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膽
(《本草經集注》)
【來源】為牛科動物山羊或綿羊的膽,動物形態詳"羊肉"條。
【采集】宰羊時割取膽囊,將膽管用線扎緊,懸通風處晾干。亦可取新鮮膽汁入藥。
【化學成分】羊膽汁的主要成分有膽汁酸鹽、膽色素(主為膽紅素和膽綠紊)、粘蛋白、膽甾醇、卵磷脂、碳酸氫鈉等。
膽汁酸在膽汁中一般是與甘氨酸、牛磺酸結合成結合膽汁酸;因膽汁是弱堿性,此結合膽汁酸鹽一般為鈉鹽,此鹽的水溶液對油脂有強大的乳化效力,為腸內消化油脂的重要物質。山羊與綿羊的主要膽汁酸有膽酸及脫氧膽酸。山羊或綿羊的膽酸含量都比脫氧膽酸約大10倍。
【藥理作用】參見"豬膽"條。
【性味】苦,寒。
①《別錄》:"平。"
②《千金食治》:"冷,無毒。"
③《綱目》:"苦,寒,無毒。"
【歸經】《四川中藥志》:"入肝、膽、胃三經。"
【功用主治】清火,明目,解毒。治風熱目赤,青盲,翳障,肺癆吐血,喉頭紅腫,黃疸,便秘,熱毒瘡瘍。
①《別錄》:"青羊膽:主青盲,明目。"
②《藥性論》:"點眼中,主赤障白膜風淚。"
③《千金?食治》:"主諸瘡。"
④《唐本草》:"療疳濕、時行熱螵瘡,和酢服。"
⑤《四川中藥志》:"清熱解毒,明目退翳。治青盲雀目,風眼翳障,食道結核,肺癆吐血,喉頭紅腫及黃疸。"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2分;熬膏為丸或烘干研粉裝膠囊。外用:點眼、涂敷或灌腸。
【選方】①治爛弦風,赤眼流淚,不可近光,及一切暴赤目疾:用羯羊膽一枚,入蜂蜜于內蒸之,候干,研為膏。每臺少許,并點之。(《夷堅志》二百味草花膏)
②治一切暴赤目疾:臘月取羯羊膽十余枚,以蜜裝滿,紙套籠住,懸檐下,待霜出,掃下點之。(《張三豐仙傳方》碧云膏)
③治眼暗,熱病后失明:羊膽,旦暮時各一敷之。(《肘后方》)
④治眼為它物所傷:羊膽一枚,雞膽三枚,鯉魚膽二枚。上件藥,摘破調合令勻,頻頻點之。(《圣惠方》三膽點眼方)
⑤治喉頭紅腫:羊膽、青黛、馬勃、川貝、紅牛膝。煎湯服。(《四川中藥志》)
⑥治黃疸:羊膽、茵陳、秦艽、白蘚皮、大黃、木通。煎湯服。(《四川中藥志》)
⑦治大便秘塞不通:羊膽以筒灌三合許,令深入即出矣;出不盡,須臾更灌。(《千金方》)
⑧治代指:熱湯急漬之,即出,使滿七度,便以冷水浸三度,即涂羊膽;未成膿,此方效。(《外臺秘要》)
【臨床應用】治療肺結核
有液劑、丸劑及膠囊劑等不同劑型。液劑:將新鮮羊膽的膽囊口用線扎緊(如膽汁過多可擠出若干以能一口吞食為度),用清水洗凈后隔水蒸1~2小時,于早晨空腹或臨睡時吞服。每天1只。如整只吞服困難,可取膽汁分次服,服后吃點糕餅。丸劑:取新鮮膽汁置砂鍋內,用文火熬煎成流浸膏狀時加入等量乳糖拌勻,做成0.5或1克重之藥丸,放在石灰缸內繼續收燥。膠囊(粉劑):熬成的流浸膏放在烘箱中烘干后磨粉,裝入膠囊;或以新鮮羊膽汁加防腐劑,在水浴鍋上蒸發濃縮,置120℃以下烘箱內2小時,移于除濕器內放冷后研粉。劑量:一般每天用羊膽干燥粉1~1.2克,頓服或2~3次分服。