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首魚
(《食性本草》)
【異名】黃花魚(《臨海異物志》),石頭魚(《嶺表錄異》),江魚(《浙志》),黃魚(《本草述》),海魚、黃瓜魚(《醫(yī)林篆要》)。
【來源】為石首魚科動物大黃魚或小黃魚的肉。
【動物形態(tài)】①大黃魚,又名:大黃花魚。
體近長方形而側扁,背緣及腹緣的前方隆凸而后方為低。體長約30余厘米。頭大而側扁,吻圓鈍。眼中等大,側上位;眼間隔寬而稍隆凸。鼻孔每側2個,前鼻孔圓而小,后鼻孔長形,較大,接近于眼??谇拔?,寬闊而斜。上、下頜相等,唇薄;上頜骨能伸縮。前鰓蓋骨邊緣有細鋸齒,鰓蓋骨后端有一扁棘。鰓孔大,鰓蓋膜不與峽部相連。鰓耙較長。鱗片櫛狀,側淺鱗57;側線下鱗較側線上鱗為大。背鰭及臀鰭的鰭條部2/3以上均蒙小圓鱗。側線前部較彎曲,后部較直。背鰭Ⅷ~Ⅹ31,起點在胸鰭起點的上方。臀鰭Ⅱ9,起點約與背鰭鰭條的中部相對,胸鰭15,起點在鰓蓋后。腹鰭小于胸鰭。尾鰭楔形。體背側灰黃色,下側金黃色;背鰭及尾鰭灰黃色,胸鰭、腹鰭及臀鰭為黃色。
多活動于海水中下層,有洄游習性。分布我國東海、南海;浙江舟山群島最多,黃海很少見。
②小黃魚,又名:小黃花魚,花魚,古魚,大眼。
形狀和大黃魚相近而小。體長約20厘米。側線鱗60~63。背鰭Ⅸ34~36,起點與胸鰭的起點相對。臀鰭Ⅱ9,起點稍后于背鰭鰭條的中部。胸鰭19,長而尖,末端超過腹鰭的末端。腹鰭稍短于胸鰭。尾鰭楔形。體背側灰褐色,兩側及腹側為黃色,背鰭邊緣灰褐色。
有洄游習性。分布我國黃海、渤海。
以上兩種動物的干制品(石首魚鲞),頭骨中的耳石(魚腦石)、鰾(魚鰾)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化學成分】每100克大、小黃魚分別含:水分81,79克;蛋白質17.6,16.7克;脂肪0.8,3.5克;灰分0.9,0.9克;鈣33,43毫克;磷135,127毫克;鐵0.9,1。2毫克;硫胺素O.01,O.01毫克;核黃素0.10,0.14毫克;尼克酸0.8,O.9毫克。每1公斤鮮石首魚含碘120微克。
【性味】甘,平。
①崔禹錫《食經(jīng)》:"味甘,溫,無毒。"
②《醫(yī)林纂要》:"甘咸,平。"
【歸經(jīng)】《本草撮要》:"入足陽明、少陰經(jīng)。"
【功用主治】①崔禹錫《食經(jīng)》:"主下利,明目,安心神。"
②《開寶本草》:"和莼菜作羹,開胃益氣。"
③《隨息居飲食譜》:"填精。"
【宜忌】①《本草匯言》:"動風發(fā)氣,起痰助毒。"
②《隨息居飲食譜》:"多食發(fā)瘡助熱。"
石首魚
時間:1970-01-01 08:00 來源:未知 作者:小久 人氣:
【導讀】:石首魚 (《食性本草》) 【異名】黃花魚(《臨海異物志》),石頭魚(《嶺表錄異》),江魚(《浙志》),黃魚(《本草述》),海魚、黃瓜魚(《醫(yī)林篆要》)。 【來源】為石首魚科動物大黃魚或小黃...
文章標簽:
相關推薦
-
石?
石? (《綱目》) 【異名】紫?(《茍子》),龜腳(《綱目》),龜腳蟶(《綱目拾遺》),觀音掌(《藥材資料匯編》)。 【來源】為鎧...
-
石首魚鲞
石首魚鲞 (《食療本草》) 【異名】白鲞(《爾雅翼》),鲞魚(《綱目》)。 【來源】為石首魚科動物大黃魚或小黃魚的干制品。...
-
石筋草
石筋草 (《滇南本草》) 【異名】石稔草、石頭花(《廣西藥植名錄》),軟枝三股筋、草本三股筋(《昆明民間常用草藥》)。...
-
石榴花
石榴花 (《本草拾遺》) 【異名】榴花(《海上集驗方》),酸石榴花(《圣濟總錄》)。 【來源】石榴科植物石榴的花蕾,植物形...
-
鐮形棘豆
鐮形棘豆 (《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 【異名】達哈(藏名)。 【來源】為豆科植物鐮形棘豆的全草。 【植物形態(tài)】鐮形棘豆...
-
塊莖糙蘇
塊莖糙蘇 (《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 【異名】野山藥(《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 【來源】為唇形科植物塊莖糙蘇的全草或...
-
蜂乳
蜂乳 (中國藥學會1962年學術會議《論文文摘集》) 【異名】王漿、乳漿(《醫(yī)學科學參考資料》)。 【來源】為蜜蜂科昆蟲中華...
-
柑皮
柑皮 (《本草拾遺》) 【異名】廣陳皮、新會皮(《藥性切用》),陳柑皮(《本草求原》)。 【來源】為蕓香科植物茶枝柑或甌柑...
版權聲明:
1、本文系會員投稿或轉載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觀點和立場;
2、本站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3、若侵犯您的版權或隱私,請聯(lián)系本站管理員刪除。
上一篇:石?
下一篇:暫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