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皮
(《本草圖經》)
【異名】生姜皮(《食療本草》),生姜衣(《江蘇植藥志》)。
【來源】為姜科植物姜的根莖的栓皮。植物形態詳"生姜"條。
【采集】秋季挖取姜的根莖,洗凈,用竹刀刮取外層栓皮,曬干。
【藥材】干燥栓皮,呈卷縮不整齊的碎片,灰黃色,有細皺紋,有的具線狀的環節痕跡,內表面常具黃色油點。質軟,有特殊香氣,味辣。
全國大部分地區有產。
【性味】辛,涼。
①《食療本草》:"寒。"
②《綱目》:"辛,涼,無毒。"
【歸經】①《本草再新》:"入牌、肺二經。"
②《本草撮要》:"入足太陰經。"
【功用主治】行水,消腫。治水腫脹滿。
①《綱目》:"消浮腫腹脹痞滿,和脾胃,去翳。"
②《藥品化義》:"勿大發散,有退虛熱之功。"
③《醫林纂要》:"達于皮毛,行水驅風,止汗。"
④《本草再新》:"和脾降肺,行水消腫,治膈噎脹滿。"
⑤《江蘇植藥志》:"外用于膿腫創傷,皮膚癬癥。"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0.5~1.5錢。
【選方】①治頭面虛浮,四肢腫滿,心腹膨脹,上氣促急,腹脅如鼓,繞臍脹悶,有妨飲食,上攻下莊,來去不定,舉動喘乏:五加皮、地骨皮、生姜皮、大腹皮、茯苓皮各等分。上為粗末。每脹三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稍熱服之,不拘時候。切忌生冷油膩堅硬等物。(《局方》五皮散)
②治偏風:生姜皮,作屑末,和酒服。(《食療本草》)
【名家論述】《醫林纂要》:"姜皮辛寒,凡皮,多反本性,故寒。以皮達皮,辛則能行,故治水浮腫,去皮膚之風熱。姜發汗,則姜皮止汗,且微寒也。"
姜皮
時間:1970-01-01 08:00 來源:未知 作者:小久 人氣:
【導讀】:姜皮 (《本草圖經》) 【異名】生姜皮(《食療本草》),生姜衣(《江蘇植藥志》)。 【來源】為姜科植物姜的根莖的栓皮。植物形態詳"生姜"條。 【采集】秋季挖取姜的根莖,洗凈,用竹刀刮取...
文章標簽:
相關推薦
-
降真香
降真香 (《證類本草》) 【異名】紫藤香(《衛濟寶書》),降真(《真臘風土記》),降香(《綱目》)。 【來源】為豆科植物降香...
-
茳芒
茳芒 (《別錄》) 【來源】為豆科植物茳芒決明的種子。 【植物形態】茳芒決明(《綱目》),又名:槐葉決明。 灌木或亞灌木,...
-
椒目
椒目 (《本草經集注》) 【異名】川椒目(《赤水玄珠》)。 【來源】為蕓香科植物花椒的種子。植物形態詳"花椒"條。 【藥材...
-
角蒿
【藥品名稱】角蒿 【藏藥名】烏曲瑪保 【拼音名】Jiaohao 【英文名】HERBAINCARVILLAE 【標準編號】WS3-BC-004 【來源/處方】本品為...
-
蒼耳子
蒼耳子(《千金食治》) 【異名】?耳實(《本經》),牛虱子(《貴州民間方藥集》),胡寢子(《藥材資料匯編》),蒼郎種、棉螳...
-
浙貝母
浙貝母 (《藥材學》) 【異名】土貝母(《本草正》),象貝(《經驗廣集》),浙貝、象貝母(《百草鏡》),大貝母(《本草正義》...
-
黑節草
黑節草 (《紅河中草藥》) 【異名】大黑節草、肝炎草、小接骨丹、大接骨草、四棱草。 【來源】茜草科植物脈耳草的全草。...
-
金盞草根
金盞草根 (《福建民間草藥》) 【來源】為菊科植物小金盞花的根。植物形態詳"金盞草"條。 【功用主治】治疝氣。 【選方】...
版權聲明:
1、本文系會員投稿或轉載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觀點和立場;
2、本站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3、若侵犯您的版權或隱私,請聯系本站管理員刪除。
上一篇:降真香
下一篇:暫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