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脂
(《本經》)
【異名】熊白(陶弘景),熊恤(《洞天奧旨》)。
【來源】為熊科動物黑熊或棕熊的脂肪油。動物形態詳"熊膽"條。
【采集】以秋末冬初獵取者脂肪最為肥滿。取出脂肪,熬煉去滓即得。
【藥材】熊油色白微黃,略似豬油,寒冷時凝結成膏,熱則化為液狀。氣微香。以純凈無滓、氣香者為佳。
產四川、云南、黑龍江、吉林等地。
【炮制】《雷公炮炙論》:"凡收得后,煉過,就器中安生椒,每一斤熊脂入生椒十四個,煉了,去脂革并椒,入瓶中收,任用。"
【性味】甘,溫。
①《別錄》:"微溫,無毒。"
②《本經逢原》:"甘,溫。"
【歸經】《本草經疏》:"入足太陰,手陽陰、少陰三經。"
【功用主治】補虛損,強筋骨,潤肌膚。治風痹不仁,筋脈攣急,虛損羸瘦,頭癬,白禿,臁瘡。
①《本經》:"主風痹不仁,筋急,五臟腹中積聚,寒熱羸瘦,頭瘍白禿,面?皰。"
②《別錄》:"主食飲嘔吐。"
③《日華子本草》:"治風,補虛損,殺勞蟲,強心。"
④《四川中藥志》:"補血殺蟲,治腫脹積聚。外用涂臁瘡。"
【用法與用量】內服:熬煉后開水沖。外用:涂搽。
【選方】①治白禿瘡及發中生癬:熊白敷之。(《產乳集驗方》)
②治數十年鵝掌風:熊油一兩,瓦松三錢,輕粉一錢,樟腦一錢。各為末。先以甘草三錢,桂枝三錢煎湯洗之,烘干,以熊油調各末,搽而烘之,一日三次。(《洞天奧旨》熊脂膏)
【名家論述】《本草經疏》:"熊脂,其主風痹不仁筋急者,蓋風為陽邪,熊(脂)氣溫,能通行經絡;性潤,能滋養肝脾,故主之也。滑澤而通行,故主五臟腹中積聚及食飲吐嘔。甘而強力,故能主寒熱羸瘦,甚言其補虛壯筋骨之功耳。"
熊脂
時間:1970-01-01 08:00 來源:未知 作者:小久 人氣:
【導讀】:熊脂 (《本經》) 【異名】熊白(陶弘景),熊恤(《洞天奧旨》)。 【來源】為熊科動物黑熊或棕熊的脂肪油。動物形態詳"熊膽"條。 【采集】以秋末冬初獵取者脂肪最為肥滿。取出脂肪,熬煉去...
文章標簽:
相關推薦
-
孝扇草根
孝扇草根 (《中國藥植圖鑒》) 【來源】為旋花科植物腎葉天劍的根。 【植物形態】腎葉天劍,又名:濱旋花、孝扇草、沙馬...
-
繡線菊根
繡線菊根 (《貴州草藥》) 【異名】火燒尖、土黃連(《貴州民間藥物》)。 【來源】為薔薇科植物粉花繡線菊或光葉繡線菊的...
-
纈草
纈草 (《科學的民間藥草》) 【異名】穿心排草(《物理小識》),鹿子草、甘松(《植物學大辭典》),貓食菜(《新疆藥材》),...
-
繡線菊子
繡線菊子 (《貴州草藥》) 【來源】為薔薇科植物光葉繡線菊的果實。植物形態詳"繡線菊根"條。 【化學成分】種子含生物堿...
-
實葫蘆
實葫蘆 (《昆明民間常用草藥》) 【異名】佛頂珠。 【來源】為葫蘆科植物喜馬拉雅栝樓的根。 【植物形態】喜馬拉雅栝樓...
-
白背葉2
白背葉 (《貴州草藥》) 【異名】三條筋、三根筋、香葉、糯葉(《貴州草藥》),湄潭臺烏(《貴州藥植目錄》)。 【來源】為樟...
-
線葉薊
線葉薊 (《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異名】野紅花、山紅花(《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來源】為菊科植物線葉薊的根或花。...
-
叩頭蟲
叩頭蟲 (《綱目》) 【異名】跳百丈(《綱目拾遺》),跳搏蟲、膈膊蟲(《中國醫學大辭典》),跳米蟲、?(《動物學大辭典》),...
版權聲明:
1、本文系會員投稿或轉載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觀點和立場;
2、本站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3、若侵犯您的版權或隱私,請聯系本站管理員刪除。
上一篇:孝扇草根
下一篇:暫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