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閭子
(《本經》)
【來源】為菊科植物讓閭的果實。植物形態詳讓閭條。
【采集】冬季采收。
【性味】苦辛,溫。
①《本經》:味苦,微寒。
②《吳普本草》:苦,小溫,無毒。
③李當之《藥錄》:溫。
④《本草經疏》:辛。
【歸經】《綱目》:入足厥陰經。
【功用主治】行瘀,祛濕。治婦女血瘀經閉,產后停瘀腹痛,跌打損傷,風濕痹痛。
①《本經》:主五臟瘀血,腹中水氣,臚脹留熱。風寒濕痹,身體諸痛。
②《別錄》:療心下堅,膈中寒熱,周痹,婦人月水不通,消食,明目。
③《藥性論》:益氣,主男子陰萎不起,治心腹脹滿,能消瘀血。
④《日華子本草》:治腰腳重痛,膀胱疼,明目,及骨節煩痛。
⑤《本草圖經》:治打撲損。
⑥《綱目》:擂酒飲,治閃挫腰痛。
⑦《本草備要》:行水散血。治陽痿經澀,產后血氣作痛,能制蛇。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5~3錢;研末入丸散或搗汁飲。
【宜忌】無瘀滯濕熱者慎服。孕婦忌服。
《本草經集注》:荊子、薏苡為之使。
【選方】①治婦人夙有風冷,留血結聚,月水不通:讓閭子一斤(升),桃仁二兩(湯浸,去皮、尖、雙仁),大麻仁二升。上藥都搗令碎,于瓷瓶內,以酒二斗,浸,密封頭。五日后,每服暖飲三合,漸加至五合,日三服。(《圣惠方》讓閭子酒)
②治產后腹痛:讓閭子、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各半兩。上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不計時候,以熱湯下二十丸。(《普濟方》讓閭子丸)
③治產后血痛:讓閭子一兩。水一升,童子小便二杯,煎飲。(《瀕湖集簡方》)
④治婦人卒漏下,先多后少,日久不斷:讓閭子(微炒)、熟干地黃(焙)、蒲黃(微妙)、當歸(炒焙)各二兩。上四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空心、日午、臨臥。(《圣濟總錄》讓閭飲)
⑤治陽萎:讓閭子二至三錢。水煎服。(蘇醫《中草藥手冊》)
⑥治墜墮閃肭,血氣凝滯腰痛:讓閭子半兩,當歸、威靈仙、破故紙(炒)、杜仲(炒)、桂心各五錢,乳香、沒藥各二錢半。上為細末,酒煮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溫酒鹽湯任下。(《濟生方》讓閭丸)
【名家論述】《本草經疏》:讓閭子,行血散結之藥,婦人月事不以時至,審察未定者,不可輕用,瘀血病見之不審者勿試。