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耳
(《日用本草》)
【異名】靈芝(《靈苑方》),石木耳(《飲片新參》),巖菇(《江西省防治慢性氣管炎資料匯編》)。
【來源】為臍衣科植物石耳的子實體。
【植物形態】石耳
原植體單葉,厚膜質,干燥時脆而易碎。幼小時近于圓形,邊緣分裂極淺;長大后的輪廓大致橢圓形,最大時直徑達18厘米;不規則波狀起伏,邊緣有淺裂,裂片不規則形。臍背突起,表面皺縮成腦狀的隆起網紋,或成效條肥大的脈脊;體上常有大小穿孔,假根由孔中伸向上表面。上表面微灰棕色至灰棕色或淺棕色,平滑或有剝落的麩屑狀小片;有時有與母體相似的小葉片,直徑達7毫米。下表面灰棕黑色至黑色。臍青灰色,雜有黑色,直徑達4~10毫米。假根黑色,珊瑚狀分枝,組成濃密的絨氈層或結成團塊狀,覆蓋于原植體的下表面。子囊盤約數十個,黑色,無柄,圓形,三角形至橢圓形。
生于懸崖削壁上的向陽面。分布浙江、安徽、江西等地。
【采集】全年可采,采得后陰干。
【藥材】干燥的石耳呈不規則的圓形片狀,多皺縮。外表灰褐色或褐僵內面灰色,折斷面可看到明顯的黑、白二層。氣微,味淡。以片大而完整者為佳。
主產江西。
【炮制】揀去雜質,洗凈,曬干。
【性味】甘,平。
①《日用本草》:"性寒,味甘,無毒。"
②《綱目》:"甘,平,無毒。"
⑧《醫林纂要》:"咸苦,寒。"
【功用主治】養陰,止血。治勞咳吐血,腸風下血,痔漏,脫肛。
①《日用本草》:"清心,養胃,止血。"
②《綱目》:"明目,益精。"
③《醫林纂要》:"補心,清胃,治腸風痔瘺,行水,解熱毒。"
④《嶺南采藥錄》:"瀉火,止泄。"
⑤《飲片新參》:"清肺養陰,治勞咳吐血。"
【用法與用量】內服:入丸、散。
【選方】治脫肛瀉血不止:石耳五兩(微炒),白礬一兩(燒灰),密陀僧一兩(細研)。上藥搗羅為末,以水浸蒸餅和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以粥飲下二十丸。(《圣惠方》)
【臨床應用】治療慢性氣管炎
取巖菇6錢(首劑1兩),瘦豬肉3兩,加鹽少許,隔水蒸服。上午蒸1次,喝湯,下午蒸1次,藥、肉、湯全吃。共觀察230例(年齡均在50歲以上),其中單純型178例,近期控制23例,顯效52例,好轉73例,無效30例,總有效率83.14%;喘息型52例,近期控制5例,顯效9例,好轉21例,無效17例,總有效率67.3%。服藥后止咳,祛痰、平喘的最短起效時間為1個半小時,多數病人在3天內起效。曾對28例病人進行服藥前、服藥期間及服藥后的血壓測定,發現在服第1劑后部分病人血壓有所下降,第2、3天即恢復正常。6例合并高血壓的患者,服藥后有2例血壓下降到正常范圍。副作用:偶見輕度頭昏頭痛,胃腸不適,乏力等,無須停藥,可在2~3天內自行消失。實驗證明,巖菇對甲型鏈球菌、肺炎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均無抑菌作用;藥理實驗有鎮咳、祛痰效果。
石耳
時間:1970-01-01 08:00 來源:未知 作者:小久 人氣:
【導讀】:石耳 (《日用本草》) 【異名】靈芝(《靈苑方》),石木耳(《飲片新參》),巖菇(《江西省防治慢性氣管炎資料匯編》)。 【來源】為臍衣科植物石耳的子實體。 【植物形態】石耳 原植體單葉,...
文章標簽:
相關推薦
-
石鯽
石鯽 (姚可成《食物本草》) 【異名】華鯨(《魚類分類學》),老母豬魚、山鯽魚(《黑龍江流域魚類》)。 【來源】為鯉科動物...
-
石風丹
石風丹 (《植物名實圖考》) 【異名】石鳳丹、蘭花草(成都《常用草藥治療手冊》)。 【來源】為蘭科植物高斑葉蘭的全株。...
-
晌實
晌實 (《海藥本草》) 【異名】自然谷、禹余糧(張華《博物志》),師草實(《本草拾遺》),砂貢子(《中國經濟植物志》)。 【...
-
石膏
石膏 (《本經》) 【異名】細石、細理石(《別錄》),軟石膏(《本草衍義補遺》),寒水石(《綱目》),白虎(《藥品化義》)。...
-
黑龍串筋
黑龍串筋 (《云南思茅中草藥選》) 【來源】為鼠李科植物大葉勾兒茶的根及莖。 【植物形態】大葉勾兒茶 藤狀灌木。莖褐色...
-
杜衡
杜衡 (《別錄》) 【異名】懷、蘅薇香(《大戴札記》),牡、土鹵(《爾稚》),楚蘅(《范子計然》),杜蘅(《廣雅》),土杏(《...
-
枸橘
枸橘 (《綱目》) 【異名】臭橘(《本草圖經》),枸棘子(《履?巖本草》),野橙子(《綱目》),唐橘(《中國樹木分類學》),枸...
-
茉莉花露
茉莉花露 (《綱目拾遺》) 【來源】為木犀科植物茉莉的花之蒸餾液。植物形態詳"茉莉花"條。 【性味】《綱目拾遺》:"味淡...
版權聲明:
1、本文系會員投稿或轉載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觀點和立場;
2、本站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3、若侵犯您的版權或隱私,請聯系本站管理員刪除。
上一篇:石鯽
下一篇:暫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