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藤
(《本草圖經》)
【異名】土黃連(《南寧市藥物志》),藤黃連(《廣西中藥志》),黃連藤(《中國藥植圖鑒》),伸筋蘑、山大王(《廣西藥植名錄》),大黃藤(廣西《中草藥新醫療法處方集》)。
【來源】為防己科植物黃藤的根或莖。
【植物形態】黃藤
肇援狀灌木,長10余米。枝淡灰色,小枝有縱條紋。葉互生,卵形或長橢圓形,長10~20厘米,寬4~10厘米,先端銳尖,全緣,基部圓形,革質,上面綠色,下面色較淡;葉柄長4~12厘米,具細縱棱,基部膨大。復總狀花序,腋生,雌雄異株;花被6,綠白色,外有3片小形的苞;雄花有雄蕊3,花絲短棒狀,花藥橢圓形,短粗;雌花有退化雄蕊,子房3室,柱頭頭狀。果穗長30厘米許,木質,果柄長3~4厘米,核果長2~3厘米,頂端有柱頭遺跡。種子長圓形,橫切面呈腎臟形,胚乳角質,豐富,子葉片狀。花期4~5月。果期10~11月。
生密林中。分布云南、廣西、廣東等地。
本植物的葉(黃藤葉)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采集】秋后采收,洗凈,切段,曬干。
【藥材】①干燥根呈圓柱形,彎曲扭轉,長15~75厘米,粗0.5~2厘米。外表土棕色,去栓皮后呈棕黃色,皮孔不明顯;皮部易剝落。橫切面木栓層極薄,暗棕色;韌皮部發達;木質部放射狀排列,多空隙,堅硬,韌皮部與木質部均鮮黃色。味極苦,能使唾液成黃色。
②干燥莖呈圓柱形,稍彎曲,粗達3厘米以上。外表土灰色,節微隆起,具多數細縱溝和橫裂。橫切面木栓層較根部稍厚,約0.7~1毫米,暗棕色;皮層及韌皮部厚約2~9毫米,黃色,有空隙;木質部黃色至棕黃色,中心有小形髓部,輻射線色較暗。氣味同根。以條大、色黃、斷面有菊花紋,味苦者為佳。
產廣西、廣東。
【化學成分】根含掌葉防己堿、藥根堿、非洲防己堿、黃藤素甲、黃藤素乙、黃藤內酯、甾醇。
【性味】甘苦,寒,有毒。
①《綱目》:"甘苦,平,無毒。"
②《陸川本草》:"苦,寒。"
③《廣西植物名錄》:"有小毒。"
【歸經】《廣西中藥志》:"入心、肝二經。"
【功用主治】清熱,解毒,利尿,通便。治飲食中毒,熱郁便秘,痢疾,傳染性肝炎,瘡癰,赤眼,咽喉腫痛。
①《綱目》:"治飲食中毒,利小便,煮汁頻服。"
②《陸川本草》:"瀉熱解毒,通便,去水毒,消腫。治熱郁便秘,痢疾,石水,瘡癰,天泡瘡,赤眼。"
③《廣西中藥志》:"治陽黃,槍炮傷,燙傷。"
④《中國藥植圖鑒》:"煎水服治發熱頭痛;磨碎敷疔瘡。"
⑤《廣西中草藥》:"清心火,利小便。治痢疾,急性胃腸炎,急性扁桃體炎,咽喉炎,結膜炎,肺結核,瘡癤,湯火傷;可預防流腦。"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2~4錢。外用:磨汁或研末調敷。
【宜忌】《廣西中藥志》:"體質虛寒者忌用。"
【選方】①治傳染性肝炎:黃藤一至二兩,酸咪咪(大葉酸漿草)五錢。煮豬骨或雞肉服,也可蒸甜酒服。(廣西《中草藥新醫療法處方集》)
②治天泡瘡:黃藤五錢,山東管五錢。共研末,開茶油調涂患處。(《陸川本草》)
【臨床應用】①預防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取黃藤1斤,加水5斤,煮沸半小時。每次服煎液1~3匙,每日2次。也可滴鼻噴喉。有一定預防作用。
②治療瘤型麻風反應
將黃藤根制成20%的黃藤露。第1天服一次50毫升,第2天加至100毫升,分2次服。10天為一療程。一般服2個療程,重者3個療程。治療13例,麻風反應均消失,僅1例于3個月后復發。初步觀察,對結節紅斑效果最為顯著,一般5天左右即可消退、脫皮;對神經痛在7天內亦可減輕或消失。此外,還能使病人食欲增加,睡眠轉好,精神欣慰和降低細菌指數等作用。黃藤的每日劑量應控制在生藥20克左右(極量不超過生藥30克),一般只有口腔干燥,四肢末端發脹等副作用,無需藥物處理,只要注意補充水分和休息即可自行消失。如服用過量可出現中毒反應。
③其他
取黃藤0.5斤,加水5斤煮沸15分鐘,過濾。用于洗滌傷口,有防止發炎化膿的作用。
黃藤
時間:1970-01-01 08:00 來源:未知 作者:小久 人氣:
【導讀】:黃藤 (《本草圖經》) 【異名】土黃連(《南寧市藥物志》),藤黃連(《廣西中藥志》),黃連藤(《中國藥植圖鑒》),伸筋蘑、山大王(《廣西藥植名錄》),大黃藤(廣西《中草藥新醫療法處方集》...
文章標簽:
相關推薦
-
黃香薷
黃香薷 (《泉州本草》) 【異名】香薷、寸薷。 【來源】為唇形科植物黃香薷的全草。 【植物形態】黃香薷 一年生直立草木...
-
黃芽白菜
黃芽白菜 (《滇南本草》) 【異名】黃芽菜(《咸淳臨安志》),黃矮菜、花交菜(《戒庵漫筆》),大白菜、結球白菜(《廣州植物...
-
黃顙魚涎
黃顙魚涎 (《綱目》) 【來源】為蹁科動物黃顙魚皮膚中分泌的粘液。動物形態詳"黃顙魚"條。 【功用主治】《日用本草》:...
-
黃羊角
黃羊角 (《吉林中草藥》) 【來源】為牛科動物黃羊的角,動物形態詳"黃羊肉"條。 【藥理作用】①解熱作用 黃羊角水煎液...
-
獨一味
【藥品名稱】獨一味(《四川中藥志》) 【來源】為唇形種植物獨一味的根及根莖或全草。 【植物形態】獨一味 多年生矮小草...
-
臭黃荊葉
臭黃荊葉 (《分類草藥性》) 【來源】為馬鞭草科植物臭黃荊的葉,植物形態詳"臭黃荊子"條。 【采集】4~7月采。 【功用主...
-
槲寄生
【中文名】:槲寄生 【類別】:莖藤類 【英文名】:ColoredMistletoeHerb 【別名】:北寄生、桑寄生、柳寄生、寄生子。 【來源...
-
訶子葉
訶子葉 (《綱目》) 【來源】為使君子科植物訶子的葉片,植物形態詳訶子條。 【化學成分】含莽草酸、去氫莽草酸、奎寧酸...
版權聲明:
1、本文系會員投稿或轉載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觀點和立場;
2、本站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3、若侵犯您的版權或隱私,請聯系本站管理員刪除。
上一篇:黃香薷
下一篇:暫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