】牙皮彎(傣名)。 【來源】為唇形科植物冠唇花的全草。 【植物形態】冠唇花 草本,...
-
野檳榔
野檳榔 (《昆明民間常用草藥》) 【來源】為殼斗科植物白皮柯的花序。 【植物形態】白皮柯,又名:豬櫟。 常綠喬木,高...
-
草果藥
草果藥 (《滇南本草》) 【異名】野姜、獨葉臺、四合紅、草果(《云南中草藥》)。 【來源】為姜科植物草果藥的果實。 【植...
-
蕎麥
蕎麥 (《千金食治》) 【異名】烏麥、荍麥(《日用本草》),花蕎、甜養(《綱目》),蕎子(《草木便方》)。 【來源】為蓼科植...
-
落花生枝葉
落花生枝葉 (《滇南本草》) 【來源】為豆科植物落花生的枝葉,植物形態詳"落花生"條。 【化學成分】花生的地上部分含有...
-
臭牡丹
臭牡丹 (《綱目拾遺》) 【異名】大紅袍、臭八寶(《植物名實圖考》),矮童子(《分類草藥性》),大紅花(《貴州民間方藥集》...
版權聲明:
1、本文系會員投稿或轉載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觀點和立場;
2、本站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3、若侵犯您的版權或隱私,請聯系本站管理員刪除。
上一篇:野核桃仁
下一篇:暫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