浙江地區試治54例,服用3個月者51例,服用6個月者3例。結果病灶吸收好轉者34例,無改變者20例,無1例病灶發生播散或惡化者。初步認為對早期浸潤型病變療效是滿意的;對慢性纖維空洞型肺結核,雖有-定療效,但病灶改善不夠顯著;對支氣管內膜結核,如屬早期粘膜下浸潤是有效的,但對慢性纖維空洞型肺結核合并的支氣管內膜結核而病變較重的,則療效不夠滿意;對長期服抗癆藥物無效者往往能顯出其特殊療效。治程中部分患者在服藥3~15天后有輕度腹瀉(2~7次/日)、腹痛,或口干舌燥、咽喉部刺激感、胃部燒灼感等。對口干舌燥及胃部刺激癥狀可增加飲水量,對腹瀉可增加脂肪量或用魚肝油,能逐漸消失或減輕;如仍腹瀉可用淡吳萸、廣木香、酒炒川連各1.5分研細吞服,每日3次,服1~2次后可使腹瀉減輕或停止。另有經驗認為,服藥期間如食用辛辣或生冷食物,易引起劇烈胃痛及嘔吐,須加注意。
羊膽
時間:1970-01-01 08:00 來源:未知 作者:小久 人氣:
【導讀】:羊膽 (《本草經集注》) 【來源】為牛科動物山羊或綿羊的膽,動物形態詳"羊肉"條。 【采集】宰羊時割取膽囊,將膽管用線扎緊,懸通風處晾干。亦可取新鮮膽汁入藥。 【化學成分】羊膽汁的...
文章標簽:
相關推薦
-
雁肪
雁肪 (《本經》) 【異名】鶩肪(《本經》),雁膏(盂洗)。 【來源】為鴨科動物白額雁等的脂肪。動物形態詳"雁肉"條。 【性味...
-
羊肝
羊肝 (《藥性論》) 【來源】為牛科動物山羊或綿羊的肝臟,動物形態詳"羊肉"條。 【化學成分】每100克約含水分68克,蛋白質...
-
燕窩
燕窩 (《本經逢原》) 【異名】燕窩菜(《閩部疏》),燕蔬菜(《綱目拾遺》),燕菜(《現代實用中藥》)。燕根(《藥材學》)。...
-
羊骨
羊骨 (《別錄》) 【來源】為牛科動物山羊或綿羊的骨骼,動物形態詳"羊肉"條。 【化學成分】因部位、年齡等之不同,骨的...
-
冬瓜子
冬瓜子 (《唐本草》) 【異名】白瓜子(《本經》),瓜子、瓜瓣(《金匱要略》),冬瓜仁(《別錄》),瓜犀(《荊楚歲時記》)。...
-
蓼子草
蓼子草 (《四川中藥志》) 【異名】小毛蓼(《種子植物名稱》),小蓼子草、紅蓼子(《四川中藥志》)。 【來源】為蓼科植物細...
-
枸櫞
枸櫞 【釋名】 香櫞、佛手柑。 【氣味】 (皮瓤)辛、酸、無毒。 【主治】 煮酒飲,治痰氣咳嗽,煎湯,治心下氣痛。...
-
桑螵蛸
桑螵蛸 (《本經》) 【異名】蜱蛸(《爾雅》),桑蛸(《吳普本草》),冒焦、螵蛸(《廣雅》),致神、螳螂子(《別錄》),桑上螳...
版權聲明:
1、本文系會員投稿或轉載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觀點和立場;
2、本站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3、若侵犯您的版權或隱私,請聯系本站管理員刪除。
上一篇:雁肪
下一篇:暫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