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角霜
(《品匯精要》)
【異名】鹿角白霜(《本草蒙筌》)。
【來源】為鹿科動物梅花鹿或馬鹿的角熬制鹿角膠后剩余的骨渣。
(制法)現在所用的鹿角霜,均是提制鹿角膠后剩下的殘渣(詳鹿角膠條),而古代在制取鹿角霜的過程中,有不提出膠質者,也有加入其他輔料藥者。
①《圣惠方》:"取鹿角嫩實處五斤,先用水煮三、五十沸,洗刷令凈。即以大麻仁研取濃汁,煮角約一復時便軟。后又須刷洗鍋器令凈,更用真牛乳五斤煉,專看如玉色即住。"
②《衛生易簡方》:"以米泔浸鹿角七日令軟,入急流水中浸七日去粗皮,以東流水、桑柴火煮七日,旋旋添水,入醋少許,搗成霜用。"
③《濟急仙方》:"用新角三對,寸截,盛于長流水浸三日,刮凈,入楮實子、桑白皮、黃蠟各二兩,鐵鍋中水煮三日夜,不可少停,水少即添湯。日足取出刮凈;曬研為霜。"
④《韓氏醫通》:"以角之新者,寸截,囊置長流水中七日,瓦缶水煮,每角一斤,入黃蠟半斤,缶口用露酒一壺掩之,別沸流水旋添,勿令下竭,桑柴火足十二時,其角軟矣,竹刀切去黑皮,取白者春細為霜。"
【藥材】為圓柱形或劈破成半圓柱形的塊,大小粗細不一。一般馬鹿角的霜塊較粗大,花鹿角的霜塊較細小。外層灰白色,質較致密;內層色較深,質疏松多細孔。氣無,味微苦澀,有粘舌感。以塊整齊、色灰白、不糟朽者為佳。
主產吉林、遼寧、黑龍江、山東、北京等地。
【化學成分】參見"鹿角"條。
【炮制】鹿角霜:揀去雜質,斫成小塊。鹿角霜塊:將鹿角霜研成細粉,每斤加入鹿角膠2兩(加水4~5倍烊化),面粉2兩,拌勻壓平,切成小方塊,曬干。
【性味】咸,溫。
①《醫學入門》:"味咸,沮,無毒。"
②《醫林纂要):"甘咸,溫。"
【歸經】入肝、腎經。
【功用主治】補虛,助陽。治腎陽不足,腰脊酸痛,脾胃虛寒,嘔吐,食少便溏,子宮虛冷,崩漏帶下。
①《本草蒙筌》:"主治同鹿角膠,功效略緩。"
②《醫學入門》:"治五勞七傷贏瘦,補腎益氣,固精壯陽,強骨髓,治夢遺。"
③《本草匯言》:"收澀止痢,去婦人白帶。"
④《本草新編》:"止滑瀉。"
⑤《本經逢原》:"治脾胃虛寒,食少便溏,胃反嘔吐。"
⑥《四川中藥志》:"補中益血,止痛安胎。治折傷,痘瘡不起,疔瘡,瘡瘍腫毒。"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5~3錢;或入丸、散。
【宜忌】陰虛陽亢者忌服。
【選方】①治腎寒羸瘦,生陽氣,補精髓:鹿角霜,肉蓯蓉(酒浸,去皴皮,切,焙)、附子(炮裂,去皮、臍)、巴戟天(去心)、蜀椒(去目及閉口,炒出汗)各一兩。上五味,搗羅為末,酒煮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溫酒下。(《圣濟總錄》鹿角霜丸)
②治諸虛百損,羸弱不堪者:用銅甑一具,著底鋪薄荷末二兩,上鋪山藥末八兩,上鋪鰻魚(去頭、尾)一斤,上鋪鹿角霜四兩,再以薄荷細末二兩蓋之,蒸極爛,將魚骨炙脆為末,共一處搗和丸。每服五錢,白湯下。(《何氏濟生論》鹿角霜丸)
③治盜汗遺精:鹿角霜二兩,生龍骨(炒)、牡蠣(煅)各一兩。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鹽湯下四十丸。(《普濟方》)
④治小便頻數:鹿角霜、白茯苓等分。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鹽湯下。(《梁氏總要方》)
⑤治五種腰痛,夜多小便,膀胱宿冷:鹿角霜,細研如面,每日空腹時以溫酒調下二錢,晚食前再服。(《圣惠方》鹿角霜方)
⑥治膏淋:鹿角霜、白茯苓、秋石各等分。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湯下。(《三因方》鹿角霜丸)
【名家論述】《本草便讀》:"鹿角膠、鹿角霜,性味功用與鹿茸相近,但少壯衰老不同,然總不外乎血肉有情之品,能溫補督脈,添精益血。如精血不足,而可受膩補,則用膠;若僅陽虛而不受滋膩者,則用霜可也。"
鹿角霜
時間:1970-01-01 08:00 來源:未知 作者:小久 人氣:
【導讀】:鹿角霜 (《品匯精要》) 【異名】鹿角白霜(《本草蒙筌》)。 【來源】為鹿科動物梅花鹿或馬鹿的角熬制鹿角膠后剩余的骨渣。 (制法)現在所用的鹿角霜,均是提制鹿角膠后剩下的殘渣(詳鹿角膠...
文章標簽:
相關推薦
-
蘆子藤
蘆子藤 (《云南中草藥》) 【異名】葉子蘭、蘆子蘭(《云南中草藥》),乞葉蔞、野胡椒(《廣西藥植名錄》),大麻疙瘩(《云南...
-
蔞蒿
蔞蒿 (《食療本草》) 【異名】蔞(《詩經》),購、仕蔞(《爾雅》)。 【來源】為菊科植物蔞蒿的全草。 【植物形態】蔞蒿 多...
-
爐甘石
爐甘石 (《外丹本草》) 【異名】甘石(《品匯精要》),盧甘石(《醫學入門》),羊肝石(《現代實用中藥》),浮水甘石(《中藥...
-
漏斗菜
漏斗菜 (《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 【異名】血見愁(《東北藥植志》) 【來源】為毛茛科植物小花耬斗菜或尖萼耬斗菜的帶根...
-
苦瓜子
苦瓜子 (《綱目》) 【來源】為葫蘆科植物苦瓜的種子。植物形態詳"苦瓜"條。 【化學成分】含水分8.6%,灰分21.8%,纖維19.5...
-
虎尾輪根
虎尾輪根 (《閩南民間草藥》) 【來源】為豆科植物貓尾射的根。植物形態詳"虎尾輪"條。 【性味】甘,溫。 ①《廣西中藥志...
-
金背枇杷葉
金背枇杷葉 (《陜西中草藥》) 【異名】光背杜鵑、野枇杷(《防治老年慢性氣管炎藥用植物資料》)。 【來源】為杜鵑花科植...
-
白檀根
白檀根 (《浙江中藥資源名錄》) 【異名】砒霜子、蛤蟆涎(《浙江中藥資源名錄》)。 【來源】為山礬科植物白檀的根。 【植...
版權聲明:
1、本文系會員投稿或轉載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觀點和立場;
2、本站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3、若侵犯您的版權或隱私,請聯系本站管理員刪除。
上一篇:蘆子藤
下一篇:暫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