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芙蓉葉
(《綱目》)
【異名】拒霜葉(《世醫得效方》),芙蓉花葉(《普濟方》),鐵箍散(《湖南藥物志》)。
【來源】錦葵科植物木芙蓉的葉片,植物形態詳"木莢蓉花"條。
【采集】夏、秋二季,剪下葉片,曬干。須經常復曬,存放干燥通風處。
【藥材】干燥葉片,有葉柄,粗約0.3厘米,黃褐色;葉片大形,常折疊,葉面灰綠色,葉背淡綠色,脈隆起,枝灰色星狀毛。
【性味】辛,平。
①《本草圖經》:"味辛,平,無毒。"
②《綱目》:"微辛,平,無毒。"
【歸經】《玉揪藥解》:"入手太陰肺、足厥陰肝經。"
【功用主治】涼血,解毒,消腫,止痛。治癰疽?腫,纏身蛇丹,燙傷,目赤腫痛,跌打損傷。
①《本草圖經》:"敷貼腫毒。"
②《滇南本草》:"可箍瘡出頭。"
③《綱目》:"清肺涼血,散熱解毒。治一切大小癰疽腫毒惡瘡,消腫排膿止痛。"
④《玉楸藥解》:"清風泄熱,涼血消腫。"
⑤《民間常用草藥匯編》:"外用接骨。"
【用法與用量】外用:研末調敷或搗敷。
【選方】①治陽瘡腫瘍,根腳散漫:五倍子一兩(微炒),生大黃四錢,秋芙蓉葉六錢。醋一鐘入杓內熬滾,投藥末攪勻,敷患上留頂,以紙蓋之,干則以醋掃之。一方加寒食面五錢。陰疽以及皮色不變、膿腫無頭者,不可敷。(《瘍醫大全》吳氏鐵箍散)
②治陽瘡紅?,收根束毒:芙蓉葉(秋采)六錢,榆面二兩,生大黃五錢,皮硝一兩。研細,蔥汁、童便調敷留頂,不特收束根腳,初起敷之可消。(《瘍醫大全》芙蓉膏)
③治癰疽腫毒:重陽前取芙蓉葉(研末),端午前取蒼耳(燒存性,研末)等分,蜜水調涂四圍,其毒自不走散。(《簡便良方》鐵井闌)
④治纏身蛇丹(帶狀皰疹):木芙蓉鮮葉,陰干研末,調米漿涂抹患處。(《福建中草藥》)
⑤治湯火灼瘡:油調莢蓉末敷。(《奇效良方》)
⑥治赤眼腫痛:莢蓉葉末,水和,貼太陽穴。(《飛鴻集》清涼膏)
⑦治小兒患鎖喉:芙蓉葉搗汁,和雞蛋煎成小塊,貼囟門及肚臍。(《嶺南采藥錄》)
⑧治久咳羸弱:九尖拒霜葉為末,以魚?蘸食。(《世醫?得效方》)
⑨治偏墜作痛:芙蓉葉、黃柏各二錢。為末,以木鱉子仁一個,磨醋調涂陰囊。(《簡便單方》)
⑩治小兒驚風肚痛及急驚風:木芙蓉嫩葉,搗爛,和入雞蛋煎熟作餅,貼兒臍上,冷則隨換。(《嶺南采藥錄》)
【臨床應用】①治療局部化膿性感染
取木芙蓉葉、花曬干,研粉過篩,加凡士林調制成1:4軟膏,外敷患處(已潰者敷四周);亦可制成紗條用作瘡口引流。每日或隔日換藥1次。治療癤、癰、蜂窩織炎、乳腺炎、深部膿腫等外科感染,早期能消腫、止痛、促進吸收,中晚期可加速局限,破潰排膿。應用過程中未發現有中毒、局部皮炎或其他并發癥。
②治療燙傷
用木芙蓉葉1斤(鮮葉加倍),加凡士林2斤,文火煎熬至葉枯焦,過濾去渣,攤于消毒敷料上,或制成芙蓉葉膏紗布外敷,每日換藥1次。治療133例,燙傷面積最小為1%,最大為30%,多數為Ⅰ~Ⅱ°。除少數患者由于感染等原因配合其他中草藥及抗菌素治療外,均單用外敷。治療時間最短3天,最長68天。芙蓉膏對燙傷具有收斂作用,能促使創面滲出液吸收,分泌物減少;用藥后局部涼爽舒適、能迅速止痛。創面愈合很少瘢痕,無副作用。
③治療流行性腮腺炎
取芙蓉葉曬干粉碎,過80號篩,將細粉用雞蛋清調勻,涂于油紙上,貼于患處,外用紗布覆蓋固定。每日換藥2次,直至腫消。經治16例,用藥后平均2~3天體溫降至正常,4~6天腫脹消退;并發睪丸炎3例,平均10天治愈。平均住院7.5天。
木芙蓉葉
時間:1970-01-01 08:00 來源:未知 作者:小久 人氣:
【導讀】:木芙蓉葉 (《綱目》) 【異名】拒霜葉(《世醫得效方》),芙蓉花葉(《普濟方》),鐵箍散(《湖南藥物志》)。 【來源】錦葵科植物木芙蓉的葉片,植物形態詳"木莢蓉花"條。 【采集】夏、秋二季...
文章標簽:
相關推薦
-
木瓜
木瓜 (《雷公炮炙論》) 【異名】?(《爾雅》),木瓜實(《別錄》),鐵腳梨(《清異錄》)。 【來源】為薔薇科植物貼梗海棠的果...
-
木天蓼
木天蓼 (《唐本草》) 【異名】天蓼(《藥性論》),藤天蓼(《本草拾遺》),天蓼木(《圣惠方》),含水藤(《中國樹木分類學》...
-
木姜花
木姜花 (《貴州草藥》) 【異名】魚香菜。 【來源】為唇形科植物木姜花的葉。 【植物形態】木姜花 多年生直立草本。莖方...
-
木瓜核
木瓜核 (《綱目》) 【異名】木瓜子(《普濟方》)。 【來源】為薔薇科植物貼梗海棠的種子。植物形態詳"木瓜"條。 【功用主...
-
蝴蝶樹
蝴蝶樹 (《貴州草藥》) 【異名】苦酸湯。 【來源】為忍冬科植物蝴蝶莢娠的根或莖。 【植物形態】蝴蝶莢娠 落葉灌木,高...
-
菝葜葉
菝葜葉 (《日華子本草》) 【來源】為百合科植物菝葜的葉片,植物形態詳菝葜條。 【化學成分】葉含蕓香甙。 【性味】《履...
-
狗屎花根
狗屎花根 (《滇南本草》) 【異名】雞爪參(《貴州民間方藥集》),接骨草根(《全展選編?外科》)。 【來源】為紫草科植物倒...
-
黃桷皮
黃桷皮 (《草木便方》) 【來源】為桑科植物黃葛樹的樹皮。植物形態詳"黃桷葉"條。 【性味】《草木便方》:"苦酸,溫。...
版權聲明:
1、本文系會員投稿或轉載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觀點和立場;
2、本站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3、若侵犯您的版權或隱私,請聯系本站管理員刪除。
上一篇:木瓜
下一篇:暫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