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樹葉
(《分類草藥性》)
【來源】為柏科植物柏木的枝葉。
【植物形態】柏木,又名:香柏(《三輔舊事》),香扁柏、垂絲柏、掃帚柏、白木樹、密密松、扁柏、垂柏、柏青樹、宋柏。
常綠喬木,高可達20米,直徑可達1米。樹皮平滑,灰褐色,枝條下垂。葉鱗片狀,交互對生,緊貼枝上,呈卵狀三角形,生于幼樹或老樹壯枝上的呈線形或錐形,3或4枚輪生而廣展,先端長尖稍開展。花小,單性,同株,頂生;雄花序黃色,對生成橢圓形,雄蕊通常8。球果木質,球形,具短柄,直徑8~12毫米,褐色,鱗片8,盾狀,鑷合狀排列,背面有短尖的小凸體,每鱗片具種子3。種子卵形,稍有翅。花期4~5月。果期6~9月。
生于山坡,公路旁、古墓和廟宇等處常栽培。全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
本植物的果實(柏樹果)及樹干滲出的樹脂(柏樹油)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采集】全年可采,剪取枝葉,陰干。
【藥材】枝葉呈樹枝狀。葉細小鱗片形,先端銳尖,緊密貼生于小枝上,但在較大的枝上,葉尖不緊貼而成刺狀突出;葉面黃綠色或灰綠色;小枝棕褐色。質脆,易斷。氣淡,味澀。
【性味】①《分類草藥性》:"苦澀。"
②《重慶草藥》:"味苦辛,性溫,無毒。"
【功用主治】治吐血,血痢,痔瘡,燙傷。
①《分類草藥性》:"和血。治腸風痔腫,痢疾,吐血;兼涂小兒肥瘡。"
②《重慶草藥》:"止血生肌,治刀傷。"
③《廣西藥植名錄》:"治咳血,心氣痛,筋縮癥。"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3~4錢;或研末。外用:搗敷或研末調敷。
【選方】①治吐血:柏樹子、柏樹葉。打粉,兌酒吃,每次四錢。
②治小兒肥瘡:柏樹嫩葉打粉(或煅打粉),調油涂(洗凈后涂)。
③治刀傷:柏樹嫩葉,嚼爛敷。(①方以下出《重慶草藥》)
④治蛇傷(目光復視):柏樹葉二兩,香附全草二兩。米泔水煎洗傷口。(江西《草藥手冊》)
⑤治燙傷:柏葉搗汁搽。(江西《草藥手冊》)
柏樹葉
時間:1970-01-01 08:00 來源:未知 作者:小久 人氣:
【導讀】:柏樹葉 (《分類草藥性》) 【來源】為柏科植物柏木的枝葉。 【植物形態】柏木,又名:香柏(《三輔舊事》),香扁柏、垂絲柏、掃帚柏、白木樹、密密松、扁柏、垂柏、柏青樹、宋柏。 常綠喬...
文章標簽:
相關推薦
-
蚌殼草根
蚌殼草根 (《紅河中草藥》) 【異名】咳嗽草、大鐵掃把。 【來源】為豆科植物半灌木千斤拔的根。 【植物形態】半灌木千斤...
-
柏樹油
柏樹油 (《民間常用草藥匯編》) 【來源】為柏科植物柏木樹干滲出的樹脂。植物形態詳"柏樹葉"條。 【采集】砍斷樹干,待...
-
柏枝節
柏枝節 (《唐本草》) 【來源】為柏科植物側柏的樹枝。植物形態詳"側柏葉"條。 【化學成分】木材含揮發油,其中大部分是...
-
敗醬
敗醬 (《本經》) 【異名】鹿腸(《本經》),鹿首、馬草、澤敗(《別錄》),鹿醬(《藥性論》),酸益(《日華子本草》),苦菜、...
-
金沸草
金沸草 (《本經》) 【異名】金佛草、白芷胡(《分類草藥性》),旋復梗、黃花草(《蘇州本產藥材》),毛柴胡、黃柴胡(《重慶...
-
白毛夏枯草
白毛夏枯草 (《綱目拾遺》) 【異名】金瘡小草(《本草拾遺》),雪里青、土犀角(《綱目拾遺》),見血青、白頭翁、筋骨草、...
-
鲃魚
鲃魚 (姚可成《食物本草》) 【來源】為鯉科動物鋸倒刺鲃的肉。 【動物形態】鋸倒刺鲃 體長而側扁,背部稍隆起,全體幾成...
-
海參腸
海參腸 (旅大《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來源】為刺參科動物刺參或其他種海參的腸。動物形態詳海參條。 【采集】將...
版權聲明:
1、本文系會員投稿或轉載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觀點和立場;
2、本站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3、若侵犯您的版權或隱私,請聯系本站管理員刪除。
上一篇:蚌殼草根
下一篇:暫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